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图】中国铁道工:我的草根兄弟

2015年06月08日12:07  品图专栏  作者:周一渤  

文|新浪专栏 品图 周一渤

  “从8月8日深夜至9日凌晨2点,郑州铁路北站站区内灯火通明,来自郑州铁路局郑州桥工段、郑州供电段等单位的近800名施工人员,集体为铁路北站进行了“大手术”,手术全部完工后,来自全国的铁路列车编组将更加顺畅。深夜里,记者看到,位于郑州北环立交桥下的铁路北站站区内的施工现场非常壮观,施工人员用撬棍、叉子等工具拆除旧道岔和石砟,哨子声、呐喊声和切轨机器声浑为一体,切轨机火花四射。在250分钟的施工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当日的施工任务。

  这是一则发表于当地一家媒体的消息全文。它的作者便是郑州铁路局的宣传干部、摄影师李洪远。就在那天,李洪远除了完成自己的报道任务,还拍摄了很多自己想留下来的照片,这样场景的照片经过多年的拍摄,已是不小的积累,李洪远给自己的专题起名叫《中国铁道工——我的草根兄弟》。

  从洪远的副标题看,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于铁道工的深深情怀,也正因于此,他才对于铁道工这一摄影专题情有独钟,用他的话说,这是他的用心之作。实际上,他的这种用情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就是从铁道工那里混出来的”,他曾经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岂能没有情感所寄,岂能没有心灵相连。情感是粘合一切生活素材而成就动人篇章的独一无二的强化剂,在洪远的这个摄影专题里,我们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和作用。所以,我们说摄影有时候就是拍自己,就是拍自己的心灵。拍摄者的心灵对应物就是通过影像体现出来的,而洪远再熟悉不过的铁道工的劳作与生活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镜头中寄情的指涉物。与其说,洪远是带着更多的牵挂和关注来拍摄这一群人的,倒不如说,他是在拍摄他自己,是在拍摄一部关于自己过往的充满艰辛与汗水的回忆录。由于工作的关系,他一次次地身临工地现场,一次次地与他的这群兄弟面对面,一次次的他都会有很多话要说,可又无法用文字表达,于是他选择了摄影。

  摄影成了他和兄弟们说话交流和温情问候的独特方式,也成就了他的心灵夙愿。写文字似乎根本不能完成洪远的心声所系,摄影才是最适合他表达的方式与通道。那个在风雪中发高烧依然困顿地依靠在栅栏上睡觉的小兄弟;那个因日头暴晒而胳膊留下大块伤疤的小伙子;还有那个在冷风中吃干馒头的上了年纪的老大哥;那个在雨水中对他回头平静而温和地注视的瘦小汉子……更有那些吃过清水煮白菜和豆腐之后在一片柳条筐中倒头便睡的兄弟们。所有这些,早已经在洪远的心里打上了印记。也只有摄影,才能将那个时刻那个场景还有那些兄弟们的所有情状一一地留下来,永远也不会抹去!摄影的这一对于历史时刻的留存功能,为洪远提供了最佳功效,实现了他的目的。而那一张张犹如洪远静静注视的画面里,则包含了洪远无尽的关怀与牵挂。

  什么是铁道工?估计现在有很多人不一定能给出准确的答案。洪远告诉我,铁道工其实现在就是特指铁路上干活最脏最累吃饭没时没点的维修铁路的“黄马甲”们。这群人的基本构成是铁路上的工务段工人和招聘来的农民工,仅郑州铁路局就有17000多名正式在编铁道工,而农民工更多,全国到底有多少这样的工人可想而知。即使铁路再实现什么现代化,这群铁道工却是永远少不了。他们成了世界上需要永远采用手工劳作的人们,中国的铁路从低速到高速的每一次进步都少不了他们的血汗。而上边提到的消息中干活的人便正是这样的一群人。

  在我的生活经验里,听说过铁路上的大修队,也听说干的活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却从没有见识过这群人是如何干活的?他们的生活又到底是怎么样的?铁道工对外一直以“高度集中、大力协作、半军事化”著称,可铁路工人对“高大半”却有另一种解释:高危险性、大强度作业、半军事化!据说,中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百分之六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四分之一的工作量,实现真正的全球第一!可见这群兄弟们的工作对于铁路的运行息息相关,一日不可少!

  然而,文字的记录总是冰冷的,即使再多的词语信息充斥,也比不了摄影的画面语言来得生动而有力,准确而直观,真实而感人。这正是我看了《中国铁道工》之后的感触。巧的是,我正在看的《摄影批判导论》一书中这样写道:“字句无法比拟影像的相似性所带来的冲击与分量。照片总是与凝视和观看息息相关。”可以说,洪远的《中国铁道工》恰恰印证了书中的论述以及我的感受。哪怕就是洪远的千言万语,也抵不上他的一张现场照片。于此,洪远有了这样的影像积累,有了这样的影像记录,算是抚慰了洪远对于这群兄弟们的拳拳之心与摄影梦想。

  一切的情感都需要适宜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摄影也不例外。洪远在拍摄这组专题时,充满了温情下的理性。为了表现铁道工这群可爱的人,洪远没有故弄玄虚,玩些花活,少技巧,多贴近,他就像这群人一样,拍摄得实在而规矩。洪远在镜头的使用上首先选择了不至于变形的中长焦段镜头,保证了影像的平实亲近。在摄影语言的选择上,他更是基于面对人群的本色基调采用了最为朴素而真切的纪实手法和风格,一如洪远稳重沉静的性情。我可以想象出来,每当洪远来到他们中间一定是把自己看成是他们中的一员,没有高高在上,规避本来的距离,用自己温暖、相知、善良的一颗心来靠近自己的兄弟,此刻的相机其实就成了他和他们聊天的工具,拍摄则成了一种交流方式。不急不火,不矫情,不夸张,在静静观察中选择情境相溶的画面,适时地摁下快门。而在快门的开启声中,洪远为自己的兄弟们留下了一幅幅充满温情、不失尊严和力量的工作照,而那流溢着的暖暖的情绪犹如洪远对于弟兄们的一声声问候。这样拍摄的结果,让他的影像充满了内在的力量。我一直认为摄影有两种差异:一种是通过技巧靠视觉上的超越常规的观看而营造画面,产生震撼的效果,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另一种则是通过平实的细节和场景气氛,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带来的感觉强度同样超越仅仅是惊讶错愕或珍惜价值所带来的感受。很明显,洪远镜头下的铁道工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感受正是后者所致。其实,往往像这样的靠情感和内在力量取胜的东西才是隽永而绵长的,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平常我们所说的视觉冲击力其实就是这个道理,看来洪远也是深谙此道。

  洪远的摄影选择与实践再次告诉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边,关注那些熟悉而又能充分调动自己情感的事物来投入拍摄,一定会有所表现。洪远的拍摄不仅仅在他的工作范围内具有意义,对于这群似乎生存在人们意识和社会主流群体之外的铁道工兄弟们来说,记录他们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充当着基石和“枕木”的作用更有着其独特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洪远的影像成了铁道工的现实标本与缩影。就让我们记住他们吧,每当我们乘坐火车疾驶而过时,不要忘记留意铁道边成群的“黄马甲”们,他们的身影会让我们沉静下来并思考的更多。这也许就是洪远影像的终极价值和真意所在。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铁道工 品图 摄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这些作品,很多是在战争环境下,在炮火纷飞、山路崎岖、气候恶劣的条件下拍摄的,这就需要作者有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

会停办,财力不济是最大因素;体会最深的则是——圈内人只关心自己会不会被介绍,对买杂志却不大有兴趣。

《中国好莱坞》深度思考性摄影也许是其探索新闻摄影的一个方向,影像看不出来有多专业,但视角独特,通过平实的画面让人思考。

这是两位老者的最后一次见面,虽然此时两国已交恶有年,双方的军队也都在厉兵秣马,但照片里自然流露的亲切与欣悦,却不能不让人想起那久违的“中苏蜜月”……

它是一个自然状态,像种子撒在地里,自然生长。我爱这片山丘。我可以面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直到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