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而非见】黄刀镇:北极光和引力波

2016年03月02日17:35  品图专栏  作者: 徐锦泉  

  文图|新浪专栏 品图 徐锦泉

  黄刀镇像西部武侠小说里的地名,其实那是加拿大西北部的城市,锐利的名字直译于Yellowknife的地名。此地在极光爱好者里如雷贯耳,因为它的确是全球最方便观赏北极光的地方。

2

  从加拿大第四大城市卡尔加里搭乘螺旋桨飞机,此时白天的卡尔加里温度已有10度,如沐春风。螺旋桨飞机飞行高度不高,从舷窗口一览冰封的大地,冰河、裸露的丘陵。2小时后跨越了40度的温差,在零下30度的严寒里,降落黄刀机场,走下舷梯,穿的秋裤顿时感觉单薄如纸,一路小跑冲进候机楼。

3

  北极圈以北纬66.34度区隔北寒带和北温带,但黄刀镇其实还在南边北纬62.31度,离开北极圈300多公里,却一不小心变成全球观赏北极光的最佳地点之一,全年240多天都能看到极光,如果游客能在此地停留三天,那欣赏到极光的概率是95%。

4

  冰雪覆盖的黄刀大街都是两三层高的房子,主大街也就是一公里长,街上车辆不算少,行人不多。看到三五成群身着蓝色、咖啡色防寒服的人,衣着肥大,走路小心挪步的人,一定是旅游者,身上的全套装备都是旅行社给安排租借来的。

5

  极光是一种天文现象,原子与分子在地球大气层最上层(距离地面100-200公里处的高空)运作激发的光学现象。它的形成有三大要素:太阳风、地球磁场、大气。所谓“太阳风”是太阳对宇宙不断放射的一种能量,它是由电子与质子所组成。由于太阳的激烈活动,放射出无数的带电微粒。当带电微粒流射向地球进入地球磁场的作用范围时,受地球磁场的影响,便沿着地球磁力线高速进入到南北磁极附近的高层大气中,与氧原子、氮分子等质点碰撞,因而产生了“电磁风暴”和“可见光”的现象,就成了众所瞩目的“极光”。

6

  当引力波成为全球关注热点的时候,去观赏极光的却大部分还是旅游者,少有天文发烧迷,大概天文需要观测,看极光只需观赏。对天文爱好者来说,观测恒星远离地球的速度,比高成功几率的极光观赏来得更有吸引力。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工具,照相机是观察和表现工具,看极光最发烧的人群是摄影爱好者,在现场,照相机的感光能力一定超过人眼,拍出的照片远比实际看到的更为震撼,体验不仅是拍摄、观赏过程,照片在微信圈的转发和传播,可以使内心的愉悦在表达中极大地放大。而天文爱好者观测的愉悦则是个体的、内心的、持续的,这是一项古老而又久远的爱好。

7

  连续两夜,在极光村拍摄、野外开着车追光,按照摄影指导的培训,设置好参数,对着夜空一阵盲拍。我似乎没有太强好奇心,毕竟看过太多极光照片,惊喜不会有了,且携带的三脚架坏了,借了两次匆匆拍了几张,而手机在寒冬的夜里,超过一分钟必然自动关机,那就回归人眼看极光吧。

8

  躲在温暖的帐篷里,读着微信朋友圈里纷涌而出的各类引力波解读文章,在寒夜里尽情想象。元旦公司管理年会,著名Pre-Angel投资人Leo给大家讲了用量子物理学把握创新的不确定机会,如果未知的天文现象,被“三体”、“星际穿越”等作品不断具象、可视化,量子物理被Leo 们变成思维工具,“聊引力波”会和“看北极光”一样变成思维风暴和流行方式,人类对自身未来的解读或将变得不同凡响。

10
   

文章关键词:老景徐锦泉黄刀镇极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我则老实告诉她,一心只记挂着左胸口袋里的五十张底片,觉得我对不起它们的作者小方。

李媚和于德水坐在老侯的床边,不时低声询问,确认他移交的作品中的一些细节,我站在旁边拍了几张照片,眼泪止不住掉个不停。

照片可以用来发表,照片可以参赛获奖,照片可以带来功利,因为职业摄影人是靠摄影养家糊口的,生存是第一要务。

我们生活的诗意之美,可以到远在天边的地方读取。那里有镜子,能看到想要的自己。

老余戴上墨镜,吞咽了下口水,左右努动腮帮,然后,努力挤出一张左右不对称的笑脸。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