2014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获奖名单揭晓

2014年11月24日23:17  新浪图片 收藏本文

  2014年11月24日晚,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颁奖晚会在二鞋厂展区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艺术家及策展人聚首一堂,共同见证各个奖项的诞生。评审团由摄影年展10位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会特别,分别评选出本届“新摄影”年度大奖、“新摄影”年度艺术家奖、评委奖5位获得者。 11月24日晚,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颁奖晚会在二鞋厂展区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艺术家及策展人聚首一堂,共同见证各个奖项的诞生。评审团由摄影年展10位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分别评选出本届“新摄影”年度大奖、“新摄影”年度艺术家奖、评委会特别奖5位获得者。

评委会特别奖由张克纯(代领)和黎朗获得(代领)评委会特别奖由张克纯(代领)和黎朗获得(代领)

  大会首先颁出评委会特别奖,由张克纯和黎朗获得该项殊荣。颁奖嘉宾鲍昆在获奖原因中说到:“张克纯利用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和现实的符号,以中国的背景作了非常完美的演绎,因此近几年在整个业界甚至国际上受到很重要的关注。而黎朗则用非常深沉的情感拍摄了他的父亲,整个影像结实深厚,让我们能感觉到一个儿子去追溯自己的生命的前世的情感,这种情感或许是最值得人类尊重的一种永恒的感情。”

02 新摄影年度艺术家奖获得者:扬·明葛 (左4)、海伦·左特 (左2)新摄影年度艺术家奖获得者:扬·明葛 (左4)、海伦·左特 (左2)

  随后大会颁出“新摄影”年度艺术家奖,该奖项分别由来自瑞士的摄影师扬·明葛(Yann Mingard)和来自阿根廷的摄影师海伦·左特 (Helen Zout)获得。颁奖嘉宾瑞士摄影基金会主席彼得·普夫伦德认为这个作品很好的一点是“反应了我们人类当下一个重要的课题”。扬·明葛(Yann Mingard)的作品《储存》是一个关于对某种具体遗产的储存的摄影项目。在2010年到2012年间,他探访了12个能让后人追溯人类对自身、动物、植物、文化、技术的保护过程的象征性场所,着重记录各类建筑,景观,以及用于保存的工具与产品。

  另一位获奖者,海伦·左特(Helen Zout)的作品《失踪》则是记录了曾经经历过阿根廷1976至1983年军政府独裁时期的幸存者以及遇难者家属。著名学者郭力昕为其颁奖时说到,“她多年来坚持对从70年代开始因为受到政治迫害而失踪的历史场景记忆保存下来,不让这个政治迫害事件被遗忘,这种保存记忆的方式不是展示了一种纪实性的资料性的处理,而是在保留记忆的晃动中,做了一些很好的艺术上的处理,海伦·左特在美学和政治上的坚持都非常可敬。”

新摄影年度大奖获得者戴翔与颁奖嘉宾段煜婷新摄影年度大奖获得者戴翔与颁奖嘉宾段煜婷

  晚会压轴颁发的是“新摄影”年度大奖,该项殊荣由戴翔获得,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艺术总监段煜婷为其颁出。

  戴翔的作品《清明上河图·2013》这幅长卷作品从开始构思到制作完成,前后经历了两年半的时间,基本上是以宋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结构为蓝本,但对原画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全面改编,他的创作基础仍然立足在当下,以现实为依托,置换时间与空间以及文化上的界限,将当下社会具有典型性事件进行了一些戏剧性摆拍并置入其中,以反衬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西方文化给我们所带来的影响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视觉的空间处理上,拍摄之始他就力求违背光学规律、制造多焦点合一的全景深的照片长卷,画面全景深的控制契合于他想要追求的画面内容细节的铺陈。作为一个符号载体的“我”则在画面里扮演了古今社会各阶层的诸多角色,游走于社会的旁观与当局者之间,暗示着各元素之间的矛盾与关联,不断体味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故事。

颁奖结束后实验摇滚IZ乐队演出颁奖结束后实验摇滚IZ乐队演出

  颁奖结束后,主办方为现场观众献上一场精心准备的音乐演出——特别邀请实验摇滚IZ乐队。在一幅幅轮播的参展作品的巨大背投屏幕下,电贝司和一堆被用作打击乐器编织出来的节奏创造出独特的音乐语言,在影像与音乐奇遇的过程中,在场观众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获奖名单】

  新摄影年度大奖:

  戴翔《清明上河图》

  新摄影年度艺术家奖:

  扬·明葛 (Yann Mingard) 《储存》

  海伦·左特 (Helen Zout) 《失踪》

  评委会特别奖:

  黎朗 《父亲 1927.12.03 - 2010.08.27》

  张克纯 《北流活活》

 

  【作品阐述】

戴翔:清明上河图戴翔《清明上河图》
戴翔 Dai Xiang 清明上河图 Qingming Scroll(局部 01)戴翔《清明上河图》(局部 01)
戴翔《清明上河图》(局部 01)戴翔《清明上河图》(局部 02)

  戴翔《清明上河图》

  “这幅长卷作品从开始构思到制作完成,前后经历了两年半的时间,基本上是以宋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结构为蓝本,但对原画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全面改编,我的创作基础仍然立足在当下,以现实为依托,置换时间与空间以及文化上的界限,将当下社会具有典型性事件进行了一些戏剧性摆拍并置入其中,以反衬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西方文化给我们所带来的影响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视觉的空间处理上,拍摄之始我就力求违背光学规律、制造多焦点合一的全景深的照片长卷,画面全景深的控制契合于我想要追求的画面内容细节的铺陈。作为一个符号载体的“我”则在画面里扮演了古今社会各阶层的诸多角色,游走于社会的旁观与当局者之间,暗示着各元素之间的矛盾与关联,不断体味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故事。”

  戴翔,1978年生于天津 ,200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文化艺术系中国画专业,2004年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媒体工作室。现生活工作于天津、北京。创作媒介涉及绘画、影像等。曾获2010年中国“十大年度新锐摄影师”。作品曾在中国 、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展出并被法国多家机构及私人收藏。《新雷锋故事》系列曾发表于美国《aperture》《photograph》、英国《The Sunday Times》、法国《le Monde2》《art actuel》等杂志,另该系列作品已入编荷兰莱顿大学高中选修课教材。近年展览:2011年第一届多伦多中国摄影艺术节(TCPF),多伦多,加拿大;2010年中国当代摄影一览,北京,中国;2010年洛杉矶国际摄影博览会(LA PHOTO)洛杉矶,美国。

 

扬·明葛 (Yann Mingard) 《储存》扬·明葛 (Yann Mingard) 《储存》——热带农作物改良实验室,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比利时,2010
扬·明葛 (Yann Mingard) 《储存》扬·明葛 (Yann Mingard) 《储存》——克雷威亚,公牛精子银行,圣-奥班-迪-科尔米耶,法国,2011

扬·明葛 (Yann Mingard) 《储存》

  “储存是一个关于对某种具体遗产的储存的摄影项目。在西方国家,例如瑞士,自古就有通过银行或其他安保服务储存私人财物的传统。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不久前开始,这种传统习俗有了在其他领域发展的趋势。我们社会正在发生着的变革让我们从生态,安全,数据,文化等方面重新思考人类各项遗产的重要性。

  这个项目在2010年到2012年间完成,我探访了12个能让后人追溯人类对自身,动物,植物,文化,技术的保护过程的象征性场所,着重记录各类建筑,景观,以及用于保存的工具与产品 - 那些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会用文字记述的对象。”

  扬·明葛在1989到1992年期间曾经是一个园艺师,就学并毕业于视觉艺术专业学校和瑞士沃韦摄影学校。他曾多次在各大美术馆和画廊举办展览,也曾开设工作坊和举行研讨会。2014年他在瑞士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举办了个人展。

 

海伦·左特 (Helen Zout) 《失踪》海伦·左特 (Helen Zout) 《失踪》——幸存者重访埃尔贝苏维奥秘密酷刑中心。
海伦·左特 (Helen Zout) 《失踪》海伦·左特 (Helen Zout) 《失踪》——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警方情报局的资料。

海伦·左特 (Helen Zout) 《失踪》:阿根廷1976~1983年军政府独裁时期失踪者调查

  “这个摄影系列记录了曾经经历过阿根廷1976~1983年军政府独裁时期的幸存者以及遇难者家属。

  受到这个时期严重影响的有三代人,包括被捕者或失踪者的父母,生活在恐怖主义笼罩下的成年人,以及失踪者留下的子女。

  失踪者的父母是最早一批组织起来寻找他们子女的群体。他们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其中很多人甚至因此被杀。直到今天这个搜索还没有完全结束,即使陆续已经有数千人从监狱里被释放出来。

  如今这些受害者的家庭已经重新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但在余下的日子里他们会永远渴望得知事件的真相。这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不幸经历,还是人类文明史上黑暗的一页。这些失踪者的故事不禁让我们思考究竟人类从何而来?我们在这个世界的角色是什么?生存的意义又何在?

  我们在幸存者身上还能看到当年这些失踪者留下的印记。他们将把这段记忆传给下一代,而通过相机我们也可以把这些记忆保存下来。

  这些照片表达了各种问题、想法、疑问、答案以及不确定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它们给我们提供了寻找最终答案的通道。”

  海伦·左特,1957年出生于阿根廷的卡尔卡拉,拥有阿根廷和瑞士双国籍。1989年她获得了阿根廷国家艺术基金会提供的基金赞助,以及在2002获得著名的约翰古根海姆基金会摄影奖学金。过去三十年来她的摄影作品主要围绕着社会以及心理健康等议题,拍摄过的对象包括位于阿根廷米西奥斯内斯省的移民群体、当地的精神病人、不幸患有艾滋病的儿童、在阿根廷1976~1983年军政府独裁时期失踪的人口等等。在1990年至2007年期间,她曾经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众议院的首席摄影师,而目前她则为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艺术博物馆担任摄影师。她的作品现被多个公共机构及私人藏家所收藏,包括美国休斯敦的艺术博物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阿根廷国家美术馆、意大利都灵市政府等等。

 

黎朗 《父亲 1927.12.03 - 2010.08.27》黎朗,《父亲 1927.12.03-2010.08.27》之父亲最后的肖像C,艺术微喷、铅笔书写,2010-2014
黎朗 《父亲 1927.12.03 - 2010.08.27》黎朗,《父亲 1927.12.03-2010.08.27》之身体B,艺术微喷、铅笔书写,2010-2012

  黎朗《父亲 1927.12.03 - 2010.08.27》

  “父亲入土为安是在他去世之后的第一个清明前夕的某天。黑色的墓碑上简约地镌刻着父亲的名字和他出生与去世的日期,当然还有两个日期间的连接号,以及家人的名字。

  我凝视着再简单不过的连接号, 不禁地在想父亲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多少天?

  我父亲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三万零二百一十九天。是的,我以非常笨拙的方法得到了这个非常无聊的答案。因为我很关心!父亲生活过的每一天不仅对他来说很重要,对于我来说也同样重要。可能父亲不像这样认为。

  我不愿父亲像其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人那样,只把出生的日子和去世的日子铭刻在墓碑上,然后用一个短短的连接号就概括了一个人并不精彩的一生。我也知道其实到最后连这两个特殊的日子也终将会被人们遗忘。我想要把那短短的连接号从父亲的墓碑上抹去,把他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每一天都还原出来,就在这样的意念指引下我开始了漫长的书写工作。

  这短短的由八个数字组成的日期一次次地被我书写在关于父亲身体的照片上,书写在父亲留下的遗物的照片上。夜以继日地书写,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以我的时间的消耗来构筑父亲生活过的时间的呈现,以满足我虚幻的臆想,从而把父亲的一生书写完整。

  通过这样的书写过程一次次把我带回到父亲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天,也一次次地完成了我对父亲曾经生活过的世界的想像和回忆,对父亲的记忆也由模糊变得清晰,直到父亲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一天,这天发生的事情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在我看来,父亲度过了平淡的一生。在社会上他完全是可以被忽略的人,他的离开和任何一位普通人的离开一样普通。普通得让我们会很快地忘记。而我一直在以我的方式抵抗着这样的遗忘,抵抗着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父亲的记忆和情感慢慢地模糊。”

  黎朗,196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现在成都工作生活。

 

张克纯 《北流活活》张克纯 《北流活活》——带着毛泽东像横渡黄河的人,河南,2012
张克纯 《北流活活》张克纯 《北流活活》——翻倒的水泥车,青海,2011

  张克纯 《北流活活》

  “拍摄《北流活活》这个项目前,读了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被书中滚烫的文字所影响,决定去黄河边走一走,去感受黄河带给的父亲般的博大和宽广,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找到我的根。在一路走来,我意识里的那条河正在被现实的洪流淹没。那条心中传奇的河再也找不到了,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从这种观点看来,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

  张克纯,1980年生于中国四川, 现生活、工作于成都。

  【新浪专访】张克纯:我们是场景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多图】

(编辑:SN129)

文章关键词: 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戴翔 清明上河图 扬·明葛 海伦·左特 黎朗 张克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