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逆旅】开启通往内心的窗户

2015年10月16日15:31  品图专栏  作者:阮义忠  
《摄影家》杂志第26期封面:利物浦码头,Colin Jones作品,1963《摄影家》杂志第26期封面:利物浦码头,Colin Jones作品,1963

文|新浪专栏 品图 阮义忠

  自从办了杂志,我经常会觉得,在地球的某些角落里,有些人、有些事情,总会像磁铁般地互相吸引,直到彼此认识与结合。1995年夏天,我在巴黎和布达佩斯分别停留了几天,所遇见的好几位摄影朋友都跟我提到柯比意(Le Corbusier)的专属摄影家路西安・艾佛(Lucien Herve)。有趣的是,那趟旅行回台不久,我们便接到他的出版人詹姆斯・骑士勒(James Kishlar)的来信,向我们介绍这位生命历程多彩多姿的摄影家。

柯比意的手,Lucien Herve作品柯比意的手,Lucien Herve作品

  艾佛是原籍匈牙利的法国公民,深受匈牙利文化陶冶,生命当中充满好奇、慷慨与信念。这些特质使他在拿起相机之前便经常置身于冲突核心。在1933-45年间,他曾担任过服装设计、工会代表、新闻记者,之后因替代一位生病的同僚而在无意之间拿起相机。他曾有可能成为画家、政治家或从事舞台设计,在经历了战后的困苦、集会及狂热后,却确定要做一名摄影师。

柯比意及其雕刻作品《图腾》,Lucien Herve作品柯比意及其雕刻作品《图腾》,Lucien Herve作品

  他拍摄柯比意的作品长达16年,彼此的友谊深厚。柯比意曾表示,艾佛的照片为真相提出证明,创造了另一个现实。多年后被问到这件事,艾佛回答,他确实是引进了只拍摄建筑本身,而把人排除在外的做法。在当时,那是个新鲜玩意。“柯比意有时会对我的照片产生疑惑⋯⋯他有次问我:你到底是怎么创造出这样的照片的?我回答:用一把剪刀。然后再解释给他听,我习惯修剪照片之后再重新予以定位。对我而言,一张照片只有照着我所希望的样子安排后才算完成……”

桑德兰,英国,Colin Jones,1963桑德兰,英国,Colin Jones,1963

  柯林・琼斯(Colin Jones)是《观察者》(The Observer) 周报的签约摄影师。特别的是,他在1962年加入这个地位重要的媒体之前,是皇家芭蕾舞团的舞者,打从皇家芭蕾舞学校毕业后,便随着舞团巡回世界各地。

黑潭,英国,Colin Jones,1967黑潭,英国,Colin Jones,1967

  长期、广泛的旅行经验让他对摄影产生了兴趣,在英国东北部及利物浦巡回演出时,拍出了那些地方在六〇年代初期经济萧条时的艰苦生活。这些照片得到《观察者》图片编辑的赏识,让他决心更换跑道。尽管例行工作耗费了大量精力,他仍然找时间完成自己的主题,并在五年后投入自由摄影。

  布莱恩・坎贝尔(Bryn Campbell)认为,大体而言,忧郁气质是柯林・琼斯作品的典型:“这一点确实令人意外,因为他绝对不是一个悲观者。他几乎要为自己专辑中阴郁的照片所占的分量表示歉意。照片的冲洗显然相当费工夫,但他宁愿亲自做这件事⋯⋯他的部分照片是以图像为重,然而最好的那些作品都是以其人文气质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唯有此时,才能看出它们的美学价值。他不喜欢过于炫耀的摄影技巧,致力于比较细腻的简朴。”

重庆北路高速公路口,萧培贤作品,1996重庆北路高速公路口,萧培贤作品,1996

  台湾摄影家萧培贤在准备以“台北的桥”为主题的展览《寂静都市》时,根本还没开始进行拍摄工作,而是把预定展览日期当成终点,往前推算两个月的时间当作跑点。每晚11点过后便背着相机、脚架,骑着摩托车在市区、近郊寻找那一座座冷冰冰、毫无个性,甚至有点丑陋的桥梁,直到凌晨三、四点才回家。

  萧培贤所拍的桥都是台北人再熟悉不过的。数以万计的市民每天在这些桥上塞车、心浮气躁地抱怨交通的恶劣;没想到这些令人心烦的桥梁,在他的镜头中竟然充满诗意。

高速公路圆山段,萧培贤作品,1996高速公路圆山段,萧培贤作品,1996

  “在最吵杂的台北市,我能体会到最安静的瞬间,想到我的父亲正在生病⋯⋯这也是此系列作品显得比较感性的原因。在深夜的水银灯下,我一个人和脚架上的相机立在高架桥的边缘。眼前的汽车一辆辆咻咻地开过,我可以感觉到开车的人都在奇怪:这么晚了他一个人在这里干什么?我觉得自己好像是站在这个城市的中心点,感受到它最深沉的寂静。那是没人能跟我分享的时光。在那些片刻,我觉得心灵无比丰富和充实。”

印度精神病院,Thierry d”Allant作品印度精神病院,Thierry d”Allant作品

  替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的法国摄影师铁希・达南(Thierry d’Allant),在26岁那年花了几个月时间造访印度各地的精神病院,还曾在危险病人区被狠狠揍过。康复后再度回到精神病院,置身于那不变的痛苦、明显的不公之中,他不禁想到但丁描写地狱的骇人字眼:“进入此地者,不再有希望。”

  达南思考,自己能使世界变得更好吗?这是他开始调查病人状况时所抱持的原始目标。答案是:无论结果如何,他都要去到现场,报导这个人类创痛的案例。

印度精神病院,Thierry d”Allant作品印度精神病院,Thierry d”Allant作品

  “我也开始质疑新闻摄影的艺术。我的责任是尽可能以描述的方式去记录这种惨事?或者我可以(应该?)加以诠释,以便触及它的本质?如果艺术是对现实的诠释,那么,对一位具关怀心的诠释者而言,从悲剧中创造出的强烈美感影像,是否确实有其作用?

  每当我被这难堪的疑惑、令人窒息的高温以及野蛮的蚊子弄得睡不着时,我便会把布列松的几何精确性、威廉・克莱因令人兴奋的壁画以及尤金・史密斯的完整感混在一起。莫扎特的五重奏加上次大陆的街头乱象所创造出的渗透性,能产生一线足够的光明,带给我安宁。”

《在大自然的华盖下》系列,Michael Philip Manheim作品,1993《在大自然的华盖下》系列,Michael Philip Manheim作品,1993

  美国摄影家迈可・菲利浦・孟罕(Michael Philip Manheim)是位专业摄影师,曾替世界各地的出版社、企业、广告商、设计公司、图片经纪社拍照,作品出现在上千种刊物过。1984年,他不再接受任何委托,全心投入一直以来的兴趣——创造艺术性作品,表达自己内在的艺术家面貌。

  “我原本打算拍摄活动中的身体,诠释人性与自然的关联。然而却出现了神秘的物体。摄影的变形。”

  1988年他开始一项计划,目标很单纯——拍摄活动中的身体,以多重曝光将多阶段的动作一层层印到每格底片上。可是,产物却一点也不单纯。

《在大自然的华盖下》系列,Michael Philip Manheim作品,1993《在大自然的华盖下》系列,Michael Philip Manheim作品,1993

  “第一眼看到结果的时候我大吃一惊。有很多张画面都很美,然而这种美丽所蕴藏的是另一个世界的影像。它与大自然必定有着深奥的关联。我的拍照对象被转变成不可思议的物体。”

  这组《在大自然的华盖下》的系列作品,在孟罕看来,描述了影像进入相机后立即产生的神秘变形,没有预谋、也不是设计。他跟着直觉走,发现拍照对象的个性显现于多重影像中,创造出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直觉的变形。他也感谢专业冲印公司的技师,坦诚冲印与照片制作过程弥补了自己印象派摄影手法的不足。每层影像都是以永久不变之非金属色素堆积而成,呈现出的细节令人惊叹!

晒太阳,圆明园画家村,徐志伟作品,1993晒太阳,圆明园画家村,徐志伟作品,1993

  生于北京的徐志伟以相机透视北京当代艺术家的居住、工作环境以及日常生活。这些照片大部分是在1992至1993年拍摄的,他那时跟一些艺术家住在一起,有机会体察、经历他们的现实生活,捕捉他们从生活起居到艺术创造的瞬间。

  “我最初拍摄的艺术家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处境如何、作品怎样,他们都以同一种方式起步,都必须考虑怎样卖出作品来维持生活。每个人在开始时都经过同样的艰难阶段,即使是那些现在作品买价很高的艺术家也是这样。”

画室之二,圆明园画家村,徐志伟作品,1993画室之二,圆明园画家村,徐志伟作品,1993

  为文介绍的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强调,这组作品记载着时代的个性、艰难和喜悦:“在那以后的一段日子里,其中一些艺术家的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成熟与富有。徐志伟着重表现此一戏剧性的图景,除了给予公众一些了解,艺术家本人也可将其视为一种尺度,藉以回首往事,并估量他们的个人发展。工作关系、朋友、团体活动等的纪实展示,指出了这些因素如何形成了当前北京艺术界的各种倾向与差异。”

  《摄影家》第26期(1996年6月)所介绍的上述摄影家,分别以他们的作品揭露世界不同层面的现实,同时也向读者开启了通往自己内心的窗户。而每当编完一期杂志,我就会有一种感觉:地球上的某个角落,又有某人正在向我放送磁力,等着我去认识他。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摄影家杂志 台湾摄影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我则老实告诉她,一心只记挂着左胸口袋里的五十张底片,觉得我对不起它们的作者小方。

李媚和于德水坐在老侯的床边,不时低声询问,确认他移交的作品中的一些细节,我站在旁边拍了几张照片,眼泪止不住掉个不停。

照片可以用来发表,照片可以参赛获奖,照片可以带来功利,因为职业摄影人是靠摄影养家糊口的,生存是第一要务。

我们生活的诗意之美,可以到远在天边的地方读取。那里有镜子,能看到想要的自己。

老余戴上墨镜,吞咽了下口水,左右努动腮帮,然后,努力挤出一张左右不对称的笑脸。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