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像】拾城一年:城市摄影师联盟 可望长成马格南?

2016年04月01日10:31  品图专栏  作者: 宋晓刚  
1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我们身处其中,行色匆匆……

  一年前的4月1日,中国新闻摄影界出现了一个不小的“小事件”:十位摄影师组成了一个叫“拾城”的摄影师联盟,他们每周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展示他们镜头里纪录的你我生活所在的城市影像。而每周三的定期内容发布,如今早已成为众多粉丝的期待。

  有人不看好“拾城”,认为这个松散的摄影师组织在社会商业化的今天无法生存;有人看好他们,并希望他们能成为中国版的马格南图片社。

  在“拾城”诞生一周年之际,我请“拾城”发起人、《新京报》资深摄影记者浦峰谈谈“拾城”的前世今生,以及“拾城者”们对自己未来的愿景。

摄影:拾城摄影师许少锋2016年3月27日,四川成都,闲置空地的围墙。摄影:拾城摄影师许少锋

  宋晓刚(下面简称宋):去年的4月1日,“拾城”同大家见面。它成立的初衷是什么?

  浦峰(下面简称浦):这些年,专业摄影师拍摄的图片在各个互联网门户的传播形式大多是以图片专题或者图片故事为主,摄影圈的氛围也基本是倾向于这种形式和状态的。但快速的网络传播属性又不大可能给摄影师比较充足的拍摄时间来完成一个足够深入的专题。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短平快、昙花一现的专题。

  其实,每个摄影师除了拍摄图片专题外,也拍摄大量的单幅图片。但纵观国内,还没有一个像样的空间和平台来支持单幅图片的展示。大家只能发发朋友圈收几个点赞,更多的还是被埋在电脑里积灰。

  我是一个热衷于拍单幅图片的摄影师,所以对这种局面感受特别深。一个人想改变现状无能为力,于是就想联合志同道合的摄影师朋友们一起做点什么。

  宋:“拾城”英文名用的是dixphoto,而dix是法语里的“十”。为何会用法语的“十”字? “拾城”的意思,具体代表什么?

  浦:本来的含义是“十个人,一人一座城”。但最初创立的时候是十个人九座城,我们就把中文名改成捡拾的“拾”,取“捡拾城市、捡拾照片”的意思。当时,英文里面和十有关的单词基本都被注册完了,新华社的沈伯韩想到了法语的dix,然后在和我想的名字“chinaxphoto”PK后,dixphoto胜出,然后就用了。“拾城”内部议事基本都采取投票制,成员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宋:“拾城”去年成立时共有十位摄影师。目前有多少位摄影师?分布在全国的几个城市?平均年龄多少岁?

  浦:“拾城”目前有27名成员,包括摄影师、图片编辑,以及一名志愿者。现在分布在13个城市。上到四十岁大叔,下到90后小伙都有。

  宋: 筛选“拾城”摄影师的标准是什么?它有委员会吗?谁拥有接收新会员的投票权?

  浦:“拾城”最初有十个人,是初创期成员根据所要覆盖的城市范围,寻找当地优秀的摄影师,靠内部提名产生。选择摄影师的标准首先人品要好,纯粹,有激情,热爱摄影,喜欢拍摄单幅图片(但我们不阻止个人拍摄图片专题),还要有基本的作品产量(一周至少提交一张好照片)。

  后来运作了一段时间,觉得应该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才更好玩一些,就决定扩大成员规模。于是继续通过熟人推荐,然后所有摄影师投票,过半数就通过。再后来,就是现在每期微信公众号文章里公布的标准,接受自荐,但要提交最近一年的20张单幅作品。我们会在内部微信群里把摄影师提交的作品放出来,一般是几个人一起PK,半数通过就邀请加入。

  最后,我们又参考马格南图片社的做法,将摄影师分为了两类:“拾城摄影师”(相当于正式成员)和“拾城提名摄影师”,摄影师受邀后先成为“拾城提名摄影师”,3个月考察期结束后需经过全体拾城摄影师投票,通过后方能成为“拾城摄影师”。

  “拾城”最早是没有委员会的,但后来成员越来越多,有很多工作要做,于是就成立了一个内部议事服务机构“拾办”,由5名热心拾城公共事务的成员组成。“拾办”成员的工作都是义务服务性质,每个人有不同分工,是真正的“杂役”。遇到重要事项,先由“拾办”讨论出初步结论,然后交由全体摄影师投票决定,并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以求各项事务较为公平地在“拾城”全体成员中进行讨论,并达成较高的共识。

  宋:“拾城”每期的选片标准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思路来编辑?

  浦:“拾城”成立一周年了,微信公众号(dixphoto)已经发布了51期,还有几篇号外。

  “拾城”每期微信公众号内容的编辑方式经历了不少次改变。一开始是每人提交一张一个月内拍摄的单幅图片和图片说明,大家轮流做编辑。增加成员后,就把每期大家提交的作品进行内部不记名投票,得票最少的3张淘汰。邀请图片编辑进来后,就变成了先投票末位淘汰,再由图编选图。

  为了增加“拾城”微信公众号内容的丰富性、适应传播的需求,在尽量不给摄影师增加太多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又增加了主题拍摄:一个月一期,每个月初由图片编辑拟定拍摄主题,摄影师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准备,当月最后一个星期发布。

  现在人多了,所提交图片的淘汰率基本在50%以上。正常情况下,每期推送的照片在10张左右。这些变化都是实践中慢慢摸索和不断改进的。

  我觉得大家可能对“拾城”摄影师的作品有一点点误解——直到现在,就连很多业内人士也会觉得:“拾城”的摄影师相对都是比较好的,但出来的图片不够好。

  我一开始也难以理解,做了几期后就明白了:“拾城”每周发片的机制对摄影师来说,其实是一个暴露短板的制度。因为再优秀的摄影师,也没法做到每个星期都能拍到一张出色的照片。马格南网站展示的图片都是多少年积累下来的精品。“每周必须拿出一张作品”,对摄影师来说是一种激励或者说是挑战,坚持下去,这里会积累下来越来越多的精品。

  宋:“拾城”成立之初,摄影师轮流“坐庄”做图片编辑。后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入了编辑制?

  浦:一开始摄影师轮值当编辑做微信公众号,对图片没有很好的编辑思路,微信内容也比较散,水平参差不齐。澎湃的常河老师很关心拾城,他建议引入图片编辑,这个建议对提升拾城作品的品质很有帮助,所以我们是很感谢常河老师的。

  王诺第一个以编辑身份加入,这给拾城带来的变化是很大的。后来我们又特邀了韩萌、杨深来、倪华初三名专职图片编辑加入。

  目前,杨深来、倪华初主要职责是编辑微信公众号内容,平时有好照片也可以一起参与PK。韩萌帮忙开通了“拾城”的Instagram和Facebook账号,还提供各种国内外的摄影信息,我们希望“拾城”能一点点走出国门。

  宋:“拾城”摄影师人数的增加,必然产生内部的竞争。你们有淘汰制吗?

  浦: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竞争机制,没有优胜劣汰,那物种必亡。

  摄影师是一个随性的群体,所以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来激励摄影师、提升“拾城”的品质。我们从成立之初就订立了很多“游戏规则”,包括三次不交作品摄影师就要退出,每周内部会从大家提交的作品中选出最好的图片和最差的图片等等。这些规则是所有成员投票通过的,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改进。

  宋:做为“拾城”的发起人,你认为“拾城”的摄影师他们的优势在哪里?他们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

  浦:“拾城”摄影师分布在中国的很多不同规模和形态的城市里,他们对各自生活的城市都有着自己的体认和观察。如果拾城摄影师的数量更多、所覆盖的城市范围更广,将他们的优秀作品以更有主题性的方式聚集起来,会是对中国当下城市乃至社会现状的一个相对较为全景和深入地描摹。这些作品将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的观察和注解。这是“拾城”作为一个整体的优势所在,也是想想就会让人觉得兴奋的地方。

  每个“拾城”摄影师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优势和不足,也许他们自己更加清楚,也应该留给“拾城”之外的人去评价。

  宋:在每一期的“拾城”作品展示后,都有一个评选,评选结果对摄影师有什么奖励?

  浦:这个评选的本意是想让读者参与互动,也听听来自行业外普通读者的声音。“拾城”目前没有资金来源,所以还没法对摄影师进行奖励。

  宋:目前“拾城”摄影作品都是单幅作品。是否有计划在以后引入专题图片?

  浦:“拾城”的模式仍在摸索中,但主线肯定是以单幅作品为主。我们现在通过主题拍摄的方式给图片增加一些“聚合力”。当然,我们也欢迎那些长时间积累而成的专题图片,比如今年做的一些摄影师的个人年度总结,就是成员自己有想法形成的一些专题。目前还没准备引入市面上比较流行的那种短平快的图片故事。

  宋:多数“拾城”的会员摄影师都是媒体中的摄影记者。他们加入“拾城”,会不会和供职的媒体有利益、版权的冲突?

  浦:“拾城”目前是一个民间非营利组织,照片以非报道类图片为主,只在自有微信公众号和一些合作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展示,不会和摄影师所属的单位有利益冲突。

  宋:“拾城”目前是一个非正式的摄影组织,它的组织状态是松散的,是对摄影的热情将大家吸引在一起。如何能保持他们长期的忠诚度?如何保持“拾城“的凝聚力?

  浦:业内很多人是不看好这样的组织形式的。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如何保持成员的凝聚力,目前唯一能依靠的还是大家对摄影的热爱吧。大家都有工作、家庭和各自的生活,所以怎么走下去,能走多远,都看缘分。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服务好每个成员,和大家一起寻找更好的发展模式,让“拾城”走得更远、更好。

  宋:所有关心“拾城”的人都有同一个问题:“拾城”会不会成为一个正式的摄影组织,象VII,或者马格南?

  浦:想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有更多的优秀摄影师加入,也需要不断积累优秀的作品。我们还是先玩着吧。

  宋:我记得你曾经写过一段话:“我想说,一个人摸黑,走不了多远,多个伙伴,就能多走几米;我想说,我们只是想在寒冷的冬天,抱团取暖,给自己一个坚持拍照的理由。”现在你看窗外,春暖花开了。你对“拾城”的未来有什么构想、打算与愿景?

  浦:希望“拾城”的照片越来越好,争取每年能做一个展览和一本书。希望在这个所谓的“媒体寒冬”里能给我们的摄影师带来另一种有意思的可能性。

   

文章关键词:拾城浦峰宋晓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我则老实告诉她,一心只记挂着左胸口袋里的五十张底片,觉得我对不起它们的作者小方。

李媚和于德水坐在老侯的床边,不时低声询问,确认他移交的作品中的一些细节,我站在旁边拍了几张照片,眼泪止不住掉个不停。

照片可以用来发表,照片可以参赛获奖,照片可以带来功利,因为职业摄影人是靠摄影养家糊口的,生存是第一要务。

我们生活的诗意之美,可以到远在天边的地方读取。那里有镜子,能看到想要的自己。

老余戴上墨镜,吞咽了下口水,左右努动腮帮,然后,努力挤出一张左右不对称的笑脸。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