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像】两会上的手机摄影

2015年03月16日11:23  品图专栏  作者:宋晓刚  
摄影|宋晓刚

文|新浪专栏 品图 宋晓刚

  五年前,我曾为《摄影世界》撰写文章,向国内的读者推介世界上第一本手机摄影画册《最好的相机是与你形影不离的那一台》(The Best Camera Is The One That’s With You)。

  今天,我们不仅用手机来采访拍照、摄像,还用它来操作其它设备、发稿、交流、记录。

  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不论是专业的摄影记者,还是文字记者,还有与会的代表委员,手机都充当起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既用手机拍照片、也用手机的视频功能摄像。

  回想2011年3月,我第二次采访“两会”。那时的新闻摄影,数码相机早已雄霸天下,另一方面,在苹果手机带动下的智能手机摄影刚刚兴起,但不受专业新闻从业者的青睐。

  在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梅地亚新闻中心,我与为数不多的摄影记者掏出手机拍照时,总能引来许多人的好奇与不解。在人大开幕的第二天,我利用苹果手机上安装的摄影软件Hipstamatic拍摄的5张照片,刊登在了我所供职的《南华早报》的头版上。

  2013年,两会会场内外,摄影记者举起手机拍照片已变得非常普遍,然而,2014年两会上,利用手机拍照的专业摄影记者似乎反倒减少了。同时,与会的代表、委员、服务员们,用手机给自己拍照留念的却迅速增加了,微博、微信流行,成为手机摄影重要的社交共享渠道与平台。

  然而,对于我个人来说,2014年是我参加两会历史上发稿最快的一次,因为我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在我专业的佳能EOS1 mark IV相机上使用带有wi-fi功能的图片储存卡(SD卡)。采访两会时,我可以用专业的数码摄影器材拍照,然后将我的手机和相机的SD卡建立无线连接,从手机上安装的一个APP上看到我在相机里所拍的照片,然后将我选定的照片存在我手机的相册里,并立即将它们电邮给我所在香港的报纸编辑部,完成部分发稿。这一切活动,都是我站在原地可以完成的,不需要打开电脑,不需要接上网线,甚至“低调”到旁边的摄影记者都不知道我这里发生了什么。

  2015年两会,有更多摄影记者使用带有wi-fi功能的SD卡拍摄、将手机变成一个无线传输发稿的媒介。更值得一提的是,手机摄影附件的使用,已经随处可见。比如利用小巧的手机外接专用四合一镜头的鱼眼、广角镜来拍摄大场面、利用小巧的单筒望远镜置于手机拍照镜头前当长镜头使用,或者将手机置于自拍杆上高高举起实现高角度拍摄。

  如今诸如GoPro这样的运动型相机也被运用在两会的采访中,记者一手举Gopro相机、另一只手在手机上遥控操作拍摄。许多文字记者在采访中,不仅拿手机当“录音笔”,还拍摄新闻现场视频,甚至有记者手持自拍杆做“视频自拍”,一个人就可实现出镜做现场新闻报道,并将自己在现场做的面对面采访也拍摄下来、剪辑为视频新闻,发布出来。

  不论是摄影记者还是文字记者,微信群也成为将照片传给编辑部的一个即时快捷方式。而委员中,像崔永元、雷军,都是在政协和人大开幕时举着自拍杆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即使在大会堂东门外被记者们围追堵截,自拍杆都不放下,自拍杆顶端的手机记录了他们自己回答记者追问的过程。

  不知道明年的两会,手机摄影又会出现什么新花样?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两会 手机摄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今天,摄影师们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得到的个性解放,却有可能使他们成为艺术上的流浪者。今天的新闻和纪实摄影者需要变化,也需要信心。

执念未改,即新闻精英主义的思维未改;而窍门易得,是指岁岁年年花相似,但悲催的是,他们没意识到:换了人间。

达尔文首次利用摄影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探讨在生物进化论理论视野下的人类情绪表达方式的改变。

单雄威:“每一趟回去,我都留下一些东西,象是镜头或者夹克什么的。中国在等着我回去。”

人类因为惧怕死亡,反而以极端狂欢的态度去艺术化死亡。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