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辰影像】从陆征祥《陆氏博斐氏纪念册》说开去

2015年05月14日14:57  品图专栏  作者:华辰影像  

文|新浪专栏 品图 刘阳

  2015年华辰影像春拍第291号拍品为一本市面上罕见但反映出民国外交和社会生活的私家书《陆氏博斐氏纪念册》,这是民国著名的职业外交家陆征祥于1920年代辞官隐居比利时圣安德隐修院时所制作的家族纪念册。该书内容包括迁其祖母与父母的陵墓于北京阜成门外陆公墓的照片、祖父母遗像、康有为题字的父母画像,以及陆征祥的妻子博斐培德及其家族成员的照片。

  陆征祥(1871—1949年)曾任驻荷兰、俄国公使。民国后,他九度担任外交总长,在近代中国外交界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陆徵祥的政治生涯几乎亲历了民国初期中国所有的重大外交事件,诸如最著名的“关于外蒙问题”的谈判、“二十一条”的签订和“巴黎和会”等。

  20世纪20年代陆征祥回到北京,毅然辞去所有公职,退出政界,专门从事慈善事业。在其担任赈务会办期间,购买了位于阜成门外栅栏墓地不远处的半公顷土地,修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墓园,并亲自命名为“墓庐”,以供家族和他自己百年后使用。

  墓庐占地面积55平方米,建筑面积81平方米,为上下两层,高7.9米。墓庐建筑仿古希腊神庙,梁柱等均为花岗岩雕琢,屋顶采用中式黑琉璃瓦,整个墓室坐东南朝西北,墓室朝向西北是罗马教廷的方向。墓室前立一石碑,碑面刻“陆公墓”。墓室大门上刻法文“FAMILLE LOU---陆氏家族墓”。

  陆征祥为了弥补自己未尽孝心的遗憾,特意请法国雕塑家铸造了一尊其本人的哭亲铜像立于墓前,代表他跪在亲人墓前,以示孝心。墓室内挂其父亲陆云峰的遗像,是俄罗斯沙皇御用画师所画,陆征祥又请意大利艺术家临摹古《孝子救亲图》陈于墓中。

  墓室中四周镶嵌有包括溥仪、康有为、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40多位清朝及民国政要、社会名流、文人墨客及宣统皇帝给其曾祖父母、祖父母及父母的圣旨等各种汉白玉题词手迹。其中较为珍贵的是康有为所题条幅“至孝能营万家豕,阴德予大驷马闾”、溥仪亲笔题额“孝思维则”、袁世凯的“君室静安”等。

  陆征祥父母的墓志铭由康有为撰写。康有为此前只给自己的生母和发妻写过墓志铭,从未给其他人写过,当陆征祥到上海求康有为写墓志铭的时,康有为也面露难色。但念陆征祥曾为保护他而未给他签发入俄签证,从而间接避免了被沙俄追捕的救命之恩,便破例为其父母撰写墓志铭。墓室顶部还绘有蓝天、白云、星辰及2位仙女和6位天使等西方绘画。

  在墓地旁边,陆征祥修建了楼房,准备做为暮年养老之所,并且在墓地旁打造了两个墓穴,作为将来夫妇百年后安葬之处。

  1921年11月14日,陆征祥将祖母和父母的遗骸用火车从上海运至北京,举行了盛大的迁葬仪式,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各部部长、社会名流、亲戚朋友500余人出席了迁葬仪式,总统府的宪兵队与军乐队奏乐如仪!《陆氏博斐氏纪念册》中的照片也记录下了此次迁葬仪式。纪念册为珂罗版精印,也成为了研究陆征祥生平的重要资料。

  1922年,陆征祥出任驻瑞士公使后,深刻地感到“弱国无外交”的困苦局面,他发现继续留在外交部、勉强地对国家和历史负责,已经毫无意义,便毅然辞去了公职。之后他开始关注家庭伦理与自身修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陆征祥发挥个人优势,多次用法文发表宏论,倡导抗日救国,为中华民族的抗日事业献出全力。

  1949年1月,陆征祥病逝于比利时圣安德会隐修院。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陆征祥 陆公墓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这些作品,很多是在战争环境下,在炮火纷飞、山路崎岖、气候恶劣的条件下拍摄的,这就需要作者有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

会停办,财力不济是最大因素;体会最深的则是——圈内人只关心自己会不会被介绍,对买杂志却不大有兴趣。

《中国好莱坞》深度思考性摄影也许是其探索新闻摄影的一个方向,影像看不出来有多专业,但视角独特,通过平实的画面让人思考。

这是两位老者的最后一次见面,虽然此时两国已交恶有年,双方的军队也都在厉兵秣马,但照片里自然流露的亲切与欣悦,却不能不让人想起那久违的“中苏蜜月”……

它是一个自然状态,像种子撒在地里,自然生长。我爱这片山丘。我可以面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直到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