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6月24日15:29 新浪图片

分享

  活动背景介绍:

  2016年3月1日,《英国摄影教室》作为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海岸线”丛书的第一册正式出版。该书以英国摄影教育作为切入点,审视了摄影高等教育在英国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了对英国当代摄影教育较为全面的观察。

  《英国摄影教室》将在7月10日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读者见面,就该书的编辑和撰写的相关话题进行分享和探讨。同时,活动将英国高校摄影课堂中小组评议的教学方式带到现场,将由四位青年摄影艺术家带领四个小组模拟英国课堂的小组评议评议,通过创建批判思考的环境帮助参与其中的摄影实践者熟悉评议的流程,并对作品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点评。

  分享会:《聚焦海外摄影教育:从个案研究到出版计划》

  时间:7月10号,13:00

  嘉宾:高初,何伊宁

  两位嘉宾将围绕海外摄影教育的话题,针对“海岸线”丛书的由来、《英国摄影教室》的采编思路、主要内容、以及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同时还将介绍这套丛书在未来若干年内的出版及活动计划。

  工作坊:摄影作品集小组评议

  时间:7月10号,14:00-18:00

  地点: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导师:李衡熹、杨圆圆、张立洁、张之洲

  费用:300元每人

  人数:24人

  报名需提交个人作品集到education@threeshadows.cn

  活动概述:小组评议(group critic)是英国高等院校摄影课程中常见的一种授课方式,往往由一位导师带领五到六人为一组,通过在小组内展示并互相评论的方式来推动项目的进程。在互评中,学生需要对自己以及其他小组成员的作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提出质疑。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第一期小组评议工作坊邀请了四位青年摄影艺术家担任导师,每位导师将带领6位摄影实践者进行小组评议。每位学生将有30分钟时间与其他小组成员及导师讨论自己作品的创作理念与进展情况,并最终由导师提出综合的建议。

  在导师的引导下,参与者不仅需要对自己作品做出评价,还需要针对其他组员的作品进行反馈。参与者一方面可以博取各家所长,批判性的思考自己的作品;二来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批判性思维,无论对于今后的创作还是图像的观看都有着很好的帮助。

  导师介绍:

  李蘅熹(b.1991)

  目前工作居住于北京,她于2015年获得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摄影硕士学位。她的研究课题在哲学与现象学范畴内探讨“之间现象”,并主要以影像装置的方式呈现。在创作实践之外,李蘅熹也致力于对当代摄影装置、摄影哲学理论的研究以及艺术写作,曾为国内外艺术媒体供稿。

  杨圆圆

  杨圆圆1989年生于北京, 她的艺术实践包括多样的媒介, 以摄影为主, 同时也跨越文字、录像、表演等形式。杨圆圆的作品曾在国内外参展与获奖。她的作品样书《几近抵达,几近具体, 重庆》被选为马丁·帕尔谷仓摄影样书二等奖; 作品《在克拉科夫的十日》阿尔勒摄影节获得最佳作者书提名, 并被卡塞尔摄影书节选为 2015年最佳摄影书之一。杨的实践通常以大量的历史调研为基础而展开,她热衷于探索视觉叙事的可能性, 将真实与虚构的元素结合, 探讨记忆、历史与时间等话题。她形容自己的工作方式为“编织”: 将不同类型的图像素材“编织”为图集, 结合文本, 在作品中构建一张繁复的网络。作品最终的呈现通常是艺术家书或者摄影装置的形式。

  张立洁

  张立洁(b.1981),现工作居住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硕士、伦敦艺术大学摄影硕士。从事长期纪实摄影项目的拍摄和个人艺术项目创作。侯登科纪实摄影

  奖获得主、第五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艺术家银奖、2013 年马格南基⾦会人权与报道摄影奖得主。2016史泰德Steidl摄影书奖、卡塞尔Kassel摄影书样书奖第三名等奖项。其作品曾发表于美国《新闻周刊》、《纽约时报》Lens 专栏等,并多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丹麦,中国连州、广州、平遥等多地展出。

  张之洲

  1985年出生于北京,2009年毕业于英国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 摄影系并拿到研究生学位,归国后在北京生活和工作。作品曾参加第五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在林场”,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爆名展,“IS THE WORLD REAL?”, 连州国际摄影展,以及2009年在伦敦 RAG FACTORY 所举办的“DECALOGUE”。曾获得“Prix De La Photographie Paris”, PX3 摄影奖 2011, 艺术摄影静物类铜奖,第五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优秀摄影展览。

  分享会嘉宾介绍:

  高初(“海岸线丛书”主编)

  摄影史学者、策展人。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Social Archive of Chinese Photography)研究所主任。 2008年至今整理并研究1930年代至1980年代摄影史的摄影家个案, 并写作这一时期的摄影史。 2011年起主持“海外藏中国影像”和“中国革命的视觉档案”两个文献与研究计划的展览与出版。作为联合策展人, 高初和王烁关于1947 年至 1948 年的华北农村的图像研究, 在中国美院美术馆(2014)和上海双年展(2014)展出。

  主编论文集《史料与史识: 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2011),参与撰写《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部分摄影章节。文章发表于Trans-Asia Photography Review,《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等。

  最近出版的成果包含:主编《最前线:中国共产党抗战图像志》(中英双语版,北京:金城出版社, 2015.9, 国家出版基金, 100种重点出版物), 主编《大卫柯鲁克镜头中的中国 1938-1948》(北京: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6.1); 学术主持《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中英双语版,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11)等

  何伊宁(《英国摄影教室》作者、“海岸线丛书”主编)

  摄影史学者、独立策展人。

  毕业于伦敦传媒学院,新闻与纪实摄影硕士。2010年开始从事摄影及人文类专题、专栏写作,策展,摄影类图书编写及翻译等作,由她所策划的中国当代摄影书展曾先后在英国Format国际摄影节,谷仓当代影像馆、北京第二届国际摄影双年展、2015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上展出。

  何伊宁的学术研究方向包括“变革中的英国社会纪实摄影”、中西风景摄影比较研究等。2014年年初创办 Go East Project,旨在通过博客、展览、以及出版等方式向西方推干中国当代摄影,并帮助年轻摄影师搭建国际化的摄影平台,探索摄影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马俊岩 SN112

相关阅读

中国面临的危机只是中等收入陷进吗?

如果没有胆略和决心去触碰旧有利益格局,单靠什么放宽投资领域,减少行政审批,甚至减点税放点贷,都不过是表面文章。新常态将近在眼前却永不可及。

强制性外交:美国对华政策的“灵丹妙药”

你是否也曾为美国一方面实行对台军售、另一方面又宣称无意干涉两岸和平往来的“两面三刀”做派愤而拍案?但你是否想过美国的态度如此暧昧不明,模棱两可,它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在本文中,政见将向你介绍,这一味药叫做“强制性外交”。

为英国脱欧点赞

因此英国脱离欧盟,提醒人们更加理性看待全球化,学会去倾听失落群起的声音。

爱狗与吃狗之间的爱恨情仇

新浪新闻专栏作家:毛寿龙(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 钱克锦:英国脱欧提醒人们什么(图)
  • “留欧派”与“脱欧派”到底在争什么
  • 报北大,还是报清华?这是六月难题
  • 《红楼梦》里的儿子究竟有多怕老子?
  • 惊天魔盗团2:江湖去了好莱坞
  • 御夫术:你要做他的爱人还是老妈子?
  • 神奇张家界,最适合私会风景的地方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