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微光】大学旁的那些站台

2015年02月05日09:46  品图专栏  作者:守候微光  
摄影:赵迪|中青报

文|新浪专栏 品图 赵迪(中青报)

  1月27日中午,北京市海淀区,中央财经大学附近的皂君庙公交车站,读大四的邱话话准备去参加一家商业银行的面试,寸发、高度数眼镜,穿着蓝色羽绒服的他在寒风中站得笔直,羽绒服内是600元买的西服套装。

  这一天虽然太阳高照,但寒风阵阵,10来名候车的乘客把手缩在袖子里,在站台上来回跺着脚。他们大多是附近几所高校的学生。此时,北京各高校已相继迎来了这个“史上最长寒假”,学生们陆续离校回家。而留校的学生为了工作、深造、爱情奔波在这座城市,遍布在高校周边的公交车站是他们走出校园、通向梦想的连接点。

  邱话话的老家在江西赣州,现在中央财经大学税务专业读大四。去年12月,邱话话报考了本校的研究生,因为对成绩没有太大把握,考试一结束,他就投入了找工作的生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投了30多份简历。不过,在收到10多家面试通知后,他才发现,不少招聘公司的情况都是虚假的。这是他第二次穿西装。第一次是学校推荐他去北京一家税务师事务所实习,他希望给实习单位留下好印象,就去五道口花600元买了套西装,当时他一个月的生活费是800元。

  公交车是邱话话出门面试的首选。来自河南的孙源这几天也是这段公交线上的常客。孙源在河南一所师范类学校读大二,一放寒假她就来到北京,找在中央民族大学读书的高中同学玩。这些天,她们一起去了故宫、天安门、后海、中关村……孙源喜欢透过车窗静静地看着北京,车窗外此起彼伏的高楼似乎永无止尽,花花绿绿的。孙源曾想过毕业后到北京来打拼,但是这次北京之行,让她有些犹豫,“北京太大,上下班高峰人太多了,也许在别的城市找一份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

  北四环附近的对外经贸大学公交车站台上,结束期末考试的高静生活一下子空闲了下来。一个多月前,高静通过学校的选拔,将于寒假期间到香港参加为期一周的大学生交流活动。离开北京前的这段时间,她决定继续去她从大一开始就做兼职的西餐厅工作,现在的薪酬是每小时15元。高静说自己也不单纯是为了赚钱,只是不希望闲着,能多出来见识见识。一家社交网站近日的调查显示,寒假期间,选择实习的学生最多,占到66%。

  这个寒假,对于正在创业的盛鹏飞来说,格外忙碌。盛鹏飞来自于新疆哈密地区,是北京农学院园艺专业大三的学生。去年5月,他开始用线上加线下的方式销售新疆的特产。他热爱新疆,但发现身边的很多人对新疆的文化并不了解,他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新疆。结束考试后,盛鹏飞忙着自己的创业项目,每天一早他就会抱着易拉宝,在学校附近的电力大学站候车,奔波在高校和居民社区之间,进行推广活动。他说,目前销售新疆特产只是一个切入点,未来他想做一个有关新疆文化的社区。

  同样忙着实现自己梦想的还有正在读高三的张嘉千。中央美术学院132路公交车站牌旁,张嘉千和朋友拎着画材在等回家的公交车。张嘉千是一名美术艺考生,已经学了3年美术。除了每周一和周日在学校的绘画辅导班上课,其余的空闲时间,她都会来位于中央美院外私人开设的画室里画画。这里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画室,临近艺考,来画画的学生们多了起来。张嘉千的目标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但她觉得,凭着自己现在的能力肯定考不上,只有再拼一阵子了。

  这一天面试结束后,邱话话回到了学校。寝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其他4位室友,都陆续回家了。邱话话也暂停了找工作,他想在寝室里静静地读几本书,等过完年再继续拼杀。他希望,年后可以在北京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如果找不到,只好离开这所城市,回老家了。

扫一扫,看“守候微光”更多图文扫一扫,看“守候微光”更多图文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站台 大学生 寒假 工作 实习 守候微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当时的三亚海边十分寂静,除记者与广州海南岛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部的陪同外,没有任何旅游者。

经受沉重打击的是整个摄影行业,不仅仅是某些特定的个体,而在这些个体行业中灾难最为深重的就是新闻摄影。

那些背井离乡在城市打工的人们,当儿时温暖的家乡变的面目狰狞,他们心里有多痛。

“看哪,这扇窗户的光线多美啊,你知道,我是光线的爱慕者。”

领教了朝鲜市民人人有权“捍卫国家利益”的彪悍后,我的确收到了来自朝方的口头通报。好吧,我保证“一定看管好父母”。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