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太空中翻着跟头拍照是啥感觉? 返回地球的中国航天员这么说

太空中翻着跟头拍照是啥感觉? 返回地球的中国航天员这么说
2019年12月20日 17:19 新浪图片

  “沈飞杯”第五届航空航天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最近,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员中心、“我们的太空”新媒体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航空航天专业委员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传媒集团影像研究院承办的“中国航天太空影像技艺研讨会”在北京航天城召开。

  中国航天太空影像技艺研讨会现场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与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徐祖根、副会长雷声、徐京星、副秘书长牟健为、季春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发言人谭华霖、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刘小龙、国防科工局新闻中心副主任张涛、国资委新闻中心处长刘海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企业文化部副部长钟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新闻中心主任于希、中国航空报社社长孙伟、北航新媒体学院院长沈旭昆、北航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邓怡、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秘书长袁茂富、中国航天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周建国、新浪网图片总监翟红刚、中国航天报社副总编索阿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余敏、著名航模专家刘福生等20余位领导、摄影记者、摄影专家、影像学科负责人围绕太空摄影的重要意义、发展历程以及如何提升航天影像技艺等话题进行热烈讨论。

  “沈飞杯”第五届航空航天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研讨会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航空航天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传媒集团影像研究院长牟健为主持。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有专业的学科研究,也有精深的实践经验;既有理念的高度升华,也有学术的交流借鉴。

  “沈飞杯”第五届航空航天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在场的各界媒体领导、记者和摄影专家们,认真听取了富有太空摄影经验的航天员们关于太空摄影的经验报告。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摄影专业和摄影业界的重大关切问题,参加座谈的航天员与在场的领导和摄影专家进行了技艺切磋。摄影专家们还就摄影专业以及摄影艺术表现方面,给了航天员们一些合理化建议和专业方面的有益提示。

  “沈飞杯”第五届航空航天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都是执行过航天任务的宇航员,他们根据自己在太空总结的摄影经验及感受,一一回答了航空航天领域影像专家学者、中央主要媒体新闻摄影领导和记者提出的诸多太空摄影疑问,并以此展开了学术讨论。

  徐祖根(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

  总书记曾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总书记说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每次我国航天新闻报道都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而在新闻报道中,图片又是至关重要的。这次专业的新闻人与我们航天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沟通,聊一聊怎么样让我们航天留有更多的影像、更多的资料。全国人民很关心航天事业,现在了解的多是发射成功与回收成功,但航天员平时是如何付出的,这方面的影像比较少,所以全国人民的了解也比较少。如果全国新闻单位共同努力,得到航天单位的支持,能够通过航天影像树立我们爱国、爱航天英雄的情怀。

  张涛(国防科工局新闻中心副主任):

  太空影像技艺研讨是崭新的领域,太空摄影随着近几年人类不断探索,我国已经成为航天强国航天大国,但是太空摄影的研究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提几点建议:加强太空摄影的认识展览图片的应用,在国家航天宇航活动中考虑这些因素,积极提供便利。加强太空摄影的研究,多举办研讨会培训班,在行业中形成一支空天摄影的骨干的队伍。

  谭华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中心主任):

  建国70周年以来空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科研机构做出的积极探索和人才培养。今天我们在太空媒体中心举行与航天员面对面的座谈会是新的起点。总书记说道: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航天事业背后有很多隐姓埋名人,让社会去了解他们的故事,也通过影像传播这种精神。今天的研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希望以后能够拓展多层面的合作,一起去把我们的空间故事传播好,预祝以这次研讨会作为空天影像事业新的开端载入史册,探索出一个新的学科发展方向。

  主持人牟健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航空航天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传媒集团影像研究院长):

  中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使我们深受鼓舞,欢迎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张晓光以及各位行业内专业人士的莅临,此次中国航天太空影像技艺研讨会,在全国是第一次,在国际上也未曾有过,为中国的航天影像学术研究和发展开了先河。航空摄影有着100多年的历史,但是航天摄影和太空摄影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艺术思想的研讨探讨提炼,前沿技术的总结规范还非常欠缺。我虽然研究航空摄影30多年,但是作为航空航天影像研究院院长,太空摄影的学术探索还刚刚开始,我的问题是:太空摄影与在地面摄影有什么不同,它的难点在哪里?

  航天员费俊龙(神六航天员):

  我认为太空摄影的难点较多。

  首先是相机无法固定: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中是漂浮翻滚状态,在地面拍摄时可以用三脚架固定相机,而在太空中虽然相机镜头都有防抖功能,但是因为航天员是动状的,等于是在打着滚、游着泳拍照,所以对焦不是很容易,想要把相机相对的固定住很难,哪怕绑在飞船的某个部分,也还是无法保持稳定状态。

  其次是取景困难:我们在地面拍摄照片时,明确自己要拍什么,会自然地突出重点,而在太空摄影时,一眼望去就是一个洲或两个洲,目标太多;在地面时,地理方位和取景会更好地把握,可以随意左右前后移动,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完成拍摄。而在太空中,由于太空舱室只有一个对外观察口,视觉自由度和视线角度受到极大的局限。

  “沈飞杯”第五届航空航天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还有瞬间把握难:在地面拍摄静态物体时,可以重复多拍几张,但太空中的很多景象转瞬即逝,很难有重复拍摄的可能。对于航天摄影来说,飞船的轨道、天体的轨迹,背景以及光线的变化,这些偶然元素集中在一起,一个景象可能就只有这么一次。当时我从太空舱内看到我们国家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从正面看就像一条鲤鱼,沙漠的波纹像鲤鱼的鱼鳞,当时我感觉非常震撼,就立刻记录了这一画面,随着太空舱及星球轨迹的变化,我后来趴在舷窗看,塔克拉玛干沙漠又像是一只展翅的老鹰,所以几种元素只要有一个稍微变化,我们眼前的形象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鲤鱼”影像可能以后很难再捕捉到了。

  太空摄影设备不成熟:由于太空舱对外观察口有机玻璃透视的畸变,造成影像结像模糊颜色变异。我曾经拍摄过一张日出时地球的照片,后来冲洗出后发现,呈现效果远不如我在太空中实际看到的,因为太空中没有大气阻隔、光感折射,当时实景看上去非常漂亮,无论相机标榜的分辨率怎么高,都没有还原我当时肉眼看到的感受。

  “沈飞杯”第五届航空航天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主持人牟健为:

  看来太空摄影最大的难点是在失重环境中宇航员自身的稳定问题,费俊龙同志的回答印证了我之前的研究焦点。因为宇航员到了太空,处于漂浮状态,自身不稳定,处于失衡状态,没有了方向概念和地平概念,造成太空失重环境与地球生态很大的状态差别。

  “沈飞杯”第五届航空航天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雷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

  今天见到英雄航天员,我跟别人感受不太一样,从神六开始每一次出征我都到现场参加了,亲眼见过飞船升空,之后又平安归来,所以今天面对面与你们交流,感触特别深。

  我的问题是,我们的航天摄影一般是隔着玻璃拍摄的?在太空能够用于摄影的时间是多少?

  太空回传的照有些很清晰,但宇航员拿着国旗的那个图片就比较模糊,是摄像截图还是自己拍的?

  航天员聂海胜(神六航天员,神十航天员乘组指令长):

  我们航天员是被宣传对象,同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我们每次的任务带的相机都不一样,神五、神六时带的都是很小的相机,神七是带了单反相机和两个镜头,一个是中焦镜头,还有一个长焦距镜头。我们一般都是在舱内贴着玻璃拍摄,因为玻璃有好多层很厚的夹层,所以清晰度、对焦都会受其影响。我们的太空舱只有小天窗,视野很小,但将来的空间站会有大舷窗,所以那时从空间站里向外拍摄太空,局限性会得到解决,会有更多的角度、更优质的画面。拿国旗那张图片是视频截屏,期望将来能出产有用于太空摄影的高清摄像机,或者能到舱外用相机拍摄,可能会好一些。

  沈旭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学院院长):

  神六发射时我在现场,看你们升空后几秒就不见了,当时很是激动。我们相信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太空摄影摄像领域无论高清还是超高清,无论二维空间与三维立体的结合,还是有向更大的空间发展,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拍摄都会展现雄厚的实力。我的问题是:太空视觉有什么样的感受?太空摄影什么样的情怀?

  航天员张晓光(神十航天员):

  影像艺术一定是抒发情感的艺术,太空影像艺术同样是航天员去抒发太空情感的。作为航天员来说,在太空中能用照相机、摄像机记录了很多美好的画面,虽然当时我们身体虽然失重了,但心灵没有失重。

  我们当时在太空舱内,拍摄展示失重环境下的王亚平太空授课我担任摄像师,拍摄关机后我们3个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后来上级给我们发贺电,说我们传回的影像富有感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们3个听到后都是喜极而泣,这个任务影响力太大了。

  徐京星(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报高级记者):

  3位航天员给我们上了一堂太空摄影课,通过你们的回答,我总结目前我们能解决的是,需要做一个研究,怎么能滤掉舷窗对影像的影响,就是能否在舷窗上装个设备,让影像更加清晰,呈现出更多好的影像作品,供全球人去分享;国际同行拍清楚了,我们也可以分享来借鉴学习。另外我们也希望未来航天员对摄影做出更好的传播,发回来更多有中国元素的航天影像。

  神舟六号乘组太空合影

  翟红刚(新浪网图片总监):

  摄影一方面是纪实,一方面是审美。纪实侧重还原事件、物体本身,用于科研、科普、新闻等领域,但如果想要科普做得更好,需要在纯写实基础上加上一些感染力,那么如何让感染力更好,就是审美。而摄影师创作出的一幅好的审美作品,就得首先打动自己,然后通过画面、讲述,再去打动别人。

  我的问题是:在太空拍摄的时候,曝光的数据、参数跟在地面拍摄时一样吗?你们如何设置?通过悬窗拍地面的时候,因为飞船在移动,速度是否特别快,要怎么拍?希望科普相关的知识。

  航天员费俊龙(神六航天员):

  我用手动档比较多,因为外界光线很可能把目标光线遮盖。太阳刚出现瞬间,地貌的变化、光线的明暗对比以及清晰度都非常强,这时候拍目标,曝光就弱,很可能显示不出目标的轮廓和明暗度。太阳到头顶上时,光线又不一样,所以手动比自动好点。

  飞船的速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快,虽然在动,毕竟高度高距离远,跟坐飞机一样,是在匀速的飞,所以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去调整曝光的。

  神舟九号乘组太空合影

  季春红(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官网主编):

  在太空中怎么解决相机的抖动问题?我们发布了一些航空照片,舱内图片居多,今后是否可以在舱外,像无人机镜头一样,多角度旋转拍摄,有环境的交代,也有宇航员状态的画面,并多角度多画面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比如长城,黄河。

  航天员费俊龙(神六航天员):

  怎么防抖,需要提升相机的工作效率,今后需要专门研究相机的特殊材料,解决相机在真空工作的问题。

  怎么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现给国人?是有局限性的,比如长城,在太空中比较难照出来,只能等回来之后,把图片放大到一定程度,将地标、坐标都标出来,才能清楚展示,因为它与周围的地形相比,对比度很低。

  在我印象中,海洋、沙漠、沙尘暴、比较大的城市夜景,这种大面积反差的版块,会比较明显,而长城在空中看,像一条铁路,又跟周边地面颜色很像,所以很难看到。但随着今后我们太空视窗的增大,摄影视角会更广,拍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经过培训,掌握更加全面的技术,图像质量肯定会更加清晰。

  孙伟(中国航空报社社长):

  神七当时传回的图片,很多是摄像头的截屏,不是很高清,所以说目前技术看,相机还是不可替代的,目前看我们到舱外去摄影能不能做到?

  另外我们航天员到太空后,如何把影像记录放到任务中,像我们的记者一样,拍一些影像报道第一时间传回来,为人类呈现更多太空的美好,目前我们航天员有没有这种想法?

  航天员费俊龙(神六航天员):

  舱外摄影目前还无法做到,因为我们的宇航服非常笨重,而照相机很小,手持或按快门比较困难。在太空,90分钟就经历一个白天黑夜,温差很大,另外舱外是真空的,所以照相机会爆掉。出舱摄影需要适应真空环境的特殊装备,也许进入空间站时代后我们国家能够实现出舱摄影。太空摄影是太空中工作的一部分,之前都是在地面确认状态后进行,摄影时间还是比较有限的。

  神舟十一号乘组太空摄影

  航天员王亚平(神十航天员):

  感谢祖国把我们送向太空,有机会感受太空的美,看见美丽的地球和祖国大好河山,拍摄了很多带有中国元素的影像和画面,记录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的精彩情境。我们希望向媒体记者和摄影家们学习,不光当好太空使者还应完成太空记者的使命。因此,希望学习更高的摄影技术,比如说:如何去构思画面,如何展现美好的瞬间,怎么画龙点睛突出重点等等,希望在未来的航天任务中拍出更多、更美的太空影像,带给祖国更多有价值的照片和摄影资料。

  “沈飞杯”第五届航空航天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主持人牟健为:

  我提出一个期望,就是航天员要拍摄升空之前想不到的画面,在太空生活和作业中寻找陌生影像,记录不同的生态、姿态和形态,探索交错的、变化很大的典型影像。如今国际上流传甚广的NASA影像,拍摄的宇航员也是习惯性的在找物象的视觉平衡,其艺术表现效果远没有达到中华先祖飞天的自由飞翔形象。其实,地球人更想看到失重环境下有什么样子的变化,以及航天员心里变化中的形象表现,期盼有更多翻天覆地般的太空视觉认知。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太空摄影的讨论,经常面对面与航天员交流学习,能为中国的航天文化发展和太空影像事业多做贡献。

  航天员聂海胜:

  在太空中,光线根据地球的角度变化,曝光数据变化非常快,光圈和快门也很不稳定,所以我大部分时间是用自动模式拍摄的,我喜欢用柔和的光线来展示特有的地球美感。希望向摄影家们学习更多摄影技术和艺术思想,在太空拍回更多反映地球环境和中国大好河山的影像。

  中国航天太空影像技艺研讨会嘉宾合影

 

责任编辑:孙先进 SN216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