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成像】摄影的力量

2015年02月27日10:15  品图专栏  作者:孔繁利  

文|新浪专栏 品图 孔繁利

  Jean Loh (尚陆),法籍华人,祖籍中国上海,生于越南西贡,求学法国巴黎,后移居上海,2007 年在上海田子坊开设比极影像摄影画廊,迄今已为马克•吕布、布鲁诺•巴贝、克劳蒂·斯鲁本、伊莎贝尔·穆尼奥斯、有机·奥诺黛拉、弗朗西斯-拉特尔、王福春、颜长江、胡武功、卢广、李振盛等国内外几十位摄影人策过展。尚陆曾获《摄影之友》年度画廊主称号,比极影像被 LV 城市导游指南、老牌旅行指南  Lonely Planet 等评为上海最佳画廊之一。目前,尚陆以摄影策展人、摄影评论家、摄影收藏家以及摄影比赛评委等身份,活跃于中国、法国、缅甸、柬埔寨、意大利、比利时等国际摄影策展舞台上。

  石库门老建筑群和时尚创意产业园这两大亮点让上海田子坊一年四季都在热闹中度过。从泰康路 210弄的门口进去,是一条狭长的弄堂,熙来攘往的人群中,时常有朝气蓬勃的姑娘摆出可爱的 pose 让同伴帮忙留影。沿街店铺小巧密集,西餐厅里飘出咖啡的气息,斜对面的特色服装店里,模特样貌的店员身着修长飘逸的创意工装在给试穿的顾客热情服务,还有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店。

  在这喧闹之中有一栋标记为 5 号楼的并不起眼的建筑,进门不要被一楼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所诱惑,直接乘坐缓慢的货梯或者沿海螺般的楼梯上得五楼,同样是非常狭窄的走廊,但却安静得像在别处,一间名叫比极影像的摄影展览机构就藏身于此。很多慕名而来的访客费尽周折又心甘情愿地寻到这里。

  “这几天还是有几个老外,一群群地过来,我很奇怪,他们不是当地的人呢,怎么会来?他们说是第一次来的,我说,‘你们是怎么找到我们的’,他们说,有一个导游指南,就是那个孤独星球( Lonely Planet ),那个 Lonely Planet 从 2013 年开始,我不知道谁来了,他们一个神秘拜访者,进来之后,就写了一篇文章,把我们评为上海最值得看的画廊之一,然后就说了我们是很难找的小地方,远离大众啊,很难找到的,但是找到之后就有好看的东西,策展人会讲很多故事,写了我的名字,我都很惊讶”。

  尚陆,法文名字 Jean Loh ,一位祖籍中国上海出生在越南西贡学习在法国巴黎,后来机缘巧合回到上海开拓出一片摄影策展新天地的法籍华人。

  单扇门进去,是一段中国汉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壁墙(古代称萧墙),上面挂的是当期影展的头图。

  绕过影壁墙,一个约莫 60 个平方的设计简约的影展空间就呈现在眼前了,乳白色的墙面,三十幅装帧考究的摄影作品被精心布局于上,洗墙灯白亮的光恰如其分地罩在每幅作品上,深灰色的地毯上,一张黑色的木质长条方桌,上面整齐摆放着几十种摄影画册,它们都是曾在比极影像做过展览的摄影师的代表作,经策展人的精心编辑,出版成册。

  结缘摄影

  在开设比极影像之前,尚陆供职于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那时的他只是一个摄影的爱好者,并没有想到将来有一天,业余爱好将把他带到一个全新的天地之中,直到这间摄影机构成立了 8 年之后的今天,对他而言,这仍旧是他意料之外但又乐享其中的一件事情。

  在此之前,因为自己的摄影爱好,他常常在朋友生日或婚礼等场合,购买摄影作品作为贺礼,己之所欲乐施于人,然而,后来,当他发现这些他精挑细选的心爱的礼物,并没有如他期望的那样被挂上墙或者放上台面的时候,他觉得有种暴殄天珍的惋惜,自此之后,他不再买摄影作品送人,而是自己买给自己,就这样,无意中促成了他的摄影收藏之旅,渐渐地,积少成多,摄影的一些脉络及趣味也日渐明显,在兴趣的促动下,他开始有意钻研,看书,看展,请教业内的朋友,慢慢地把自己变成了行内人。后来,他来到中国大陆工作,“到了中国大陆之后就马上跑去刚启发的平遥摄影节”。

  在一位想探测中国市场的法国摄影画廊老板的促动下,2007 年尚陆在上海创办了比极影像,对方答应给他提供摄影作品资源。“我就找到了这个地方,(当时)是一个办公室,装满了凳子桌子。那我就把它租下来,把那些隔墙都拆掉后就打通了空间。一个好朋友,很棒的法国女建筑师,专门设计美术馆博物馆的专家,她来看我,我说你帮忙看看怎么装修,可是我没多少钱,她说我免费帮你画个图,就这样画出方便挂画的木板墙,深灰色的地毯,加两面假墙,一个用来隔开展厅和后备空间,可以收藏作品有抽屉的柜子,这里做展览的要装上很白的洗墙灯,专门做艺术展览的灯光,我们就这样开始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预想得那么顺利。“我付了一个月的房租,付了两个月的房租,法国那个画廊,一件作品都没寄过来。‘哦,等一下,我们会寄给你’,最后还是没有(寄过来), 第三个月,我朋友哥们来看我,姜健和安哥两位摄影师。一个是河南的摄影师,一个是广州的,他们来上海拍摄。‘哎呀,尚陆,你这地方很好啊。几时做展览?’我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的把握,一片空白做什么展览啊。他们开玩笑的跟我说,‘你就把我们的作品挂起来展吧’,我说,‘好啊,你们把作品给我,我帮你展’,就这样我们开始做了姜健的《马街说书人》,是我们的第一个展览, 姜健的马街,就这样挂起来了。”如今,八年过去,尚陆旧事重提记忆犹新,对两位“贵人”的那种好感溢于言表。他一边说一边顺手抄起桌上那本《马街说书人》的画册,毕竟,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令人难忘。

  万事开头难,在摄影友人的帮衬下度过初创难关的尚陆,凭借自身横跨东西方的语言沟通与文化交流优势,很快在摄影策展领域开拓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自此之后,尚陆的摄影策展渐入佳境,玛格南摄影大师马克·吕布回顾展中国巡展、尤金·史密斯人道摄影奖获得者卢广的关于水污染的作品展、红色新闻兵李振盛的文革影像展等等,经比极影像策展而以非常好的效果得以呈现与传播。

  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

  说来颇为有趣,他和马克·吕布两个法国人的相识,居然是在中国的平遥摄影节上,马克·吕布这位玛格南摄影大师,与中国的渊源颇深,其作品中,中国的影像占了不小的比重。尚陆自见到马克·吕布后就产生了为其在中国做一次回顾展的想法,并为此筹备了长达两年之久,然后又跑赞助,等一切准备就绪,才把马克·吕布请到中国来,一场名为《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的摄影大展于 2010 年 3 月,在上海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

  那是一场极为难得的视觉饕餮盛宴,马克·吕布的上百幅经典摄影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检验,依旧散发着动人的艺术魅力,上海闭幕后,这场展览又去了北京、西安、武汉、香港、澳门等,总共去了中国的 14 个城市,巡展历时三年之久。展览中事无巨细,尚陆都要亲自张罗处理,跑前忙后,尽心尽力。

  摄影的力量

  比极影像目前正展出的是法国摄影师弗朗西斯·拉特尔的《多尔干人》,这是比极影像 2015 新年首场影展,拍摄的是西伯利亚冰地游牧民族的故事。摄影师弗朗西斯·拉特尔 1948 年生于法国卢瓦黑,1967 年报道以色列六日战争,1973 年进入法国晚报做摄影记者,1996 年开始北极圈专业探险,同年获得荷赛科技类摄影奖,1997 年,拉特尔在西伯利亚第一次接触到了多尔干人,开始了他与雅柯夫家族长达 12 年的友谊。

  全球变暖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造成了重大影响,雪地的反复融化与结冰让用蹄子挖雪吃苔藓的驯鹿更辛苦,也逼迫多尔干人不停移动放牧;冰层融化让万年猛犸象不断出土,一些当地人做起猛犸象骨和象牙的生意。“拉特尔对多尔干人、涅涅茨人拍出如此动人的人文主义肖像,就我们都市人来说十分难得看到,比如库迪一家人,在寒风中穿着厚厚的驯鹿皮衣,他的妻子尤巴、他们的孩子柯斯蒂亚,他们如何牧养驯鹿,到河里打冰块来烧水,节日的驯鹿雪橇赛等等。这些因地球化和全球变暖的威胁正在消失中的游牧民族,仍在恶劣的条件下,在冰天雪地与天堂之间奋力生活以维持他们的传统生态,他们让我们领略到北方极地生活的伟大、艰难和魅力,同时也提醒我们自己也要共同努力,共同加入维护大自然的美和环境的纯洁,让我们这些地球兄弟姐妹们能够维持他们的原生态”,尚陆在本期的策展序言里这样写道。

  “你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是你的摄影的力量,可以帮助其他的人,达成一种影响,让人家思考一下,‘哎,你说的对哦,我从来都不知道北极的冰山雪地是这么脆弱的’” 尚陆还说,为了减少碳排放,他现在已经不开车了,并且成为了素食主义者。

  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摄影的力量,是他反复强调的一个说法。除了第一场展览——姜健《马街说书人》、最大规模的展览——马克·吕布回顾展全国性巡展,还有其他很多场展览,都让尚陆自己以及参观者印象深刻。比如卢广的关于水污染的展览,尚陆回忆说,开幕式那天,整个展览室被挤得水泄不通,连他这个策展人也被挤在门外进不来。

  尚陆说,卢广这个展览的诞生有些偶然,2009 年初,卢广来看他,尚陆问他最近怎么样,卢广将随身带的一张地图摊开来,那是一张有点特别的长江地图,上面标注满了各种颜色的记号,卢广解释说,这是关于长江遭受不同工业污染的情况,他从 2005 年就开始拍这个题材,打算用十年时间,拍中国七大河流水系的污染情况,说着打开电脑拿出已经拍摄的场景给尚陆看,尚陆一下子被震惊和吸引了,“哎呀,你给我这些照片,一张照片都卖不出去,我都要做你的这个展览!”于是就有了前面开幕式那一幕。尚陆称卢广为战地摄影师,说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拍摄打动人心的故事。

  在来中国之前,尚陆和其他的所谓香蕉人没有太大区别,无论对中国的历史还是现状,都不是很了解,但是,现在,通过看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以及参观者的互动故事,他慢慢补上了这一课。

  尚陆说,他给李振盛策展文革影像的时候,有位观众迟迟不肯离开,尚陆上前询问,他对尚陆说“我有一个要求,我可以跟你说吗”,尚陆先是一愣但很快还是说“你说啊,什么要求”,对方说,想在这里唱歌,“我看这个照片想起很多文革的时候的歌,我在家里不敢唱啊,在单位不唱,好久没唱,现在忍不住”,“这个人在我面前放声大唱,唱了两首这个非常动力的革命歌词,他忽然唱了首很悲伤的很慢的像民歌一样的,我说‘这不是革命歌吧?’他说‘这个是知青的歌,我们想家,后来上山下乡 ,打了不知什么地方去了,过了好苦的几年’,做知青,他们就唱这个,他要把这个知青的歌也唱出来”,“我没有经历过这个,好多地方我都没去过,河南黑龙江我都没去过,但是通过摄影,我都跟他们跑了;通过这些历史呢,我也对中国的历史更了解 ,通过这些个人的经历,通过观众来我画廊讲起这些事情,我都深深地感受到了,我觉得我很了解比较了解中国了”,尚陆说。

  如何看新锐

  关于这几年的新锐摄影潮流,尚陆起初不肯评论,后来还是委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国外,在法国在欧洲在美国,如果谈到新锐艺术,如果谈到新锐的摄影,肯定是非常前卫的,一般都是很有资格的,做了很多艺术的研究的,才可以说真的是很前卫性的一种创新性的一种摄影”,在中国新锐摄影方面,他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刘铮,“最早的最创意的一个中国摄影师,已经出现在 90 年代,就是北京的刘铮。刘铮那个时候是一个记者吧,他自己用了他做报道记者的身份,跑了整个中国,用八年到十年的时间,拍出一系列自己拍的照片,不是弄去传播或者是弄成报纸的,那个系列叫做《国人》,在国外叫《中国人》。那个才是,我觉得最权威最新锐的,以后也没有人超越过他”。

  另一个是陈哲,“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二十二岁就拿到玛格南基金会的英格莫拉斯(Inge Morath)基金奖”,陈哲的作品《蜜蜂》拍摄的是为大众所陌生的有自残行为的特殊群体,这些承受不了社会和家庭压力而得了忧郁症的年轻人,都属于陈哲本人的自拍照,画面中的血迹、伤痕、疤痕、身体私密部位等这样的大尺度内容,还不如看不到的心灵的伤疤。陈哲毕业于美国加州的一所很棒的摄影专校,尚陆将其视为国内没人拍过的摄影作品,具有所谓“新锐”的意义。这组作品打动了尚陆,也打动了一些前来参观的观众。尚陆说,曾经有位女观众在这些作品前流下了眼泪,说这些作品让她想起小时候班里的一位女同学,用铅笔刀把自己故意弄伤,大家因此疏远她,直到现在看到这组作品,她才算真正理解那位怪同学,后悔当初没有跟她做朋友。

  策展心声

  “我是一个很微小的人物,在一个很小的一个画廊里面,有这么一个空间,我有一点能力,我能够做的事情就好好做这件事情。把我自己被打动的东西,感染到人家,给传播出去。”尚陆这样看待自己所做的影像工作。

栏目编辑|马俊岩 实习生|刘夕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尚陆 比极影像 摄影策展 摄影的力量 摄影展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今天,摄影师们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得到的个性解放,却有可能使他们成为艺术上的流浪者。今天的新闻和纪实摄影者需要变化,也需要信心。

执念未改,即新闻精英主义的思维未改;而窍门易得,是指岁岁年年花相似,但悲催的是,他们没意识到:换了人间。

达尔文首次利用摄影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探讨在生物进化论理论视野下的人类情绪表达方式的改变。

单雄威:“每一趟回去,我都留下一些东西,象是镜头或者夹克什么的。中国在等着我回去。”

人类因为惧怕死亡,反而以极端狂欢的态度去艺术化死亡。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