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之书】有人宁愿怡情地死在床上

2014年08月06日09:47  品图专栏  作者:海杰  
摄影|慕容拖鞋

文|海杰

  有人宁愿怡情地死在床上,也不想没劲地活在世上。慕容拖鞋或许就是。

  这是个富贵气侧漏和落魄气尾随的名字,而他的原名不好听,保留着70年代初以及更早的国家愿景,比如“建华”或“国强”,他只代表慕容拖鞋所在的某个摄影家协会主席的位置。而真正能代表他自己的就是慕容拖鞋。

  干脆,我们在交流中省了“慕容”,直接叫他“拖鞋”,这属于屌丝逆袭。

  我一共见过三次“拖鞋”,三次他都是醉着的,一见面,猛的起身,拉着你,双手激动,捏得胳膊生疼。有时候,这种状态令人讨厌,你总是醉着的,是怎么回事?可转念想,谁能保证自己是真正醒着的?

  而网络上隔空传话的拖鞋开口闭口“老师”,谦卑而柔软。但“老师”一词总听起来有些骂人的味道。

  拖鞋得感谢他那个好工作,搞接待的,三天两头喝酒,也难免声色犬马,但他再醉,也不会忘记咔嚓一下,就搞得他和那些女的(这个词就像我们笼统地称别人为“艺术家”一样,女权主义估计不喜欢这个词,但女权主义者早被拖鞋灌醉塞进出租车送回家了)总是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也总是能拿到她们青春欢畅、烂醉/淫/靡的时辰,但偶尔有男人出现在镜头里,这事就变得具体,不堪,对号入座,或者背离了游戏精神。大部分影像使得我们更加热爱女性,渴望背离常规,逃离沉重的生活。总之,我们有点活腻了。如果拖鞋在古代,那就是柳永,虽然没有“白衣卿相”,但让她们养老送终还是没有问题的。

  拖鞋生活在河南,而中原又是盛产遒劲有力的影像之地,无数人跑到河南,干掉很多胶卷和数码快门,掠夺了很多名誉之后,就饱食终日,还有人继续赶赴中原。越想越乏味,人们都往别处跑,费尽心思把自己忘掉。

  拖鞋是给生活相面的人,他就近观察,收入囊中,远方和他没有关系。

栏目编辑|马俊岩 实习生|王诗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生活 慕容拖鞋 摄影 品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家,是这一本相册的主题,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照片中处于“正常家庭”状态下的对象,却是凤毛麟角!

远望武昌,黄鹤楼屹立江中;回顾汉阳,工厂烟囱三四,矗出水面,好像几支毛笔杆,插在笔架上。

一个背着行囊的少年,跨着大步,喜悦地吹奏着心爱的笛子。我们这本新生的《摄影家》杂志,也正在迈开她的第一步。

一位不愿露脸的村民在村里的杂屋里展示一场激战过后村民缴获的战利品,村民在旁边用手电筒和手机布光。

逛巴扎的老人孩子、男人女人,都很开心。巴扎上,喧闹叫卖声此起彼伏,艳丽的头巾服饰缓缓流动,制作美食的烟雾热情地蒸腾。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