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眼视界】“亲嘴鹅”这类网红照片怎么看?

2016年02月18日12:02  品图专栏  作者: 齐洁爽  
《亲嘴鹅》《亲嘴鹅》

  春节前后没有看到多少有意思的年味照片,或许是看多了雷同的图像,或许是人们已经不再留意这类照片。处在危难中的纸媒早就把图片新闻移除了新闻中心,所谓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早已成了老古董。于是,春节前后记者拍的少了,媒体发的也少了,如果实在要发此类图片,很多纸媒就到新华社稿库中拿几张应付差事,安全又喜庆,免得像某些电视台的小记者们拿着话筒问老人“你儿女孝顺吗”让人诟病,这种设好问题答案的所谓随机采访让人无所适从,比“你幸福吗”还弱智,纸媒还是有几根硬骨头的,不肯如此设计新闻。

  在春节这段时间里还是看到了两类“网红”图片,一类是以网络娱乐或煽情为主的图片,一类是传统报道类摄影的图片。在报道类摄影图片中,最为抢眼的不是类似往年跟随打工者返乡的纪实类图片,而是最踏踏实实走基层,记录自己身边家人的《牛棚里过新年》,这是一组相当扎实的摄影报道,老摄影记者陈更生用镜头记录自己身边的事,没有策划,不需要导演摆布,场景实录,真实不矫情。这样的画面人们看后无需多说,自然而然动情,自然而然称道。当然,这样的传统照片多是在新闻摄影圈内热捧,尽管其传播形式也是以网络为主,一个个平面纸媒都在倾力打造的微信公众号为主要传播平台,但年轻的网络一族对这类照片大多不感冒,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亲嘴鹅》这类略显轻松有趣的画面。不是说《牛棚里过新年》不如《亲嘴鹅》拍得好,而是《牛棚里过新年》无论如何感人主题都略显沉重,而《亲嘴鹅》则浸透着人们更多的精神寄托和难以实现的人生期盼,或者说这样的照片更具隐喻性,是人们对社会不公社会不满无声反抗的一个出口。

《牛棚里过新年》《牛棚里过新年》

  以互联网为中心的网络传播时代,什么样照片能走红有很大的偶然性,已不像早先几年靠网络操盘手能掌控和引导得了。人们首先预期的是有图有真相,不要求技术多么好,不要求多么有艺术性,拍到了看明白了就行,手机能胜任的拍摄,受众并不会再需要看到可以放大几十米都清晰可见的高精度专业图像,于是很多手机照片便远远红过了专业相机拍摄的技术指标完美照片。深圳的“阿玛尼”少年,人们只需要看到他带着参会的牌牌、清晰的面孔和可识别的服装品牌就足够了,拍得很有创意很有新闻现场感的图片反而没人关注。《亲嘴鹅》,普普通通的乡村场景,偶遇的一个瞬间,但再现了两只鹅的生死离别,映射出来了两只鹅曾经的相濡以沫。于是,围绕着《亲嘴鹅》照片网民们各显神通,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后续场景与想象空间,表达了不同心境的诗情画意。

  年末后春节前,各种各样的年度最佳照片纷纷出炉,各类摄影比赛相继晒出结果。很多年度照片美则美矣,但美过之后也便没了下文,或至多被摄影发烧友当成参考借鉴的拍摄模板,而网红照片至少还能让你议论一阵子或记住一阵子。我们不能用政治标准、艺术标准、新闻标准来简单评价这些照片,认为网红照明片就肤浅就糖水,要知道,在影像泛滥的大图像时代,能脱颖而出的网红图片实际上相当难,远比某个影赛的胜出照片几率小得多。一个摄影赛事,少则收纳了几百张多则征集到上万张图片,但网络图片一天的数量则是几十万上百万,网红的照片或许要几天甚至几个月才会出现一张。网红图片的随机性让人难以捉摸,更难以调控和利用。

  现在很多政府或大型公司都特别注重图像形式的形象宣传和公关宣传,一座城市、一家公司、一个产品,不遗余力邀请名家拍摄,聘请专业写手打造,往往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见效果,互联网图像传播规律实在让人摸不透。在泛图像时代,网民是网络图片的自发生产者,同时又是网络图片的最大消费者,消费者是永远的上帝,在消费者中网红的一切图片都值得尊敬值得珍藏,其价值或许比任何一项摄影赛事的胜出者都要大得多深刻得多,而不管这些摄影赛事档次是多么高规模有多么大,历史终将证明这一点。

   

文章关键词:网红照片亲嘴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我则老实告诉她,一心只记挂着左胸口袋里的五十张底片,觉得我对不起它们的作者小方。

李媚和于德水坐在老侯的床边,不时低声询问,确认他移交的作品中的一些细节,我站在旁边拍了几张照片,眼泪止不住掉个不停。

照片可以用来发表,照片可以参赛获奖,照片可以带来功利,因为职业摄影人是靠摄影养家糊口的,生存是第一要务。

我们生活的诗意之美,可以到远在天边的地方读取。那里有镜子,能看到想要的自己。

老余戴上墨镜,吞咽了下口水,左右努动腮帮,然后,努力挤出一张左右不对称的笑脸。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