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志刚访谈:我为什么要做“拍照吧少年”

2015年06月23日00:36  新浪图片 收藏本文

  故事的必然由无数偶然构成。

  2014年,4月30日,北京,天气开始变热。严师傅收到一条短信,发信人是大学时代最好的朋友:“南巡20周年,快乐!”办公室里正忙得头发飞起的他有点莫名,随手回了一个“?”,心里嘟囔一句,“这家伙,又喝多了吧,小平南巡20年?”

  马上,对方回复:“靠,1994年4月30日,你我走出广州火车站。”

少年严志刚,1989年装逼照少年严志刚,1989年装逼照

  一次冲动

  车轮与铁轨摩擦的声音响起,窗外景物往后跑得飞快。彼时严师傅叫小严。20年前这一天,小严怀揣两千块钱(其中一千是借来的),和同学坐在南下的火车上。

  抵达广州当晚,他俩住进招待所,那张18元的发票至今保存。两天后,为了省钱,他俩腆着厚脸皮,一起借宿在另一位同学家。40平米左右的房间,多的时候住七八个人。他俩睡客厅地板,一睡三个月。

  初到广州,小严感到这里阳光跟空气一样潮湿,夹杂汽车尾气令人窒息,尚在建的地铁也扬起粉尘。蒙着薄纱似的光,并不利于摄影创作。穿行在林立高楼和低矮城中村之间,他叫严志刚,他要找一份干摄影的工作。

  多年以后,严师傅很满足:“找一份我喜欢、收入还不错的工作,想来想去也只有摄影了。”

1990年,创作途中,相机为凤凰205机型1990年,创作途中,相机为凤凰205机型

  一次偶然

  而他第一次接触摄影,竟早于第一次碰到相机。

  那是临近初三毕业,为了得到纪念相册,刚学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的小严,先是用蓝晒法做照片,后自顾自地搭建起暗房,无师自通学起相片冲印。

  这场邂逅很快没了下文,读高中的小严勤练书法,又渐渐迷恋起诗歌。直到高三报考大学,他在志愿单上写下“服从分配”。原本想学新闻的他,被调剂到摄影专业。

  后来,系里负责招生的书记告诉严志刚:“当初系里想要一个能出黑板报的学生,你书法拿过奖,又会写诗,正好。何况艺术总是相通的,也相信你能学好摄影。”

  人的命运就因为一次偶然得以改变。就这样,严志刚来到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这只是当时江西一所普通的省重点大学,学校附近有个青山湖,是同学们的创作基地:暮归的老牛,湖边的夕照,充满几何美学趣味的S形小路。湖边不仅有创作的元素,也有创作着便恋爱起来的青年。

1990年,与外籍教师、班主任一起在青山湖创作1990年,与外籍教师、班主任一起在青山湖创作

1990年,青山湖畔的小屋1990年,青山湖畔的小屋

1991年暑假,县城里的街头卡拉ok1991年暑假,县城里的街头卡拉ok

  一张照片

  我想严师傅仍有他羞涩的一面,至今不肯承认曾经也会春心萌动:“我那时就跟小屁孩儿一样,成天到街边打电玩。没有喜欢的女孩,没有在大学恋爱。”

  但他创作了一幅作品:两棵光影闪烁的狗尾巴草如恋人般亲密。加之写诗的特长,这张照片自然得到老师夸赞。

  也有一次,老师对另一位同学一幅作品的夸奖更令他毕生难忘,否则沉迷风花雪月的小严,不知何时才能走出美丽却卑微的青山湖。这幅作品记录了一个包子铺小贩, 在雾气腾腾中疲惫打起哈欠。那决定性一瞬间让老师大加褒赞,也提醒了小严。从此他离开青山湖,走上街头,开始用镜头关注有关人的一切。

  严师傅说,他对摄影的爱好,是大学期间慢慢培养的。临毕业时,他已经希望能被分配到家乡县城的照相馆上班。

  很多人羡慕那个大学包分配的年代。可小严的许多同学被派去电视台,或去机关做文宣,自此与苦学多年的摄影分道扬镳。好在双轨制也在那时开始,严志刚自己在报社找到一份摄影记者的工作。

杠上英雄,校园里锻炼的严志刚杠上英雄,校园里锻炼的严志刚

  大学宿舍,有人打牌,有人拍照,还有人拍下这张图  大学宿舍,有人打牌,有人拍照,还有人拍下这张图

1990年,树洞里的孩子1990年,树洞里的孩子

1992年,睡着的肉铺老板1992年,睡着的肉铺老板

  一个老师

  严志刚感激那位接收了他的摄影部主任。在面试之前,主任给他一筒胶卷。等他迅速在街头耗尽底片,就成了主任旗下的干将。严师傅至今认为,主任是他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位贵人,因为回头去看,那卷拍完的照片“实在不好意思给人看”。今天,他也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去考察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是“他们的水准,比我那时候高太多了”。

  主任器重他,首先做的就是将他派驻北京。1993年,北京的天是那么蓝,光线是如此有质感,让小严每天流连忘返于街头。那个年代,中国的新闻纪实摄影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以浓眉大眼的《北京青年报》为代表,都市报正在蠢蠢欲动。

  但好景不长,两年后,北京记者站撤销。虽然住了两年的地下室,见识了天地的小严发现,已经无法回到南昌呆下去。他做出一个令父亲痛心疾首的决定:辞去公职。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两张4月30日的火车票。

  多年之后,当“小严”成长为“严师傅”,同班的20多个学生,现在仍以摄影为职业的已经不超过3个。一起“南巡”的小伙子做了多年摄影记者后弃影从文,现在做了都市报的体育部主任。那位拍摄了包子铺哈欠的同学,现在监狱系统负责宣传。更多的同学,做老总、做部长、做处长,就连促成严志刚走上摄影道路的主任,如今也头发稀疏,是名成功的商人。

97年香港回归,卷旗走人的回望一瞬97年香港回归,卷旗走人的回望一瞬

1994年,沈阳,斤斤计较的东北汉子1994年,沈阳,斤斤计较的东北汉子

1998年,珠江新城的农田,如今这里是广州地价最贵的地段。1998年,珠江新城的农田,如今这里是广州地价最贵的地段。

  一些言语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不一定和他们所学的专业相关,导致他们转行的只是许多偶然。严志刚并不是没有过机会转行,但另一些偶然,让“小严”最终在摄影之路走下来,成为严师傅。

  这其中就包括他在《新周刊》的同事。张海儿为人低调,但一拿起相机,就激情四射,即使拍张集体合影。“他是位真正的摄影大师,从来没有教过我任何摄影技术,但他是我摄影上的第一个老师。”严师傅回忆。他从海儿身上得到最大的启发是:人如照片,无法分裂。

  有一次,小严在翻阅张海儿的影集时大力了一些,被他当面责备。张海儿认为,一个职业摄影师尚不能爱惜他的作品,其他人将更不会尊重。

  这种把生命融入摄影的职业态度,促使小严不断思考摄影本身。他厌恶把摄影称为一种艺术的标榜,赞赏职业态度和工匠精神,自嘲为“照相师傅”,江湖上也逐渐多了个“严师傅”。

  当年跑新闻时,严师傅有个朋友叫王宁德。王宁德在广州工作,却在珠海大学城开了个酒吧。严师傅问他,怎么想到跑那么远去开酒吧。

  “你不知道与年轻人打交道多有意思吗?就像看到曾经的自己,每一次交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影子,看着他们带着你的痕迹慢慢长大。这种成就感无以伦比。”

  可是,北影的摄影学院院长宋靖却跟他谈起:“家里花钱,国家出力,如今很多孩子读了四年大学,刚毕业一转身就与摄影无关了,痛心啊。”

2008年,四川地震,映秀镇2008年,四川地震,映秀镇

2008年四川地震,108个死去孩子的墓碑2008年四川地震,108个死去孩子的墓碑

  一个梦想

  严师傅想起当年,主任第一次使他走上职业摄影道路时,小严曾对自己说:“如果哪天我有机会在一个好的平台,也要帮助有摄影理想的人在理想的道路上走下去。”

  于是有了2006年潇湘晨报视觉中心的创立,在曾经的都市报阵营中异军崛起。也有了阔别北京20年后,他重返故地,投身互联网任新浪网图片总监。时过境迁,不忘却的只有初心。2014年,他筹办了第一季“拍照吧少年”新浪图片大学生摄影工作坊。

  他找来了一圈人,“要有相同的价值观”。这些人,大多都是他职业生涯中理念认同的摄影师朋友,纷纷担任起工作坊导师。令严师傅没想到的是,第一次的“拍照吧少年”在网上发布时,就感动了很多人——当吴越从美国回来,第一次在一位对越自卫战老兵身上找到铁骨柔情的真实含义,当牛博在乡间被蚊虫咬得浑身红肿,当汪海说出那句:“超爱……”。第一季“拍照吧少年”在微博上阅读量超过3个亿。

2014,内蒙古草原,抽烟的男人2014,内蒙古草原,抽烟的男人

2014,内蒙古草原,那达慕2014,内蒙古草原,那达慕

  今天,坐在对面的这个男人,与我分享似水流年:关于偶然,关于传承,关于职业的感动。而在他轻描淡写的背后,一个团队正在为第二季“拍照吧少年”紧锣密鼓地筹备。曾有一位大学老师问严师傅,为什么办这样的活动。彼时,忙得晕头转向的他竟然没有答上来。我想,他要说的大概太多,但其实什么也不必说,只要将这段从“小严”到“严师傅”的故事讲出来。或者,他希望的更简单些:因为这样一次偶然,世界可以多了一个摄影师。

从“小严”到“严师傅”从“小严”到“严师傅”

 

文章关键词: 摄影师 严志刚 拍照吧少年 传承 大学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