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则老实告诉她,一心只记挂着左胸口袋里的五十张底片,觉得我对不起它们的作者小方。
李媚和于德水坐在老侯的床边,不时低声询问,确认他移交的作品中的一些细节,我站在旁边拍了几张照片,眼泪止不住掉个不停。
照片可以用来发表,照片可以参赛获奖,照片可以带来功利,因为职业摄影人是靠摄影养家糊口的,生存是第一要务。
我们生活的诗意之美,可以到远在天边的地方读取。那里有镜子,能看到想要的自己。
老余戴上墨镜,吞咽了下口水,左右努动腮帮,然后,努力挤出一张左右不对称的笑脸。
文|新浪专栏 品图 许林
1984年7月,我拍了一组照片《夜市掠影》,先发表在1984年9月号《新闻战线》杂志(当时印刷业落后,图片制版稿件,画报要提前三个月发稿,杂志提前两个月或者一个半月发稿)上,接着入选“1984年全国优秀新闻摄影展览、建国35周年摄影艺术展览”。《新闻战线》原标题是《北京王府井夜市掠影》,当时我以为夜市位置在王府井北口至东华门那个路段上,想当然地把“东华门夜市”写成了“王府井夜市”,我错了。
1984年夏天,北京东城区东华门夜市开业了。我看到北京的一些报纸登载了消息,还配发了一些照片。有的照片不错,但照片是打闪光灯拍摄的,前景很亮,背景漆黑一片,感觉夜味儿不浓,缺乏夜市的现场感。
看着报纸上的照片,我想:能不能让读者从照片中直接感受“夜”市,看到照片犹如身临其境呢?要保留现场感,只有不打闪光灯,用现场光拍摄。
自从1983年3月调到《新闻战线》杂志从事杂志美术编辑工作以来,我有相当一段时间没动过相机了,手怪痒痒的,就此萌发了拍照片的念头,想与他们用闪光灯拍照有所不同,用现场自然光拍照反映夜市,就这样做了拍夜市照片的决定。
说干就干,盛夏的三伏天热呀,不管它。7月19日下午,当天的杂志工作处理完后开始整理摄影包,带上几个过期两年的伊尔福400度黑白胶卷,包里装上徕卡M3相机,35mm广角镜头、50mm标准镜头和135mm中焦镜头。吃过晚饭,骑上自行车从朝阳区金台西路人民日报社出发,直奔王府井北口与东华门东口交界的八面槽。
大约晚7点半左右,我来到八面槽,太阳还没有落下。这里的夜晚同1980年春天人民日报社在王府井(此后报社迁址到朝阳区金台西路)时相比,已经大不一样了。东安门大街从东边的八面槽到西边的南河沿北口,300来米长的马路两旁支起许多棚摊,棚摊上摆着各种新式服装鞋帽,各种日用品、化妆品琳琅满目,各色各样的北京人烹制的北京风味小吃香气扑鼻,还有错落起伏的冷饮、瓜果地摊,百货、书刊杂志、手工艺品以及一些简陋的手工作坊,譬如修鞋的、修表的、修眼镜的、修钢笔的、裁缝摊、剪影摊等等,不一而足。放眼望去估摸有上百个摊位,经营者既有国营的,也有集体和个体户的买卖。逛夜市的人们三五成群,熙熙攘攘,腔调各异的商贩高声叫卖,此起彼伏,络绎不绝……东华门大街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沸腾了起来。
从摄影包里掏出徕卡相机,镜头是35mm广角,夹在拥挤的人群中,我随即进入拍摄状态开始观察起来,搜寻着可入镜头的瞬间。
初伏季节日照时间长,晚8点以前天还比较亮,看见八面槽路口西不远处的裁缝摊前,有打扮入时的妙龄女郎正在请裁缝师傅裁衣,我把速度调到1/125秒,光圈定在3.5,先拍了几张,取名《裁衣的少女》。
马路北边是一溜儿风味小吃,我又在一个卖鸡汤面的摊前拍摄了人们排队抢购鸡汤面的镜头《风味小吃》。
拍着拍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天完全黑了下来。这时我听见有高声叫卖的声音,顺着声音看到路北一个日用化妆品珠宝品摊位上,一个戴帽子的青年举起双手,拿着两件物品正在大声吆喝。走进看时,周围没有什么灯光,只有在搭建挂珠宝的竹竿上与旁边摊位竹竿上亮着几个电灯泡,还有街边商店饭馆橱窗里面照射到人群身上的微弱光线。那时候光线不好用胶片拍照难度很大,不像现在的数码感光技术对光的感应十分透彻,光线很暗照样能拍照。我知道徕卡相机镜头对暗部感光的层次比其他相机好,凭拍摄经验,我立马儿感到最大口径2的广角镜头可能不行了,马上换上最大口径1.4的标准头,围着这家摊位转了两圈,感觉从摊位背后拍还有点味道,迅速把光圈调到最大,用1/15秒的慢门速度,在这个机位处拍了几张《叫卖》。
大约晚9点了,逛夜市的人们方兴未艾,兴致勃勃地逛呀买呀。在那种热闹的氛围中我也起劲地拍呀怕呀……
在西边的马路上,一位操着外地口音的汉子在大声吆喝“哎,羊肉串羊肉串!”我赶过去,看见一团火光周围围着许多人正在等着买烤羊肉串,那个汉子手里攥着一把串着羊肉的铁钎子在火上烧烤。用眼睛扫了一下四周,发现除了远处路边有一个电线杆子上亮着一盏灯之外,周围没有一点光源,只有烤串的火光算是主光源了,拍摄难度太大了。我寻思,1.4光圈,400度胶片(即现在的ISO400),低于1/4秒恐怕拍不下来,于是把速度调到1/4,秒,同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相机端得稳稳的摁快门!这样连续拍了十来张,冲出胶卷一看特高兴,有两张主体人物不算太虚,神情体态差强人意。
接下来,我又拍了《风味小吃棚》,作为《夜市掠影》组照的主打照片发表。
东华门夜市于1984年6月创建,当时是北京第一家大型的马路夜市,发展到31年后的今天,已成为经营全国各地特色风味小吃的“东华门美食坊夜市”。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