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维视点】小保姆的心事

2014年12月24日11:57  品图专栏  作者:邓维  

文|新浪专栏 品图 邓维

  1992年拍摄这张照片时我没想到,我在若干年后出版的《失误与遗憾—我拍摄的30个新闻瞬间》一书中也举了此片为例。

  当天秋高气爽,我骑着自行车路过北京东华门筒子河,河边小路上,夕阳勾勒出一老一少,缓缓散步。小姑娘十六七岁,长者六十岁以上,一望便知是大城市中常见的小保姆照顾老人家。光线挺好,人物特征鲜明,我立刻按下快门,拍到这张。

  我立即追上他们,老人已有些言语不清,而小姑娘拒绝采访。我问她是哪里人,为什么不接受采访?她只说了一句“我从安徽来,这里见识多,不一样的事天天有,我特别想看”,然后就推着老人离开了。

  我回到报社发了稿,第二天见报,标题是小保姆的心事。

  这张照片当时颇受好评,日后还多次被纪念改革开放的图册采用,但我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看法却产生了截然的变化。画面的美感虽然不是我刻意经营的,当时的光线就那样,人物也是真实的,报道无误。但作为新闻图片,这张片子那种甜甜的形式感遮盖了不同处境、不同经历、不同需求的人们在社会进程中应有的表述,忽视了新闻图片作为社会纪录必须言之有物的基本要求。

  新闻摄影、纪实摄影的属性决定了它们必须尊从真实性原则,它们与艺术摄影有着完全不同的美学规范和呈现样式,混淆了这些,肯定要出问题。

  我现在经常担任摄影评选的评委,经常看到纪实摄影类别的参赛作品中,大量存在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甚至是用电脑直接做出来的片子,这种乱像至少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比赛越多奖金越高,新闻摄影、纪实摄影面临的局面也就更严峻,因为许多事已经被名和利闹腾的面目全非了。

栏目编辑|马俊岩 实习生|安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保姆 心事 视点 邓维 品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家,是这一本相册的主题,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照片中处于“正常家庭”状态下的对象,却是凤毛麟角!

远望武昌,黄鹤楼屹立江中;回顾汉阳,工厂烟囱三四,矗出水面,好像几支毛笔杆,插在笔架上。

一个背着行囊的少年,跨着大步,喜悦地吹奏着心爱的笛子。我们这本新生的《摄影家》杂志,也正在迈开她的第一步。

一位不愿露脸的村民在村里的杂屋里展示一场激战过后村民缴获的战利品,村民在旁边用手电筒和手机布光。

逛巴扎的老人孩子、男人女人,都很开心。巴扎上,喧闹叫卖声此起彼伏,艳丽的头巾服饰缓缓流动,制作美食的烟雾热情地蒸腾。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