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摄影书】触摸70多年前的抗战岁月

2015年09月09日18:03  品图专栏  作者:翻摄影书  

文|石志民

  “《晋察冀画报》就是要向世界昭示八路军在边区所做的工作—这也是我积极支持的。我认为与边区部队所取得的成就相比,画报的内容是公正的,甚至是低调的。”这是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班威廉教授(William Band)为1942 年7 月7 日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的题词。

  晋察冀是民国时期山西省、察哈尔省和河北省三省的简称。对于1932 年就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的日本人而言,广袤的华北平原既是入关南进的咽喉,更是物产丰饶的宝地,也是中国人民抗战的前沿阵地。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全面抗战的大背景下,1937 年11 月,以聂荣臻和吕正操领导的八路军进入与日本军队短兵相接的华北地区,建立了晋察冀军区和冀中军区,并在华北敌后牢牢地扎下根来。

  冀中平原紧靠北平、天津、保定和石家庄等重要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交织着北宁、津浦、平汉、平津铁路和沧石公路。在这里,八路军凭借“地道战”“地雷战”和“麻雀战”等游击战术, 像一把尖刀插入了日本军队的咽喉,使日军“速战速决”“以战养战”的战略难以实施。1940 年初,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发展成为包括晋察冀边区、冀中和冀热察三个战略区,拥有90 余个县政府和1500 余万人口的广大区域,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白崇禧曾这样说:“有人认为打游击乃保存实力之做法,殊不知敌后游击,任务极为艰巨,因补给困难,且多半以寡敌众,以弱抵强,故必须官兵加倍淬砺奋发,机警勇敢,绝非保存实力者所能胜任。” 1

  从1937 年7 月到1938 年10 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有效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但随着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和发展,1939 年以后,日军开始把战争重点由国民党转向共产党,对国民党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因此日军逐渐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将其主要兵力转至敌后战场的抗日根据地。

  1941 年到1942 年日伪军队对晋察冀边区发动了“铁壁合围大‘扫荡’”“五一大‘扫荡’”和大规模“肃正作战”,修筑了大量道路、封锁沟和据点。

  《晋察冀画报》第1 期是在日本军队在冀中开展残酷的“五一大‘扫荡’”之后出版的, 而它的筹备阶段恰是中国沿海出版业受到摧毁性打击之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文出版业重地上海和香港被日本全面占领,大批爱国文人撤向西南后方。战前繁荣的报纸美术摄影副刊、各类画报出版不复存在,就连国民党宣传部也需要借助英美盟军印刷和空投战时宣传画刊。与此相反,晋察冀根据地调动集体的力量集合了画报出版需要的人力、设备和物资,

  从1940 年10 月沙飞和石少华提出出版方案到1942 年7 月第1 期画报出版,不到两年时间。这在被日军实行严密经济、军事封锁,没有最基本出版条件的华北山村,是难以想象的。正式成立于1942 年5 月的晋察冀画报社或许是当时世界上设备最原始的画报社。印刷《晋察冀画报》的设备和材料都是受日本人严格管制的禁运物资,购买和运送这些物资要冒生命危险。没有足够的印刷设备,就靠手工制造;没有制版用的铜版,就用铅皮代替;没有足够的相机胶卷,就从日本人手中缴获;没有暗房,就借用老百姓的羊圈进行改造;没有计时器,就把瓶子塞上棉花, 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计算时间;没有放大机,就把皮腔照相机改装成放大机;没有电,就用日光来制版、印晒和放大照片。

  1944 年6 月9 日,美军第十四航空中队的中尉飞行员白格里欧(J.P.Baglio)在执行对日作战任务中在太原附近被八路军游击队营救。原本对八路军一无所知的白格里欧目睹了八路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顽强抗战,也在途经阜平时参观了建立在山沟里的晋察冀画报社。当他看了画报社自制的简便印刷机,目睹了画报社工人在没有电的条件下用日光制版后说:

  “我不是大学教授,我不会写文章,也不会批评,我只觉得八路军和边区人民在创造战争的历史,《晋察冀日报》、《晋察冀画报》、边区的文化工作者在创造着文化的历史,工人们创造着工业的历史。”

  晋察冀画报社或许是中国离抗日战场最近的画报社,画报社离日本人据点最近时只有15 公里。画报社成立不到一年,就遭到日本军队的多次突袭。1943 年4 月20 日,从冀热辽军区到画报社送稿的雷烨在与日本军队的战斗中牺牲。同年12 月9 日的反“扫荡”战斗中,画报社指导员赵烈等9 名成员和前来支援画报社的10 名工兵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在晋察冀牺牲的摄影师和画报工作人员就有25 人之多。

  《晋察冀画报》共出版了13 期,共印刷了约32,000 份。画报除了在晋察冀边区内发行,还寄送到延安、重庆,或委托国际友人和其他关系转送到国外。画报被分送到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民各单位,地方发到县,部队发到连。同时也发送到邻近的解放区。此外,晋察冀边区新华书店、延安新华书店都公开出售。从1942 年5 月画报社成立到1948 年5 月与晋冀鲁豫《人民画报》合并为《华北画报》期间,画报社还出版有《晋察冀画报/ 季刊》《晋察冀画报/ 丛刊》《晋察冀画报/ 增刊》《晋察冀画报/ 月刊》《晋察冀画报/ 旬刊》和《晋察冀画刊》等刊物。其中《晋察冀画刊》从1946 年12 月30 日出版第1 期,至1948 年5 月出版最后一期,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内共计出版44 期,平均12 天出版1 期。画刊为8 开单页,共发行了440,000 份。

  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国内外尚没有一个图书馆存有完整的13 期《晋察冀画报》,就连以东亚藏书最丰富而著称的哈佛—燕京图书馆也仅有9 期。我们再版《晋察冀画报》,是为了给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套尽量完整、更接近画报原状的文本,因此,这个画辑中不但收有完整的13 期《晋察冀画报》,而且也编入了晋察冀画报社存在六年间出版的其他刊物。重印尽量保持画报的原始色调和尺寸,保留画报经年流传中产生的污渍、残缺和不同读者留下的字迹。这些历史的印痕,注定是要留给今天和未来的,它们帮助我们真切地触摸和感受70 多年前的抗战岁月。

  《晋察冀画报》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得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朱良才亲属、顾棣先生、刘峰亲属、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杨慧林教授、殷强教授、周邓燕女士、王利朋先生的鼎力相助;中国摄影出版社的赵迎新社长和郑丽君女士为资料实现再版及其编辑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辛劳,谨此衷心致谢。我相信,他们的努力将会带动更多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各类藏家,与公众分享那些不应被湮没的珍贵文献。

  附《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主编石志民的一些说明:

  我八年以前在研究《晋察冀画报》历史的时候,有一些老照片需要核对说明,我就找到1985年辽宁出版社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影印版全集。但是这套全集有些文字不清晰,读不出来,让我感到十分困扰。我就希望能够找到一套完整的原始材料,对有些史实进行核对。

  找这样的原始材料无比困难。我最早找到一套《晋察冀画报》的黑白胶片,应该是五六十年代翻拍的。但是原始信息仍然有一些缺失,不清晰,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后来,我发现一些原始期刊是彩色的,有的是单色的。后来我知道,那年月使用单色有时候是被迫的,因为油墨不够。原始期刊的纸张用的也是五花八门,那时候晋察冀军区缺纸是常态。黑白胶片的信息缺失太多了。

  我就想办法更准确地还原晋察冀画报,那样才是真实的历史。于是我就动了把所有《晋察冀画报》和相关出版物都扫描下来的念头。

  从那开始我就一点儿点儿找,听说谁有就去找谁。现在有些人把这些原始材料看成是财富。不愿意与人分享。另外有些人担心原始材料遭到损坏。

  《晋察冀画报》原始文献我大部分是从尚健在的画报社老人、画报社工作人员的家属和后人等手里找到的,我跟他们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磨合,最后大家非常支持。也有相当一批出版物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提供的。

  到后来,我就专门花1万多块钱买了一台扫描仪,放在家里扫描。可以说,这套全集,95%的版面都是使用原版扫描的,也有个别缺失找不到的,我们也想办法尽量做到接近原貌。

  在编辑《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收获匪浅。比如,当你真正找到原始资料,就会发现你以前依据的现成资料可能会有关键性错误,这也就越加凸显了从原始资料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注:《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三卷本已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晋察冀画报 抗战 历史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我则老实告诉她,一心只记挂着左胸口袋里的五十张底片,觉得我对不起它们的作者小方。

李媚和于德水坐在老侯的床边,不时低声询问,确认他移交的作品中的一些细节,我站在旁边拍了几张照片,眼泪止不住掉个不停。

照片可以用来发表,照片可以参赛获奖,照片可以带来功利,因为职业摄影人是靠摄影养家糊口的,生存是第一要务。

我们生活的诗意之美,可以到远在天边的地方读取。那里有镜子,能看到想要的自己。

老余戴上墨镜,吞咽了下口水,左右努动腮帮,然后,努力挤出一张左右不对称的笑脸。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