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月报】我在朝鲜的那些“随拍”

2014年11月20日17:16  品图专栏  作者:摄影月报  

文|新浪专栏 品图 杜白羽

  2012年的春天,我开始常驻朝鲜,有幸亲历朝鲜进入金正恩时代,经历种种嬗变的刺激。

  在朝鲜“街拍”,专业单反似乎依然没有太大用武之地,美联社摄影记者也多随身携带迷你小相机。我们多数时间是在用手机随拍或偷拍。很多次尝试,都要有冒险突破底线玩“心跳”的精神。

  以至于离开朝鲜后不久,我在欧洲旅行中拿起相机街拍,都觉得浑身不自在。那种感觉好像自己犯了错,拍完后瞄向四周,确定没有人上来要我“删除”。

  “你为什没有陪同?拍这干啥?”

  “可以随意拍照吗?可以自由活动吗?”成为回来后每个同事或朋友都好奇的问题。

  其实,常驻朝鲜的外国人,日常生活是比较自由的。2013年下半年,平壤多了不少出租车,外国人也可打车了,和朋友见面喝咖啡、去餐厅吃饭、去健身房健身等都可以打车去。当然,很多时候都会被朝鲜人询问“你为什没有陪同?”或者干脆说“没有陪同不能打车”,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很无语,却也抗争无效。

  刚到平壤,经验丰富的首席都会给我们讲些前车之鉴的例子。曾有位记者因拍了朝鲜人乘坐公交车排队的照片,而被劝逐出境。当时那位记者争辩说,照片说明朝鲜百姓素质高,不拥挤都排队。但朝鲜人不这么看,他们觉得你是拍他们交通状况差。

  我自己的两个故事,在这里分享给大家,看看奇葩国度里的规矩。

  一回是和来朝探亲的父母在路上散步,偶然注意到街心花园树丛里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睡在湿漉漉草地上,直哼哼。我走进一看,像是病了。妈妈让我过去问问那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她是老师,对孩子特别用心。

  在我上前关问小男孩的时候,并不知道妈妈拿手机给我拍了张照,准确地说,是有点小心翼翼地录了几十秒的视频——这个举动,在中国,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了,随拍嘛,没想那么多。

  但事态不可预料地发展到超出可控范围。不到两分钟的功夫,围上来两个、四个、七八个路人,“你拍什么拍?有什么好拍的?”“你什么心理?啊?拍这个做什么?”

  我们没法和这帮素不相识却在“外国人”面前铁板一块的朝鲜路人说道理,他们叫来警察解决。随后孩子被一个中年男子抱走,我们被一群人围着“送到”交警亭。期间,我用朝鲜语和他们解释是“关心孩子”“拍照无意为之”,都遭来了朝鲜人坚决的斥责:“这是关心吗?什么居心?是要诽谤我们吗?”“你们知道南朝鲜傀儡政权会怎么拿此大做文章吗?”

  领教了朝鲜市民人人有权“捍卫国家利益”的彪悍后,我的确收到了来自朝方的口头通报。好吧,我保证“一定看管好父母”。

  我想,这“无法对话”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外部对其封锁,另一方面则是长期封闭环境下,朝鲜民众对外来者不曾卸甲的“敌对意识”,尤其是对韩美对其各种谣言和诋毁的高度警戒。

  一年后,我入围新华社新锐青年评选,要求每天拍十秒的随拍。我和一位俄罗斯朋友在去吃饭的路上,偶然走到了一个住宅小区,看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有人在卖烤羊肉串、有人摆摊卖菜卖水果、放学的小朋友在打羽毛球,在一个小学里,孩子们放学在操场上玩,见到外国人跑过来看热闹。我就以小学为背景,做了10秒钟的出镜。

  走了几步就被一位头戴大檐帽身穿制服的巡查员叫住了,让我们出示证件。一番盘查,看了我拍的内容后,依然不罢休,要我们上车跟他们“走一趟”。我们真不想惹事,但朝鲜人很少见到外国人,对我们这种深入到他们居民中的更是严格提防,我说“作为友好国家的记者,你们怎么也这么不放心呢?”终于,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被“无罪释放”。

  如果到外地采访,有些地方是可以自己开车去的,比如元山、妙香山等地,有时我们也和朋友同事相约登山。有些较远的地方或军事要地,需要提前提出申请,由朝方陪同前往,比如罗先和金刚山地区。

  夏日里难得一个清爽天,我们一行前往平安北道的妙香山。开车绕山路而上,云雾萦绕,山势曼妙,满目馨香,清澈瀑水不绝于耳的尽头,是一群青年男女欢歌笑语在舞蹈。

  “你们是哪里人?”微醺的男子们乐呵呵地冲我们喊话。“我们是游客,你们呢?”我摇下玻璃窗,冲他们笑答。“我们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是这里人!”

  同城市人的拘谨不同,“地方”村民淳朴简单,大约是没怎么见过外国人吧,道路两旁的孩子见到外国车总会敬礼,鞠躬,尤显可爱。而在首都、革命心脏生活的平壤人,有着对政策精神严格的贯彻和警惕。他们不会如此主动无忌地表现自己的好奇。见此景,我们走下车来,为正在跳舞的朝鲜男女青年打拍子,见到我们有兴趣加入,几位男子主动握手以示友好,招呼我们随节拍起舞。

  同为亚洲人,来到朝鲜的黄皮肤,不会有日本人和韩国人,他们已在心里默认你为友好邻邦的中国人。

  男子随音乐跳起动感的disco,一招一式颇有点粗犷的味道,表情近乎眉飞色舞、反差于平日里集体舞,村民们的舞姿个性张扬,男女双人舞耸肩靠背,“wave”波浪,煞是惊艳。

  我被邀请加入,音乐有点类似于90年代大陆流行乐,抒情中夹一些欢快,民谣中添几抹跳动,我比划了几个简单的动作,发现并不容易跟上民谣的悠扬节拍。“要动感的音乐!”和我牵手舞蹈的香山邑男子回头朝“DJ”喊道。

  身后大巴上的朝鲜青年男女纷纷从玻璃窗里探出头来,拿起手机、照相机和DV,朝我拍摄。

  我就这样没有申请,没有预料地闯进了正在自娱自乐的香山邑青年男女舞会。至今想起那天午后同朝鲜群众的集体狂欢还觉得不可思议……

23
扫一扫,看“摄影月报”更多图文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朝鲜 金正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