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人物摄影十法》千余幅图文案例探讨人物摄影乐趣与意义

《人物摄影十法》千余幅图文案例探讨人物摄影乐趣与意义
2020年06月05日 13:20 新浪图片

  《人物摄影十法》近日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本书包括1155幅图片、5万多字、共504页精致呈现。教育部长江学者、人类学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纳日碧力戈做序。

  1839年摄影术颁布以后,人物摄影飞速发展,经过早期与绘画争宠的阶段后,如今基本取代了绘画的留存肖像功能(艺术化的人物写生、指令性创作除外)。在纪实摄影中,楼房道路、乡村街景固然可以佐证社会变迁,但人物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最贴近受众心理的,最能直接反映“变化”一词的涵义。当今人物摄影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让摄影者无法绕过这个内容,即使是非摄影者,其关注欣赏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人物。本书以美术摄影界的部分实例和作者摄影的大量实践探讨“人物摄影”的乐趣和意义,共享成功,共勉教训。

  是“人像摄影”还是“人物摄影”?

  本书说的是后者。前者侧重于人物的形象、五官、发型、头饰、表情、肤色以及更局部的细节,后者包括了肢体、服饰、环境、道具乃至更为丰富的室内外信息。“人像”比较侧重于展示人的正面形象甚至是面部特写或置于相关的特定环境,以展示该人物的直接信息(职业、年龄、性别、面部生理特征等)。照相馆(影楼)肯定是人像摄影的主力之一。“肖像”的概念更具体地指人物半身像甚至面部头部的特写。“人物”的含义比前者宽泛,只要是人的活动均可。包括人物的正面、侧面、背面、肢体动作等形象,在画面中可以或未必占主要面积,可以实名,也可以非实名,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这两种概念当然有交叉和重叠部分,本书的实践主要来自新闻现场、日常的生活工作场景、特定的采访对象以及一切可以拍到人物活动的机会。

  本书中有实名和非实名人物,包括各族、各界、各个年龄段、男女,辅以概述画面内容和技术特征,是基础理论和拍摄结合的实例。图片说明以新闻五要素为基准,包括时间、地点、人名、职务职称、民族、主要事件或成就、与环境之关系、摄影难点或亮点以及社会影响(意义价值)。

  现在是读图时代,尤其是高质量的图片包括专题摄影报道是“需求大户”,它们兴盛不衰。如果你没想好自己做什么事就拍照片吧,如果没想好拍什么就拍你身边的人和事吧,这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

  本书分为10个板块(十法):借景借物、眼神、手势、角度构图和光线、主题照片或标志性照片、跟踪、非直接表达、合影、封面人物、认识。书中图片丰富且均来自作者40年的摄影实践,题材广泛、拍摄时间跨度大、举例生动、通俗可读,有许多独特的见解。既是摄影技术和表现手法的归纳梳理,也是“街拍”汇总的编辑实例,亦是记录社会40年发展的片断。该书与先前出版的《烙刻——记忆中的影像》、《纸媒贵族》、《民族画报〈蒙古文版〉》、《专题摄影十法》共计5本专业实践书籍构成了作者从事摄影采访、编辑策划、撰写思考的汇报作业,兼具研究意味和理论色彩。作者巴义尔是民族画报社高级记者并担任多年的编辑部主任,具有拍摄、采访、写作、编辑、审稿、出版的全链条实践经验,这是他的第23本专著。

   

  

  照片是光与影的结合,也是拍摄者、拍摄对象、拍摄环境、编辑、观者、直觉、感情、经验、文化背景、宇宙观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产品。照片是图像的一个种类,图像是符号的基础,属于皮尔士符号学的“第一性”(Firstness)或“象似性”(iconicity),也可以不大准确地相对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形气神”的“形”,属于“物感物觉”,并且和“人事互动”/“气”、“象征意义”/“神”联系在一起。巴义尔先生讲到人物摄影需要“借景借物”,颇有道理。张岱年先生说“感相”本身由声和色组成,代表了外在事物,与感官的状况有关,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摄影者要选景选物,角度变化,光线变化,场景变化,物象也发生变化,所以反映在照片上的拍摄对象是主观和客观交融的结果。

  虽然,古人懂小孔成像,近人发明了被称为“记忆之镜”的“达盖尔版摄影术”,今人更拥有了数码摄影技术,可以精准地捕捉到物象,还可以用软件加工,但是多少都会受到“借景借物”的限制,受到诸如文化背景和时空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当然也受到前面列举的其他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不过,这种限制恰恰把貌似静态的照片“激活”,给作者和观者留下无限的操作、解释和想象空间。

  拍照片和看照片都涉及“由二生三”:拍摄者和拍摄对象合作,拍出照片,是“由二生三”;看照片的人和照片本身发生“互动”,产生联想和意义,这也是“由二生三”。这个双重的“由二生三”因人而异,因觉而异,因需而异,属于“三生无限”。

  也许把“形气神”改成“象势思”更适合些。光与影的形象储存着联想和解读的势能,联想和解读的势能推动难免受到情感扰动的推理和思考。深受皮尔士影响的艾柯写下《玫瑰之名》、《傅科摆》等名著,把类似于“象势思”的符号理论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把读者带入万象共生、万物关联的形象世界,到那里去体验无限开放、充满象征的思维空间。摄影作品也绝不例外,图像不仅记录了拍摄者和拍摄对象双方的心智活动和身体记忆,也为观者留下“象势思”的无限空间。

  纳日碧力戈

  教育部长江学者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2020-03-08

  后记

  比起传统照相馆里中规中矩的程式化拍摄、时尚广告摄影的新潮亮丽、艺术摄影浓郁的主观色彩、文物摄影的精细化、科技摄影的极致性、战争或灾难摄影的视觉冲击性等等,本书所说的人物摄影是寻常的、平凡的,是由时间、机遇加一点思考而得的积累物。

  这里采用了5万多字、1155幅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我拍摄、收集(绘画资料和历史图片),因此这本书是“由实践而来的理论化归纳”。由于大多是依托我有限的经历和职业需要的报道类摄影,所以除了现场感之外,一些人物在可能的情况下稍微讲究了一点光影或构图,一些人物就遵循“直接面对”的方式展示其内心世界或形象本身。我关注的是人物内容,较少关心这些照片是否属于哪个类型等概念化的说法,这些图片可能是“肖像、环境人像、职业人像、新闻现场、特写、纪念照”抑或是其他。由于图片的多重属性,试图给它们贴上“××摄影”的标签是困难的。

  摄影其实是世界上相当难的一个行业:要把所有的想法、灵感、知识、修养、品位、阅历、技术等在百分之一秒内体现出来,不是考验一个人的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吗?

  拿相机的人大都有零散拍摄的经历和几张拿得出手的照片,如果说以前我还有几张照片凑合的话,它们仍然属于“散珠”,只有掌握了专题、民族、摄影、新闻乃至文艺和科学等综合能力的“线”,散珠才能成为项链。

  过去的教科书里多讲“人像”摄影,借用很多美术理论,加上摄影实践。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这些基础知识显得不够用了。美术历史悠久,理论并不缺失;电影电视后生于摄影,却飞速发展,理论实践俱佳;摄影人忙于拍摄记录,顾不上研究理论。作为圈内人,我既是学习者,也是建设者,佯装研究,把经验和实践图例往理论筐里装。经验和实践只能说已有的事情,它没有教科书般的理论,是实践的梳理归类。真正的业内高论还需专家出场。

  这里的一些照片集中在北京地坛公园、和平里地区等,因为这里是我的出生地和工作地,出来进去的随手就按两张,时间久了便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无意间成为该地区的记忆片段,介乎“故乡、街拍”之间。因为出生在城市里的人们对“故乡”一词已经感觉模糊了,城市成为新的故乡概念,但与泥土、小河、鱼和虫、牛和羊、鸡和鸭、土坯房和蒙古包都没啥关系了,取代而来的记忆是游戏机、购物中心、软件、网约等等。我作为出生于北京的“蒙二代”,由于特殊的机遇可以往返于京城和草原之间,工作为主,兼顾怀旧,故乡的概念尚且热乎。而出生于城市但从事非相关工作或是远行他国者,故乡一词便停留在抽象概念中。我在“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赛事的相关文章里提到过这个闪念,或许尚有深究的空间。

  关注人物是摄影者不应忽略的重要选题,我的上百组媒体发表的人物类专题摄影报道、上千位人物的拍摄和几本人物类书籍都让我坚定了这个认识:拍摄人物吧,你将长久地处于兴奋和幸福中。摄影术颁布180周年(18392019),1979年我进入民族画报社学习摄影,至今也已过40周年。《呼伦贝尔摄影》杂志第46期出版专辑《巴义尔摄影40年》(19792019)。感谢长生天给了我时间和条件,拍摄记录的事情仍在继续,出版这本小书,谨表崇敬之心:前辈为我创造了生命和机会,摄影给予了我职业和荣誉。

  巴义尔

  2020年春

   

  作者简历

  巴义尔,蒙古族,1957年生于北京,内蒙古科左中旗人。

  《民族画报》原编委、蒙古文版编辑部原主任,高级记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912002年为理事)。

  2006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的“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

  2015年获中国期刊协会颁发的“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荣誉证章证书。

  201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迄今已发表文字类作品逾400万字和上万幅图片。有数百组专题摄影报道发表,其中多组获业内奖项并被转载、翻译。

  201861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蒙古史学会联合主办《巴义尔蒙古写意——游牧文明的视觉化表达学术研讨会》。

  2019年《呼伦贝尔摄影》杂志第46期出版专辑《巴义尔摄影40年》(19792019)。

  专著:

  1. 《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一》,1998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
  2. 《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二》,2001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
  3. 《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三》,2007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
  4. 《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四》,2014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
  5. 《蒙古写意•人物卷——陈志农画说老北京》,图文书,合编,民族出版社,2003年。
  6. 《蒙古摇篮——额尔古纳》,2005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列入当年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9部委实施的《知识工程——中华全民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7. 《烙刻——记忆中的影像》,图文书,2006年,作家出版社,2011年经《像素》杂志评选,列入“中国摄影史上最值得收藏和阅读的40本书”之一。
  8. 《永远的骑兵》,2007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列入新闻出版总署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重点图书。
  9. 《呼伦贝尔大草原》,图文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 《满洲里》,图文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
  11. 《蒙地色彩》,摄影画册,486页,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1年。
  12. 《游牧色彩》,摄影画册,708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
  13. 《纸媒贵族》,图文书,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年。
  14. 《蒙古人们》,摄影画册,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年。
  15. 《游牧精神》,图文书,辽宁民族出版社,2016年。
  16. 《北京那达慕35年》,主编,摄影画册,北京那达慕组委会,2016年。
  17. 《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画册,主编,民族画报社,2017年。
  18. 《写意草原》,摄影画册,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7年。
  19. 《科尔沁》,图文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年。
  20. 《专题摄影十法》,图文书,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8年。
  21. 《蒙古人马情》,图文书,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9年。
  22. 《那达慕》,图文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年。
  23. 《人物摄影十法》,图文书,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20年。

责任编辑:孙先进 SN216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