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眼视界】摄影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

2015年01月02日22:12  品图专栏  作者:齐洁爽  
摄影|郭现中

文|新浪专栏 品图 齐洁爽

  2014年最后一天即将过去的时候,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人群拥挤踩踏事故,致36人死亡,47人受伤。事故发生在大城市,影响够大;刚好是跨年的时段,让人容易记住和联想,刚好有摄影记者在现场,于是人们看到了还原事件的好照片。通过照片对比人们会发现摄影记者还有点用,拍摄的照片跟网友拍摄的不太一样。

  我看到了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郭现中的照片,也看到了网络上流传的众多照片,或许事发现场并不止郭现中一名摄影记者,或许是认识郭现中的缘故,或许是孤陋寡闻没见到其他摄影记者的照片,从仅仅看到的多张照片中我真心感到了震撼。

  如果没有发生外滩这样的,或许吸引人眼球的依然是娱乐及八卦新闻,或许其中就有热映的《智取威虎山》,相信很多的年轻观众只是看看热闹,并不会有父母乃至更老的一代人对该戏剧的情感投入与故事理解。重拍经典影片不容易,好在有大师徐克的把控,至少新版的《智取威虎山》不算失败,至少技术上比同档期的3D版《一步之遥》好多了,由此可以看出,向经典的作品致敬并不一定没新意,并不一定没市场。电影如此,电影的姊妹行业摄影同样如此。

  《智取威虎山》勾起年龄大一些人的无限回忆,并很容易引发联想。记得文革结束初期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引发了当时全国好一阵子的讨论,讨论来讨论去,在你所生活的时代,无非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有出路。摄影现在就正处于这样的徘徊期和十字路口,路在哪里?走不走?怎样走?实事求是的讲,摄影目前真的很难,但电影也好不到哪里去,难兄难弟命运相似,至少新版《智取威虎山》告诉我们,可探索的路还是有的,可成功的概率还是有的。

  网络乃至微信中的图片已经泛滥,网络中的微电影正开始泛滥。影像获得的门槛降低,传播方式低成本高效率,自媒体把电影摄影从高贵拉向贫民,从小众推向大众。影像的过度供给没有给摄影市场带来任何繁荣,反而供大于求的过度生产让图片成了垃圾产品,大多数图片除了自给自足自我娱乐外毫无用途,真正的好图片也淹没在其中难以发光闪亮。

  经受沉重打击的是整个摄影行业,不仅仅是某些特定的个体,而在这些个体行业中灾难最为深重的就是新闻摄影。理论上讲,如今的任何新闻现场都不再需要专业的摄影记者,人人都是摄影者,人人都是传播者。无论大事小情,只要有新闻发生总会有一个或若干摄影者先记者一步拍摄到了照片,当记者还没赶到新闻现场的时候,新闻现场的照片已经出现在了网络上。外滩事故的新闻现场是一个例外,是摄影记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恰好出现的例外,特例的成功不能对新闻摄影萎缩的大趋势有任何帮助,只是昙花一现地贡献出来好照片。众多的摄影记者并不会因此像打了强心剂一样,摄影记者依然除了“特权采访”外没大用途,失去了呼风唤雨的主舞台。2015年到来,摄影记者们在新的一年依然会苦闷会彷徨,就如同35年前写《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作者潘晓辈们一样。

  身为摄影记者的我感同身受,但已然过了彷徨期,依然爱着我心爱的摄影。近日在网店上为器材购买几个小配件,居然发现邮政的特快已然超过了顺丰,速度快到不敢相信,短信温馨提示体贴到位,还不时征求意见。曾经独自为大还牛哄哄良久的“快递185”,后被顺丰打压得抬不起头来,还遭圆通、申通、运达等若干快递品牌起哄嘲笑,如今咸鱼翻身。“快递185”给摄影界以启示,一个行业能不能重振雄风,除了积淀与人才储备外,最为重要的是想不想变敢不敢变。新闻摄影正是处于这样的关键节点,有人才有良好的传播媒介,但没找到最佳效果点。突破点在哪里?“快递185”告示着人们,一是放低身段,把客户当上帝好好服务,二是提高品位,在专业上发挥特长做大做强。对应于新闻摄影,一是要把新闻图片与网络无缝衔接,即拍即传即发布,少些中间无用的环节提高时效或达到实时图文直播;二是发挥专业优势,多做专题项目,避开大众快餐式图片拍摄与消费模式。此次外滩事故就是好的例证,因为发生在即将到来的跨年,事故发生时大多数传统纸媒刚好到截稿时间,再大的事情也只能推迟到第二天,无奈地把新闻变成旧闻,而没有截稿束缚的网络则在尽情地发挥着最大潜能,让有幸在场的摄影者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有了灵光一现的机遇。

  无论何时何地,任何存在着的职业总会有人去做,你不做别人也会去做。转型期的新闻摄影充满煎熬也蕴藏着不确定的机遇,成功者也许是少数,但不努力者绝难有机会。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哲人说过的话能流传至今应该有点道理。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外滩事故 新闻摄影 品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家,是这一本相册的主题,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照片中处于“正常家庭”状态下的对象,却是凤毛麟角!

远望武昌,黄鹤楼屹立江中;回顾汉阳,工厂烟囱三四,矗出水面,好像几支毛笔杆,插在笔架上。

一个背着行囊的少年,跨着大步,喜悦地吹奏着心爱的笛子。我们这本新生的《摄影家》杂志,也正在迈开她的第一步。

一位不愿露脸的村民在村里的杂屋里展示一场激战过后村民缴获的战利品,村民在旁边用手电筒和手机布光。

逛巴扎的老人孩子、男人女人,都很开心。巴扎上,喧闹叫卖声此起彼伏,艳丽的头巾服饰缓缓流动,制作美食的烟雾热情地蒸腾。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