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摄影小时代

2014年12月12日21:09  品图专栏  作者:张涛  

文|新浪专栏 品图 张涛

  凯文•凯利(Kevin Kelly),这位《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互联网领域最受欢迎的“预言家”,12月1日现身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在2014中国社群领袖峰会上发表“创新与未来”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未来世界会不断从科层制中去中心化,分享和移动化将是趋势,创新将来自前沿和边缘。

  去中心化、流体化、移动化,凯文•凯利认为这三个主要趋势在过去20年发生了,未来20年很可能继续。他的这三个观点,我尝试套用在摄影上,很有意思。

  摄影的“去中心化”。现在,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社交网络的读图经验来判断评价你的每一幅照片。传统年代的读图传统不再需要延续,人们不会太在意把摄影史、绘画史研究一遍,看一看原作、名作,图像的阅读、评判、传播,消费,一本正经地看图已经不再重要了,也像凯文凯里说的,“去中心化了”,影像霸权、影像话语霸权被互联网消解了,无论是集体的霸权还是个人的霸权,“兴趣”“标签”成了各种小团体聚集的理由,“好玩”和“酷”是小团体里讨论的主要话题。

  每个人,每个摄影师,只是一个“分布式”存在,你的所有“影像”“创作”,宏大的想法只会看上去很可笑。如果,还有人,未来尝试去建立这种霸权,那一定是逆潮流而动的事情。一张图、一组图产生巨大影响的年代过去了,一个人、一个机构产生巨大话语权的时代也会过去。那个大时代过去了,摄影小时代来临了。

  摄影师的选择也是五花八门,除了传统意义进入媒体做一个专职摄影师,当这个行业挤满了人,又不再需要这么多人的时候,很多摄影师早早就进入了其他领域,公关摄影、婚纱摄影、婚礼跟拍、儿童摄影、创意摄影、全景摄影、水下摄影、航空摄影、旅行摄影,条条大路通罗马,“从一而终”的时代也结束了,因为任何机构工作到退休的制度保障已经不存在了,即使你是个“公务员”。

  “分享是去中心化进程的动词表达,这是我们之所以有很多分享社区的原因。”每个摄影从业人员不得不参与进来,分布在不同的形形色色的小圈子里,想想我们自己,参与了多少的协会、社区、微信群、小组等等。 “去中心化的结果即是分享行为的增加。”人们不仅想看到摄影师的最终产品,大家希望看到你的人格,看到你用的什么相机,什么镜头,开多大光圈,一直到最后的作品,摄影的整个过程都online了,中间的任意环节也是可以分享、评论、转发,完全开放式的。

  摄影的“流体化”。“信息可以从一种媒介流向另一种。” 影像如果还印刷在纸张上,纸张的下一张也许是垃圾站。此时此刻,大多的影像和文字都有了社交化的媒体,目的是什么? 不就是分享么。影像传播从原来的静态,原来你需要购买某个摄影师的画册,存在家里,想看的时候拿出来翻翻,今天,他的影像在互联网上流动着,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只要还有人在传播、转发,就随时随地都能查看,还是免费的。

  摄影的“移动化”。“不仅仅是手机的问题”,“不仅仅是人,连同物本身。”未来也许摄影产业的所有链条,获取、拍摄、发布、购买、观看、保存、消费,全部都移动化?

  引用凯文•凯利的一段话做结尾:“当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目标,以为他离我们很近,但是去往这个目的地的路程却非常遥远,要绕很多弯路,很难走。” 想想自己,当年上大学的时候觉得做个摄影师是多么风光的事情,很容易做,哪里知道这条路这么难走,一直在绕弯弯。共勉!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摄影 小时代 品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家,是这一本相册的主题,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照片中处于“正常家庭”状态下的对象,却是凤毛麟角!

远望武昌,黄鹤楼屹立江中;回顾汉阳,工厂烟囱三四,矗出水面,好像几支毛笔杆,插在笔架上。

一个背着行囊的少年,跨着大步,喜悦地吹奏着心爱的笛子。我们这本新生的《摄影家》杂志,也正在迈开她的第一步。

一位不愿露脸的村民在村里的杂屋里展示一场激战过后村民缴获的战利品,村民在旁边用手电筒和手机布光。

逛巴扎的老人孩子、男人女人,都很开心。巴扎上,喧闹叫卖声此起彼伏,艳丽的头巾服饰缓缓流动,制作美食的烟雾热情地蒸腾。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