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氏2014”摄影师冯方宇: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2015年04月11日22:26  新浪图片 收藏本文

  热爱摄影的你,知道新浪图片“摄氏2014”年度摄影师们吗?15个人,都是棒棒哒。如果有你喜欢的摄影师,4月25日下午,来北京中华世纪坛展览馆吧,他会在那里等待你的支持!你的热情,能帮他赢取5万元大奖。

“摄氏2014”年度纪实摄影师|冯方宇

自由摄影师。1977年出生于南京,199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自 2006 年起,在中国、奥地利、比利时、法国等地举办摄影展 20 余次。2008年,凭借作品《梅雨》获得奥地利特伦伯超级摄影巡回展杰出作品金牌奖,《神话村》 获得2009爱普生新视界大赛银奖。现工作生活在南京。  自由摄影师。1977年出生于南京,199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自 2006 年起,在中国、奥地利、比利时、法国等地举办摄影展 20 余次。2008年,凭借作品《梅雨》获得奥地利特伦伯超级摄影巡回展杰出作品金牌奖,《神话村》 获得2009爱普生新视界大赛银奖。现工作生活在南京。

  作品简述《大桥下面》

  南京长江大桥曾经是一座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大桥,但是,几十年的变迁,设计过时,年久失修,不堪重负,交通堵塞,使得这座大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作为南京唯一的过江免费通道,长江大桥在车辆激增的当下成了“长江堵桥”,还有人建议炸掉长江大桥,以方便上游的大型货轮通过。而大桥下面的人们,依旧过着单调机械的生活。2014年,长江大桥风光带的大面积改造,将大大改变这一地区的旧的“视觉生态”。

  1、能讲讲《大桥下面》这组作品的创作动机么?

  冯方宇:几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北桥头堡内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落满灰尘的毛泽东塑像、到处悬挂着的语录挂画、褪色的大型革命标语、斑驳的水磨石台阶、龟裂的墙面……仿佛让人穿越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我当时就起了强烈的拍摄冲动。

  后来,我用大画幅相机拍摄了一组庄严的大桥的“旧影像”,不过,很快我就发觉这样的影像有些过于冷漠。我开始用相机记录大桥周边的变迁,记录普通人与这座大桥的关系,同时做视频记录。

  2、这种从“旧影”到周边变迁拍摄的转变经历了多久?

  冯方宇:我最早是从2007年开始拍摄的,当时的长江大桥还比较老旧,江滩也很荒凉。后来,随着汽车数量的激增,大桥成了堵桥。渐渐地,公交站撤消了,桥头堡的通道关闭,毛泽东的诗词墙被封闭,大草坪改成了游乐场,桥面上剩下的只有川流不息的汽车。

  3、为什么会选择大桥这个媒介?

  冯方宇:这座1968年建成的大桥,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堡垒。不光是南京人熟知,可以说所有中国人对其都有一种情结。有一个朋友说她对小学课本中长江大桥的那篇课文记忆太深了。

  大桥最初设计时是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设计的,但是由于时代因素,最后被建成了红色革命式样。如今,大桥就仿佛一个迟暮的老人,前景迷茫,这也正和出生于70后的我充满矛盾的生活暗合。的确,我喜欢这种被遗忘的“美感”。

  4、所以《大桥下面》也寄托了你的个人情感?

  冯方宇:是的,挺怀念小时候一家人乘公交车去大桥游玩的经历。那时候差不多每家都有一张在桥头堡的黑白留影纪念,外地亲友来南京,家人都会陪着去大桥游览,在那个固定的位置拍一张纪念照。

  5、这些不同的拍摄对象涵盖了各类阶层,他们是你刻意选择的么?

  冯方宇:没有刻意选择,大桥是个很开放的地方,所有人都能来玩;大桥也是个悲伤之地,曾经是中国自杀率最高的地方。拍摄的时候基本还是看人物的状态,和大桥是否有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众生相。不管是休闲的老人,玩耍的年轻人,站岗的武警,在此工作的女青年,无助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流浪汉,在大桥下都呈现出了一种放松的状态,我觉得他们把大桥当成了一个精神寄托点。

  我的记录应该是比较冷静的。大桥一直也在变化,原来能拍到东西现在很多也拍不到了。每张我都挺喜欢的,都有一种淡淡的伤感。我记录的也是一种时间。

  6、为什么用胶片拍摄?

  冯方宇:我是用6x6画幅的120相机拍的。我觉得数码照片那种过于平滑的层次和这组影像的风格不符。一是质感不一样,二是这座大桥也和胶片的命运相似,早过时了,但是还有存在的理由。

  7、除了这组作品,参加“摄氏”2014大赛,你还投了作品《区间》、《新区间》,为什么选择这些题材?

  冯方宇:《区间》系列基本上也是和《大桥》同时期拍摄的专题,我觉得两者有一定的关系,都是对一个过时的交通线的怀念。高铁通车之后,沪宁铁路一些区间站相继停止了客运的使命,不少区间站被废弃,甚至被拆除,原先因车站而集结的经济圈失去引力,乡镇经济中心转移,经济与社会生态发生改变。

  人们总是来去匆匆直达目的地,却失去了慢火车时代的审美。我就是那个中途下车的人,逐站寻找被忽略的风景。那些高铁与老站并置的土地,仿佛两个时代的并存,新时代在生长,旧时代在消失。突兀的转变中,带着成长的新希望,却也有着当下无法估量的吞噬力。

  8、你什么时候开始拍照?

  冯方宇:正式创作应该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吧,1999年,那个时候迷上了古建筑,到处拍历史建筑。

  9、为什么“建筑”对你如此具有吸引力?

  冯方宇:应该说是被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影响的,作为一个从小就生活在明城墙脚下的南京人,从小就耳濡目染。老车站是我这几年最为感兴趣的题材,从繁华到衰落,从集中到消散,最后到消亡,让人非常有想象空间。创作不再只是记录建筑本身,时间带给建筑的改造与颓败,以及建筑周边人的生存状态,是我更关心的。

  10、你认为在当下中国,摄影师应如何选择题材,并拍好它?

  冯方宇:我觉得选题很重要,如果没有条件,也不一定要千山万水地去搞创作,挖掘身边题材是个不错的主意,但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有没有长远的意义。摄影师的价值在于将一个题材表现到极致,并且作品能强烈传达摄影师的主观意图,而不是简单空洞的记录。其实拍一个题材就是深入钻研、了解一个社会事物,而不是器材。

  如今的中国,“旧貌”正在被摧枯拉朽般地改变着,很多东西来不及细细品味就已经不见了,很多东西值得摄影师去记录。记录时间是一条线索,时间永不停留,人始终在变,这是最有意思的。

  11、对接下来的拍摄有什么规划么?

  冯方宇:2008年,策展人朱朱在南京搞过一个颇有影响力的《长江大桥当代艺术展》, 艺术家用各种形式来表达对大桥的致敬,有油画、装置、视频、拓印、三维动画等等,对我有不小的影响。如今再做这个题材,能否突破以前的思维框架是个不小的难题。但我觉得完全可以拓展思维,来完成我对长江大桥的致敬。

  接下来我会继续拍摄《区间》这个题材,如果有条件的话,我将来甚至想拍南京——北京这个老铁路线区间。同时,我也想尝试将历史建筑和人像进行结合拍摄。

  更多摄影师访谈及作品详见:新浪图片“摄氏2014”年度摄影师大典专题

文章关键词: 冯方宇 大桥下面 南京长江大桥 摄氏2014 年度纪实摄影师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