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华辰影像成交价Top10排行榜(按由高到低顺序,其中排名第2位和第4位的吴印咸作品以及排名第9位的吕相友作品不在其中)
文|新浪专栏 品图 曾璜(中国特稿社)
一、亿元时代的来临
2014年,影像艺术品拍卖在中国出现了整体上升的趋势,有北京华辰、嘉德、中国书店(海王村)、华夏国拍举行了影像专场拍卖,北京保利、匡时、诚轩、泰和嘉诚、雍和嘉诚、银座、传世、中汉、艺融,以及上海泓盛、朵云轩和阳明;杭州西冷等近二十家拍卖公司涉足了影像艺术品的交易,年成交额已接近亿元。北京占具了影像艺术品拍卖90%以上的巿场份额。
华辰影像作为目前最大的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平台,2014年举办有春、秋两季大拍和两场小拍,年交易总额约为2200多万,较2013年的2500万下降了10%。自2006年开启影像艺术品专场拍卖9年来,年交易额第一次出现下降。
2006年 250万(秋,单季)
2007年 660万
2008年 500万
2009年 248万(秋,单季)
2010年 500万
2011年 1,077万
2012年 1,300万
2013年 2,500万
2014年 2,200万
表一:华辰影像年交易额
注:2006年和2009年仅拍一季。
二、影像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
2014秋影像艺术品交易的萎缩,凸显出影像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的性质,证明了拍卖市场交易额与股市和房市有直接的互动关系。最近取消房市限购和股市上升(从2000点到3000点)等因素,直接对影像艺术品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是,艺术品金融资产化是影像艺术品市场得以正常发展最为直接的动力。影像艺术品由于价位较低、多版数真迹、尚无赝品和尚未被炒作等因素,成为投资和投机资金关注的对象。市场上已出现有影像艺术品地产、影像艺术品会所、影像艺术品企业品牌、影像艺术品抵押、影像艺术品固定资产折旧、影像艺术品融资、影像艺术品信贷、影像艺术品银行、影像艺术品众筹、影像艺术品开发增值等成熟的商业模式。社会上已出现两个亿元规模和多个千万以上数量级的投资基金。影像艺术品作为金融产品或衍生品,可能在信贷、融资、抵押、担保、保险等环节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
中国影像收藏市场目前最为缺乏的是影像艺术品流通的专业人才。正在迅速崛起的市场,需要一批了解影像艺术品特性的策展、代理、经纪、评估、销售、交易、评估、认证、保险、流通、保管等专业人士。
三、机构收藏的兴起
国家机构的摄影收藏始于2003年的广东美术馆,2012年出现了持续增加的趋势。中国国家博物馆在2012年收藏了沙飞的战争影像,央美美术馆在2013年收藏了翁乃强的红色系列,中国美术馆也在2013年10月收藏了郎静山34张原作,并宣布“20世纪中国摄影大师作品”收藏计划的启动,并在2014年11月获赠100张国外摄影名作,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美术馆的收藏方向。目前在国内收藏摄影的机构涉及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和图书馆等各大系统,而当代影像艺术的收藏机构有美术馆、摄影艺术中心、博物馆和民间投资机构。摄影收藏的趋势也向二、三级城市扩散,2005年河南博物馆收藏了本省100位摄影家的作品,2013年开始系统收藏本省摄影家。甚至出现有县级(湖南资兴县)摄影展览馆。
中国还没有摄影博物馆,但会有多家摄影博物馆;中国还没有摄影美术馆,但会有众多的摄影美术馆!目前在建和筹建的摄影收藏机构超过了十家,可以预计,中国将出现100家以上的国家和民营影像艺术品收藏机构,如果以每家收藏10000件计,将有百万件影像艺术品的需求。如以每件作品1万元人民币计,就是一个百亿元的大市场。
四、摄影收藏的类别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目前国内影像艺术品可粗略地分为早期原版老照片、纪实性摄影艺术和当代影像三大类。2013-2014年间,市场出现有“摄影版画”、“名人签名照”等新的影像收藏类别、还出现有“日本在华影像采集”、“摄影与美术”等热点。目前影像艺术品可细分为:
(一)中国重要摄影家的代表作;
(二)影像上有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老照片(未知摄影家的原版老照片,中国历史和摄影史著名的影像);
(三)艺术摄影 (fine art photography);
(四)当代影像(用摄影媒介创作的当代艺术品);
(五)摄影技术技法发展史上有价值的照片;
(六)国外摄影名家名作;
(七)底片;
(八)摄影图书(古籍善本,手工书);
(九)手札;
(十)名人签名照
等大类,其中还延伸出
(十一)照相馆
(十二)立体照片
(十三)名片照 (CDV,card de visitor)
(十四)红色影像
(十五)大合影
(十六)彩色摄影
(十七)摄影版画
(十八)戏曲照
等小类。此外,还出现有地域性的摄影收藏,如北京、上海、福州、厦门、三峡流域、西藏、山东、山西、天津等,也出现有各专业领域的摄影收藏,如建筑、海运、园林,以及某位名人或名家的摄影收藏,如毛泽东、刘少奇和陈云的摄影收藏,还有吴印咸、侯波和徐肖冰等摄影名家的收藏。丰富和完善中国影像艺术品收藏体系、构建国际级的影像艺术品交易平台是未来数年中国摄影收藏界面临的挑战。
五、两级市场的分工与合作
专业摄影画廊作为影像艺术品流通的一级市场,始于2003年的北京798百年印象摄影画廊,现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北京聚集有影易时代(2004)、映艺术中心(2007)、三影堂(2007)、臻影廊(2007)、See+影廊(2008)、时间机器(2010)、吾乐影廊(2013)、时光空间(2013)、中摄协图片制作中心画廊(2014)、中国摄影画廊(中摄协,2014)等影廊,上海有全摄影(2006)、M97(2007年)、比极太来、鲲鲤、C-41等影廊,广州有真实视觉,河南有全视影像,兰州有谷仓,深圳有大乾艺术中心,云南有MINO,成都、武汉、长沙、青岛、淄博等地也开设有影廊,而几乎所有经营当代艺术的大画廊都经营着影像艺术品。
如今,画廊与拍卖两级市场的分工合作逐渐趋于成熟,没有经过一级画廊学术定位和市场规划的影像艺术品,很难直接进入拍卖市场。影像拍卖正在还原其本来的功能,青睐稀缺资源和价格低于价值的藏品。
六、当代影像艺术品的定价体系的建立
一般说来,一张影像艺术品的价格构成初略地包括四个方面:
1、 艺术家自身的价值(价格);
2、 特定作品创意的价值(价格);
3、 艺术品制作的成本;
4、 市场供求关系的增值。
影像艺术品的市场表现,取决于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只要价格低于价值的作品,在拍卖市场就会得到认可和关注。对摄影新人来说,作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照片的创作成本和创意的价值,没有艺术家的价值和市场供求的增值。而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家的新作品,其价格主要由艺术家的价值,创意的价值和艺术品制作的费用三部分组成。而售罄的作品,则可以加入市场供求关系的增值。有了这样的基本判断,藏家和投资人很容易得出一张影像藏品的价格了。
七、问题与展望
运营最大的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平台的华辰影像负责人李欣女士在谈及当下影像艺术品市场的制约因素时说:“一是前些年爆炒造成当代影像艺术品的价格相对高企,造成投资和投机的资金转投老照片和经典纪实性影像艺术品;二是社会对当代影像艺术的认知度较低;三是当代艺术品的质量,在摄影本体和视觉语言表达的缺失。反之,经典摄影作品也存在当代艺术观念的缺失,这些都影响着影像艺术品市场。”
这两年,有关“原作”(original)与“原版”(vintage)概念逐渐普及,收藏界对“原作”(original)概念的认同度正在逐步提升。但是何为“原作”却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定义。中国国家博物馆认为:“(前数码时代)原作应该出自原底。有无艺术家的亲笔签名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而华辰影像则以“有无作者亲笔签名”来认定是否为“原作”,并不十分在意该作品是否出自原底片制作。
2013年香港苏富比开拍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品,2014年“上海艺术影像展”让全球的藏家了解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品的同时,也帮助中国藏家理解影像作为艺术品,进一步推动了当代影像艺术品在中国的认知度和收藏。其中代表着市场未来的当代影像艺术充满生机,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创意越来越独特,技术完成度越来越完美,还出现向摄影本体回归的趋势。
收藏的本质是对影像文化、艺术和科技的保存和传承。影像艺术作为国家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态,如何避免西方文化不良的影响,建立起中国影像收藏特有的价值判断,是中国收藏界必须正视的问题。知名摄影文化史学者玛丽·沃纳·玛利亚在其2015版的《摄影文化史》中增加了“聚焦中国”的章节,论述了新时期的中国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正在不断繁荣,由官方摄影师所拍摄,或非主流摄影家所创作的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像,在缓慢地进入到公众视野中,随处可见。这似乎彰示了一种可能性,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最终能够构建起自己的影像史。”
栏目编辑|马俊岩 实习生|安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