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眼视界】晦暗的美国晦暗的景,晦暗的照片晦暗的情

2015年06月04日11:06  品图专栏  作者:齐洁爽  

文|新浪专栏 品图 齐洁爽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由6篇文章组成,其中的第二篇是《America, Seen Through Photographs, Darkly》,现在能看到的中译本有3个,篇名分别翻译成:

  《美国,透过照片观看,昏暗地》;

  《透过照片幽微见到的美国》;

  《由朦胧的摄影看美国》;

  文章篇名翻译成中文怎么看都别扭,到底哪一个更接近桑塔格的意思,只看中文字面还真不好判断。如果要弄清楚些,只能翻看原版原文。英文本的标题不是一行的,而是排列成:

  America,

  Seen Through Photographs,

  Darkly

  桑塔格为什么这样写,她没说别人当然无从知晓,但从形式上看,这明显是诗歌的行文体例。在此文章中,最开始的一句话是从诗人惠特曼说起的,说不准这样的用词与行文方式,与惠特曼的诗歌有些关系。我不是诗歌爱好者,没有读惠特曼诗歌的勇气,无法考证。

  Darkly用来修饰哪个词?Darkly应该是一个副词,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从词义搭配上看,应该是修饰第二行第一个单词“Seen”的。但桑塔格并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女人——女名人——激进叛逆的女名人。在《论摄影》中她自造了多个词典上都查不到但读者能看明白意思的英文单词,她对副词形容词的使用也不乏随意变动词性的案例,况且在篇名中罕见地用了诗歌体的排列方式,因此,Darkly可能是与America有关联,也可能是关联Seen Through Photographs的,异或更极端地是单行的独立意义。

  Darkly 是Dark的变形,Dark是很常用一个词,因此翻译成中文时备选词汇很丰富:

  黑暗、阴暗、暗淡、微暗;

  隐秘、神秘、隐晦、晦涩;

  邪恶、阴险、愚昧、威胁;

  阴郁、漠然、压抑、低沉;

  模糊、朦胧

  …………

  每一个放入句式中,意思好像都能讲得通。如果一定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唯一的办法是看完全文。

  全文共分5个小章节,大意分别是:

  惠特曼民主远景学说,人人平等,事事平等;

  负能量的阿勃丝,作品充斥怪异、污秽;

  阿勃丝的痛苦;

  六十年代的美国,“异常”普适化;

  超现实主义的美国,晦暗、神奇又浑浊;惠特曼民主远景只是理想中的神话。

  通篇文章都是以女摄影家阿勃丝作品为中心,因此有必要说说阿勃丝。

  阿勃丝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犹太人之家,衣食无忧的她青春叛逆,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在外靠拍摄时装为生。35岁左右转投拍摄社会边缘人物,穷人、畸形人、流浪汉、变性人、同性恋、裸体主义者、各种各样怪异的人。她认为,人常常要装出一个正常的样子让别人了解,而别人却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一面,那些畸形的人是畸形的,但却是真实的畸形。诸如此类的思想是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青年人的反叛精神相联系的。别人的痛苦永远不可能成为你的痛苦,受严重抑郁症折磨的阿勃丝于1971年自杀,死后其作品的艺术价值被广泛认可。

  透过照片看美国,透过的主要是阿勃丝的照片;所看到的美国是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美国。此时的美国在文化艺术上正从现实主义向超现实主义迈进,人人平等的惠特曼民主理想已经化为泡影。阿勃丝的照片都是负能量的畸形者,都是社会边缘人士,都是主流社会光鲜亮丽的背面,阿勃丝作品所要昭示的是,迈向消费主义的美国不是西方的天堂,而是西方的坟墓。

  因此说,Darkly不是“模糊”的意思,“幽微”也不准确,“昏暗地”大体上没错,更好地用词可考虑“晦暗”。

  晦暗的美国晦暗的景,

  晦暗的照片晦暗的情。

  所有的晦暗不都是看出来的吗?!

  在《论摄影》中,桑塔格是以阿勃丝为模板,通过对其上代、同代乃至下一代摄影师作品的剖析,解读出叛逆摄影的生存土壤和社会基础,进而对美国消费至上、过于现实的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批判。阿勃丝的照片对今日之中国很有思考意义。中国已经进入消费主义社会,美国社会当年所遇到的问题中国正在遭遇或即将遇到,美国有良知知识分子式思考在中国也不缺乏。在营造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很多人类所共有的问题我们都要面临都要应对。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阿勃丝 论摄影 品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这些作品,很多是在战争环境下,在炮火纷飞、山路崎岖、气候恶劣的条件下拍摄的,这就需要作者有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

会停办,财力不济是最大因素;体会最深的则是——圈内人只关心自己会不会被介绍,对买杂志却不大有兴趣。

《中国好莱坞》深度思考性摄影也许是其探索新闻摄影的一个方向,影像看不出来有多专业,但视角独特,通过平实的画面让人思考。

这是两位老者的最后一次见面,虽然此时两国已交恶有年,双方的军队也都在厉兵秣马,但照片里自然流露的亲切与欣悦,却不能不让人想起那久违的“中苏蜜月”……

它是一个自然状态,像种子撒在地里,自然生长。我爱这片山丘。我可以面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直到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