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首届1839摄影奖评选结果揭晓王翰林获大奖

首届1839摄影奖评选结果揭晓王翰林获大奖
2019年11月18日 09:44 新浪图片

经过董冰峰、海杰、言由、张晓、郑闻、郑梓煜、周琰等7位终评评委三轮投票,首届1839摄影奖所有奖项全部产生,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王翰林凭借作品《内啡肽的火焰》获得本届1839摄影奖大奖。王翰林也是首轮评选中唯一一个获得评委全票通过的参赛者。

另外,王思语、郁星月、于京鹭、刘重言、杨柳、陈柏行、董福临、马壮、陈伟杰等参赛者获得优秀奖;邹京耀、凌思语+陈振东+王皓、张玉林、王佳欣、李念龙、张静、郑娜、胡涛、黄紫白、唐子儒、师其飞、雷植云、朱子莹、孟雨村、皮昊、尤彬阳、唐昱、黄鑫源、朱燕等参赛者获得提名奖。    

大奖得主将获得1839元奖金和尼康Z6+FTZ+24-70/f4s组合套装,优秀奖获奖者将获得智云smooth4稳定器一台,提名奖将获得由全部评委签名的获奖证书。

本次大奖不设颁奖仪式,奖金将微信转账给获奖者,奖品和证书将由组委会快递给各位获奖者。

 

———————————————————————

大奖获得者王翰林作品《内啡肽的火焰》节选

———————————————————————

人类的幻境都源自于对所见物的想象。

雷蒙德·穆迪(Raymond A.Moody)的著作,关于濒死体验的故事,我重新制作了封面并制作成册,内页全部为白纸,因为里面讲述的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非虚构作品《死后生》 图文结合

内啡肽的火焰

急性播散脑脊髓炎

一个人穿越大江大河,并走向那道白光

脑CT红灯

关于父亲一个人的梦境

作品名:内啡肽的火焰

作者:王翰林(中央美术学院)

作品介绍:这是一段关于我的家庭的悲痛记忆。父亲在医院晕迷一星期后醒来,告诉我这一星期里发生的故事和他看到的幻境。通过对父亲的手记和病历的研究,我试图去解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评委周琰对大奖得主王翰林的作品点评:

作者父亲十年前因突然罹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曾昏迷一周,有过灵魂或者道身出窍的体验。作者使用多种视觉图像(包括摄影图像、仿制图像、科学研究与实验图片、数据图片、装置图像、数字绘画图像),与多样的真实与虚构文本(包括回忆、科学文本、理论著作等),构造并呈现了父亲濒死状态下灵魂出窍的幻境经历,和相对应的现实世界中现代科学与医疗体系以及家庭与社会联系的层层交织网络。

同忠实于将摄影视为美学与道德的一种观看摄取,没有自己的语言,只是引用存在而非翻译存在的观念(约翰∙伯杰)路数相反;在《内啡肽的火焰》中,摄影,作为整体视觉叙述的的语言元素与媒介之一,参与到多重的叙述、想象和感受的空间与实体与虚拟的展览空间的构思、阐释、翻译、编织中。在对生与死、意识与认知的叩问中,赋予观众对有限的知与无限的未知、现实与神圣、以及未知生焉知死的联想契机。作者不同形式的作品构成(图像与文本),也充分考虑到了视觉直接经验(空间体验)和阅读体会(时间经验)之间的差异;视觉作品专注于对父亲幻境体验和科学分析记录下生命脆弱的视觉表现;而经过编辑的父亲的病后回忆《死后生》文本,则更详细地叙述了个体生命在病患过程中的被动(生理性与社会性两方面),以及生命的顽强和生机的动力(个体的意志,家庭中的爱)。这本书中很有趣的一个细节是作者的父亲在幻游中,与掌管人间生死档案的商纣王之子武庚的会面谈话(他父亲并不记得武庚的名字,而我们可以在《史记》、西周青铜器大保𣪘铭文、清华竹简等诸多文献遗存中找到他的名字。)如何在处处规训与被规训的世界安置奇异之事?在此,理解、阐释、转译的努力似乎也只能止于记录。

王翰林的作品构思、实现、传达的整体把握能力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他通过个人生活经历的深刻经验,尝试理解与自己生命交织的生命关系和社会联系,在参赛的作品中有代表性。而在对世界的可知与不可知,对科学、哲学、意识、信仰的触探中,他又突破了具体的现实层面的观照,将对个人与其生命网络的感知认识延伸到洛特雷阿蒙所说的“沉思个体生命也就是在其中发现族类历史的经验”。

祝贺王翰林!

 

 

优秀奖

————————————————

优秀奖王思语作品节选

————————————————

作品名:罅隙

作者:王思语(南京艺术学院)

作品简介:长久以来,我对于一个背影,对于他的存在,我并没有太深刻的记忆。我并不没有忘记。只是背影已如此遥远,像罅隙一样捉摸不定。或许是错觉、是空想、是谎言、是黑洞,洞里一片漆黑。尽管是深不见底,里面却没有多少空间,在洞里挖掘,空空如也,好似虚浮人世,冥冥而已。

 

 

评委言由点评:

这是一组视觉形式和艺术语言上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我们也看到作者王思语在展览呈现上做出的努力及成果。也希望作者通过这次的入围重新洗练语言,进一步提升作品的立意和概念。

 

 

————————————————

优秀奖郁星月作品节选

————————————————

巴别塔之一

巴别塔之二

巴别塔之三

作品名:《蜃景》

作者:郁星月(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也在不断向外围扩展以及规划,然而城市的规划不单单是在一块新的版图上进行的,而是在一块原本就留下了历史痕迹的版图上进行的。而这些历史痕迹就是目前荒废了的一些建筑,有的旧的建筑仍在使用,而有的却荒废已久,大多数人搬离,但仍然有小部分有人居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的也渐渐疏远。

本次创作采用了拼贴旧房子的形式,穿越语言界限,创造出一个新的建筑,它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一个建筑。类似巴别塔外形似的建筑,主要是想表达生活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些沟通,敞开心门。

 

 

评委海杰点评:

郁星月的《蜃景》,将城市里的临时住所拼贴成难以沟通的巴别塔,这是个隐喻,同时也是个现实的直指,未曾修饰的民工工棚、彩钢瓦封顶的简陋居所,甚至是废宅等荒芜的空间被整合在一起,却成为城市化景观中最沉默隐忍的废墟蜃景。

 

 

————————————————

优秀奖于京鹭作品节选

————————————————

作品名:内部的风景

作者:于京鹭(天津美术学院)

作品介绍:我的创作选择我的长辈的家庭来进行拍摄,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本身就很好奇长辈家里都有什么东西。在我拍摄的过程中,用我视角来观看我家乡人的审美。

 

 

评委郑闻点评:

家庭私人空间对于作者于京鹭的长辈那一代人来说,更具有特定时代的公共视觉与审美习趣,作者用驾驭力较强的镜头语言,展示出那一代人私人空间中的浪漫与诡异,与其说是内部个人审美的风景,不如说是外部群体意识与记忆的风景。

 

 

————————————————

优秀奖刘重言作品节选

————————————————

作品名:日记

作者:刘重言(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介绍:作品使用高感光度135黑白胶卷,加温冲洗营造出黑白高对比粗颗粒感的图片效果。风格上受日本街头摄影影响,以镜头代笔,用35mm定焦口袋胶片机记录日常生活里每一个值得纪念的瞬间。

 

 

评委言由点评:

刘重言的作品以非常传统的黑白胶片摄影来记录日常生活。尽管在语言上并无新意,但我们依然能看到作者对此类摄影风格信手拈来,也可以猜到到作者对相机的把玩已非常熟练。

 

 

————————————————

优秀奖杨柳作品节选

————————————————

作品名:肖像

作者:杨柳(广州美术学院)

作品介绍:《肖像》是一系列视觉上模糊不清的人物形象,它们是我长期收集的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民众墓地里,墓碑上的遗像。我使用“∞”(无穷远)焦段,对那些遗像进行深度虚化拍摄,是因为我认为“∞”更加接近于死亡的真面貌。在死亡面前,没有谁能拥有特权,它以无视性别、阶级、善恶、美丑的姿态视万物为一物。本次展出的八件肖像来自于我家乡的一处公共墓地。他们被浸在水中,接受自然的洗礼与精神上的超度。

 

 

评委郑梓煜点评:

杨柳对于婚礼与死亡等议题的思考,建立在对图像的抽象经验之上,无论是图像集成压缩的像素团块(《婚礼日》),还是使用无穷远焦段对于公共墓地遗像的深度虚化(《肖像》),都体现出她对于议题和图像转换具有的比较独特的认知和能力。

 

 

————————————————

优秀奖陈柏行作品节选

————————————————

作品名:盼回音

作者:陈柏行(天津美术学院)

作品介绍:《盼回音》是我已逝世的父亲写在照片后面的一首诗。

“鸿燕千里外,寄语定谋略。孤女钦此外,孝顺父母心。”在父亲去世五年之后我读到了这首诗,常年在外地读书的我与父亲之间似乎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我也开始去探索这段我最不想提及的往事。一方面我利用父亲拍摄的照片探索父与子之间的观看方式以及爱意表达;另一方面,日常物品的独特摆放引领我走向父亲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表达进而延伸到我的奶奶在父亲去世之后的生活状态和情绪调节。

 

 

评委郑梓煜点评:

由父亲生前的一首诗触动,陈柏行开始追溯与去世的父亲之间的情感联系,作者打通了家庭相册、文字、遗留物、摄影、文稿之间的屏障,润物细无声,情感绵延又刺痛,令人动容。节制使用现成品,却不玩弄现成品,平静不煽情。作品题目亦是父亲那首诗的题目,这种援引似乎在倾诉着一个永远得不到回音的渺茫期待。整组作品呈现出借用自己和父亲的共同喜好——摄影——来进行隔空交流的情感秘境,尤其动人。

 

 

————————————————

优秀奖董福临作品节选

————————————————

作品名:二进制风景

作者:董福临(吉林动画学院)

作品介绍:这组作品最开始的时候是受到了一个特殊的职业:“游戏截图师”的影响。这个职业通常是作为游戏厂商的测试员,在游戏推出后通过对游戏的截图保留游戏内的Bug或者通过“拍摄”游戏内的风景来辅助游戏的宣传。后来开始在网上搜寻有没有其他的作品,后来看了两篇公众号里的文章对我的这组作品产生了一个初步的影响。

 

 

评委董冰峰点评:

印象深刻的是,董福临的摄影-图像实践,是从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细微观察和较为本质性的把握而得来。这些闪光的特质,都反映在作者对于周遭生活“考现学”意义上的关注(如《痕迹》),以及在技术和媒介迅速更新进程中个体与“生活-存在”的复杂感受中(如《动物园》《二进制风景》),被揭示放大和暴露出来。由此观者可以获得一种自由思考的想象空间。

 

 

————————————————

优秀奖万亮莹作品节选

————————————————

作品名:2096

作者:万亮莹(四川美术学院)

作品介绍:性侵,这是近几年来出现频率极其高的一个词语。在网上能搜索到的,有详实数据的是从2013年开始的。从2013年到2018年,媒体报道的性侵事件有2096件。然而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性侵事件应该远远不止这个数。

我接触她们,了解她们,听她们讲述那些残忍的故事。我不能为她们做什么,甚至连一丝一毫的安慰也给不了她们。我不希望她们再次被这个世界伤害。我能做的只是告诉大家她们的故事,告诉大家她们所经受的折磨,激起人们心中的一些感受。最简单、最干净的画面是我对她们的尊重。我选取了每个故事中有代表性的物件,以及她们的背影,简做了一个乎应。她们每个人在遭受了这样的事情后,内心依旧干净如初。就像照片一样,就这样干干净净,用最简单的画面告诉我们最复杂的故事。

 

 

评委海杰点评:

美好之物,如何变得恐怖,成为力图忘却的媒介?万亮莹的作品《2096》用简洁的镜头语言,充满惊惧和疼痛的创伤记忆载体,结合玩具、人的背影、文字叙述展示的是一个个遭遇“性侵”的女孩的记忆。在她们的记忆里,它们既是证物,也是隐匿之物。

 

 

————————————————

优秀奖马壮作品节选

————————————————

无意识群体作为对象

关于喂养

身份证

作品名:无意识群体作为对象

作者:马壮(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介绍:作品围绕高级个体与无意识群体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影响与受影响的关系展开。从古至今,权力会进行统治,从皇权统治到政府管理。而统治的方法从强迫性逐渐高级,转化为契约性质的规定。作者通过对掌控系统里各个过程的研究,来展示这种“自上而下”的作用力的方式。并提出,作为无意识群体,从最开始的不情愿被统治发展成为强迫性契约再到自愿性契约,无意识的群体心理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而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否可以被解释为高级个体统治形式的高级化?

 

 

评委张晓点评:

马壮的作品是丰富的。他很好的利用了摄影这种媒介,但又不局限于图像本身。他把图像放置到一个类似于多图层文件的最下面一层,将其作为一个底色,然后在上面叠加很多主观的表达。同时他也向下放置了作为主体的自我,从而指向更大范畴的无意识集体。

 

 

————————————————

优秀奖张伟杰作品节选

————————————————

Coko (Switzerland)

He Yu (China)

عباس الصافي (Iraq)

作品名:移传记

作者:张伟杰(天津美术学院)

作品介绍: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沟通方式,Facebook网络通讯让我能与不同地域、具有跨国生活经历的人接触,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的现实状况与其流动性身份存在着某种共性。而社交媒体成为了其身份自我实现的“催化剂”,亦或是一种自我消解的行为。在互联网语境与国际环境下,他们如何进行对自我的观看?其个体主体性如何在时代嬗变中被影响?于是我通过重新篡改与整合的方式,衍生成一系列看似真实但实际荒诞的图像,试图搭建一个“理想化”的舞台,探讨日益媒体化的网络社会中个体的主体性转变,及其身份存在的问题。

 

 

评委海杰点评:

对网络图像进行选择和改造,利用图像蒙太奇的手法,重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身份和消费情境下的信息错位,这些身份通过拼贴所构成的微缩景观进行展示,体现在个体的运动、休闲、消费、度假、日常等诸多方面,但同时,里面明显的信息错位会让观众思考,为什么霍梅尼的头像出现在伊拉克,泰国的图像里有美国的国旗?置换文化背景造成的荒谬的图像与信息交错之下的图像殖民,是否正是网络社交媒体的迷幻写真?

 

 

提名奖

————————————————

提名奖邹京耀作品节选

————————————————

作品名:网红打卡

作者:邹京耀(中国传媒大学)

作品介绍:“网红展”亦称“快闪展”,是一种最先由海外兴起的沉浸式娱乐展。通过形形色色的马卡龙纯色装置及镜面、气球等道具,结合VR、投影等新媒体手段,共同组成了声、光、电的幻想世界。其分布以“北上广深”为核心,辐射至众多大城市,普遍位于黄金商圈的大型购物中心中,名曰“网红艺术展”、“网红沉浸式互动展”等。接踵而至的参观者的核心目的就是拍照,并分享在社交网络。

2018年,我对“网红打卡”开始了持续的关注。截至目前,我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搜索展览信息,以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了北京、上海等在内的近30处网红展,并以社交平台为载体延伸着我的观看。

————————————————

提名奖凌思语、陈振东、王皓作品节选

————————————————

爱丁堡幼儿园

如家酒店

东营市汽车总站

作品名:黄雀

作者:凌思语、陈振东、王皓(黄河科技学院)

作品介绍:截止到2017年底,在中国已经有1.6亿个监控摄像头设立并使用。到了今天,这个数字可能已经变得更为惊人了。它们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烦恼和恐惧。我们习惯把它当作证据却又讨厌他无处不在的监视。但是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这样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机器是在被谁操纵,这些操纵者们他们在它们的指引下看到的什么,他们对它们的看法如何,于是我们决定走到监控摄像的背后去看看监控背后的人,也想听听那些与监控摄像头朝夕相处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它们。我们的作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监控背后的人的采访,第二部分是监控背后的人的肖像,第三部分是监控室所在的经纬度,第四部分是监控室的全景图,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

————————————————

提名奖张玉林作品节选

————————————————

作品名:江城

作者:张玉林(重庆三峡学院)

作品介绍:江城拍摄的是我居住的小城万州,小城位于三峡库区,曾因三峡工程的缘故被外界所熟知。我虽然未曾经历那个年代,但从我记事起就接触过许多关于那个年代的影像,所以我们也深知小城千百年来的根基早已沉没江底。大坝修建引起的浪潮早已恢复平静,如今的小城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我们跟本来不及回望过去就又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高速发展之下,小城似乎又回到了那个躁动的年代。所以我希望能通过我的拍摄,记录下小城在这后三峡时代高速发展下的真实影像,只希望能在这忙碌的时代留下片刻的宁静。

————————————————

提名奖王佳欣作品节选

————————————————

作品名:乐园

作者:王佳欣(北京电影学院)

作品介绍:今年寒假,我搬离了住了20年的小区,以此为契机,我开始用镜头回望故乡。厂房小区是我拍摄故乡的第一站,外婆家是我的第二站,而第三站是我小学春游曾去过,如今已经濒临废弃的游乐园——环球公园。之后,我又来到了赣江边上仍在勉强维持经营的游乐园。这些老旧不堪的乐园就像城市蜕变中丢下的壳,曾经辉煌,但是在城市加速换血的进程中,这些乐园已经难以为继,终将逝去……

————————————————

提名奖李念龙作品节选

————————————————

作品名:白日焰火

作者:李念龙(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介绍:闪光灯在发明之初是以火焰的形式产生,当时每一次影像的诞生都伴随着镁粉的燃烧,可以想象那是多么的耀眼。这组作品大多数都用了闪光灯,而且即使是白天我也用上闪光灯,有时天空和背景被压得像黑夜一样,有时在白日加上闪光灯或者长时间的曝光又显得过曝。我没有刻意去调整技术,而且拍照的时候也不能直接看到效果,照片是材料给出的结果,混入了我的个人体验,被积累,被转化。这样的过程使我得到极大的满足,远非单纯按下快门所能及。同时,也是我的自娱自乐步入新的阶段。

————————————————

提名奖张静作品节选

————————————————

作品名:二十一

作者:张静(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介绍:我的这组毕业作品用22张照片表现了一位女孩在21岁时的青春状态,我并没有以记录的方式进行拍摄,而是通过摆拍的方式叙述一个女孩的青春故事,这种手法可以让我有相对自由的视觉表达。我想表现的是她处在青春时的迷茫、挣扎、叛逆、性感和渴望释放自我却又被世俗所困扰的青春状态。在她的身上我能看到曾经的自己,那个渴望挣脱释放的心无处安放,想找个突破口毫无顾忌的去释放自己的情绪。

————————————————

提名奖郑娜作品节选

————————————————

作品名:pagoda

作者:郑娜(南京艺术学院)

作品介绍:这组作品的创作形式来源于我对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兴趣。达达主义的非理智、无逻辑,超现实主义力求平衡内心现实与外在现实之间矛盾的形式都影响了我。所不同的是,我选用了更具时代感的视频动画媒介,并结合了当代流行文化中“坎普”(Camp)风格的特点,采取了更为轻松幽默甚至荒诞的表达结构。为了更贴近苏珊桑塔格关于“坎普”的定义,我夸张地使用了艳俗华丽的色彩,简化了内容的表述,让这短小的动画看起来荒诞不经甚至空洞无聊。另外,也许有人会注意到我作品中使用的几个符号化形象:罗马柱、太湖石、石狮和烤鸡,这些符号才是我隐藏在荒诞表象下想要诉说和关注的,我想表述的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还有当下世俗消费文化对权威经典的反叛冲击……

————————————————

提名奖胡涛作品节选

————————————————

作品名:野草

作者:胡涛(南京艺术学院)

作品介绍:我们是在“信息爆炸”这样一个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享受着老一辈年轻时只能在梦里才敢想的舒适生活,所以,我们是没有烦恼的一代?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先后邀约了二十八位和我年龄相仿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我身边最熟悉的人,也有陌生人,把他们置身于陌生而又神秘的场景中,希望他们卸掉平日里伪装的自己,还原他们对现实真实的感受,或愤怒、或悲伤、抑或快乐。

————————————————

提名奖黄紫白作品节选

————————————————

作品名:当海水交汇的时候

作者:黄紫白(北京电影学院)

作品介绍:作品由图片摄影与两段短片组成,讲述了三段虚构故事:陨石落至北方小城,人群的不同反应;一段被篡改的战争回忆录引发的记忆重现;一对新婚男女绝望的逃离之路。三段故事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依靠传达的情绪氛围连接。无论是极具破坏力无差别落下的“陨石”,还是无法指认的“战争”“历史”与耗尽全力的“逃离”,都将融于星空之中。眼前的一切在宏大星系中不过是尘埃,只有时间可以评判一切。

————————————————

提名奖唐子儒作品节选

————————————————

作品名:肆月伍日踏青

作者:唐子儒(北京电影学院)

作品介绍:这是一组热感成像作品,拍摄于四月五日,清明节。古人云:“位仙者,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当生命之火熄灭,物质便归还给了宇宙,开始新的循环。生命的热度被永远定格在画面中,却不知何时会被冰冷的宇宙扑灭。

————————————————

提名奖师其飞作品节选

————————————————

师其飞《盲区》    视频截图

作品名:盲区

作者:师其飞(四川美术学院)

作品介绍:让一个先天失明的女盲人手捏出一个自己丈夫的头像,先天认知的局限在家庭和熟悉的身体感知下,让人看到了生命过程的温暖之光。身体的缺陷在家庭的温情笼罩下会发出魔力一般的力量。

————————————————

提名奖雷植云作品节选

————————————————

雷植云《家能给你带来安全感吗?》视频截图

作品名:家能给你带来安全感吗?

作者:雷植云(天津美术学院)

作品介绍: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或许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我通过剪辑电影史中和成长与家庭相关的情节与片段,试图回忆我本人和我家庭的记忆来寻找线索,并重新排列组合成三屏影像,配上文字,构造了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

提名奖朱子莹作品节选

————————————————

作品名:存在

作者:朱子莹(大连医科大学)

作品介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小镇的人们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存状态。然而,巨大的变迁也冲击城镇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姑息在墙外的杂物是宁静、清淡的,他们又似乎以某种执念不屈于一段旅程的结束,散发出些许悲伤并表现出不适感。画面弥漫着大面积质感的烟灰与沙黄,在视觉上形成一种着意缓慢的节奏。我尝试,寻找,以此想发现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某些命脉,那是一种生活状态。

————————————————

提名奖孟于村作品节选

————————————————

孟雨村《假风景》    影像装置

作品名:假风景

作者:孟雨村

作品介绍:我想试着用一个数码产品对接另外一个数码产品,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我们透 过肉眼所觉察不到的景象。

————————————————

提名奖皮昊作品节选

————————————————

作品名:更深的夜

作者:皮昊(四川传媒学院)

作品介绍:二〇一九年二月,入眠变得十分困难,伴随着晨光亮起,我在彼时才昏沉睡去。我开始经常在夜晚出门。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家乡的公园,时值假期,白日里这里到处是玩耍的孩子,阳光明媚,早春的草地已经开始泛绿。但夜晚到来的时候,相同的地方,但那么的空旷,好像白昼里的热闹都不曾存在过,在夜的场域里只有黑暗。这个生活的场景在夜间产生了异化,成了我的经验中没有的另一个地方,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就像一个人永远不相信自己在别人照片中的模样,当我们面对自己的镜像时也会产生陌生,我所熟悉的景观在一个不同的语境下发生了改变。

————————————————

提名奖尤彬阳作品节选

————————————————

作品名:中国式婚宴

作者:尤彬阳(南京艺术学院)

作品介绍:这组照片拍摄于2019年年初持续至五月,我用摄影纪实方式直接记录了婚宴中人们的交际活动。在不同目的的驱使下、在杯光交错中所体现的社交样貌是千变万化的,而在这一特定环境中人们展示出了各种无意识行为。我用照相机辅以闪光灯揭示并强调了这些荒诞感。

————————————————

提名奖唐昱作品节选

————————————————

作品名:无窗

作者:唐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作品介绍:作品通过拍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场景,在城市生活当中原有的建筑,并加以后期制作将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普遍存在的门窗给抹去了,从而展现一个荒诞的城市景观。

————————————————

提名奖黄鑫源作品节选

————————————————

作品名:尘封之物

作者:黄鑫源(西安美术学院)

作品介绍:这组作品是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回到老家再次进入到因变故而被废置的故居,我尝试着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无可避免但自身却无法解决的问题,想以摄影的方式进行的一次自我疗愈。在创作时我试着通过回忆和旧照还原各个空间的陈设以此来追溯儿时回忆。当我寻找出存留不多的遗弃之物时,却发现与其相关的记忆也似乎变得模糊。因此我想借助荧光材料吸收光线释放冷光却只能维持短暂时间的特性,将荧光材料对这些物品涂抹再进行拍摄,来表达时间流逝的题材。

————————————————

提名奖朱燕作品节选

————————————————

变成荒芜

小丑

一次葬礼之后

作品名:一场“事故”

作者:朱燕(南京艺术学院)

作品介绍:《一场“事故”》其实也是一场故事,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家庭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复杂的存在,而这些事件也让我耿耿于怀。家庭照片中的小细节是我进行创作的元素,不管是刺绣也好或者粘贴也罢,是我与这些照片进行交流的手段。它们共同讲述了9个故事,弥补我情感缺失的那一部分。

 

 

关于1839摄影奖

“1839摄影奖”是一个由个人发起的纯民间奖项,以摄影术诞生之时为名,既回溯摄影的本体属性,也强调以跨媒介的开放姿态对其延展。面向国内高校在校学生,旨在检验国内高校学生创作和艺术训练中的认知与判断,邀请国内知名策展人、出版人、研究者、批评家、艺术家等组成评委会,整个评选和工作团队零报酬。评委会基于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判断,选取具有独立精神和艺术潜质的作品,以期推动和提升高校学生在创作中的独立意识和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以专业评论、展览等方式加以推广,将中国高校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创作近貌介绍给公众,进而推动中国高校学生摄影创作的健康发展。

策划总监:董    钧     学术总监:海    杰

 

 

责任编辑:孙先进 SN216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