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你我都是灾民

2015年05月12日15:05  品图专栏  作者:Stamlee  

文|新浪专栏 品图 Stamlee

  多年前的往事。

  这是我呆的芦山震区的最后一天。临上回来的飞机前,又接到援助单位的电话,让我再联系一下禾林村村民,询问物资最后的落实情况,他们委托乡政府定向援救的物资有没有实际发到村民手上?目前村民还缺什么?经联系后,得到的回答是:“已经有人送来了很多物资,有水,有吃的,谢谢你们!”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在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中,我终于感觉累了,沉沉睡去。这是地震发生5天来,我第一次睡得很香。就像离开芦山前,我拍的最后那张图片中的那个灾民一样,经过几天的惊魂后,在刚刚搭好的帐篷里,刚有丝丝安全感便鼾声大作。此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灾民。

  4月20日,在芦山地震发生8小时后,我马不停蹄辗转赶到雅安,已经是翌日凌晨4点。当时,雅安还余震不断。由于通往芦山的山路狭窄,大批救援车辆涌入,一路上又不断有塌方,当地已实行交通管制。我加入了大批连夜进山寻亲的队伍,从雅安到芦山的路程约30多公里,但此时,进山的方式只有一种,徒步。此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灾民。

  4月21日,在芦山县古城村,我看到的是天灾带给生命的考验,我看到的是人们的坚强。古城村死亡3人,下午3点多,村里正举行最后一场葬礼,全村人都来为逝者送行,挤在长长的送行队伍中,除了抬棺木小伙子粗粗的喘息声和家属悲痛欲绝的哭声,大多数随行者都默默不语。之后,随着人群回到他们原先的住处,住房已是一片废墟。几个人年轻人,在废墟里翻找着什么,被褥、衣服、锅铲、挂面,还有已被灰土掩埋的照片。女人们在院子里的空地上用几块大石头支起灶台,煮起挂面。我在旁边一直默默看着,不知道如何去搭话才合适,直到女主人端着第一碗捞起的面条硬塞到我手里时,才打破尴尬的沉默。虽然早已饥肠辘辘,但此时,我怎么忍心去分一勺他们从废墟中淘出来的那点粮食啊。双方推让了很久,最终,我以吃不下那么多为由拨出了大部分的面条给家中的其他成员。这碗面,没有油,没有盐,虽然很饿,但我没好意思迅速吃完,慢慢地挑到嘴里,显得我并不饿。那一锅面条,很快被分得连汤也没剩下。捧着已被地震打出了一个大大缺口的破碗,我不敢抬头,眼泪禁不住往碗里滴。此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灾民。

  4月22日,我在宝兴,看到了孤岛中群众的守候、等待、隐忍。前往宝兴的路刚刚被打通,但现场只有被特批的车辆才能进入。在去宝兴的路边,我想搭车进入,为了便于截车,我有意把四川省委宣传部发的记者证挂在胸前,把70-200MM的长镜头装到了相机的机身上,以便让司机一眼就能看出我的身份。进去的车辆很多,除了救护车和军车,我逢车必伸手,但奔驰、宝马、丰田大霸,还有挂着警牌的警车……都一辆接着一辆呼啸而过。大多数车飞驰而过时,我特意看了下车内情况,他们的车上并没有坐满人,很多车甚至后排都还是空着的。整整两个小时,我都没能搭上车。我都有点想放弃了,因为,如果继续徒步的话,有50多公里路,根本不可行。这时,一辆摩托车主动在我身旁停下,一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前来搭话,“你是记者吧,要进去吗?我可以搭你一程……我是志愿者,不要钱……”。于是,我坐上了摩托,在一路塌方的道路上飞奔。一路上,一辆辆经过特批的高级的越野车继续从我身边超越。此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灾民。

  4月23日,我在天全,看到了一个被忽视的角落,人们缺水缺药缺帐篷,急需帮助。那天,我搭上了另一家媒体的车辆从芦山再次去往宝兴。在路上,我们遇到了约有50多人的队伍在路边举着“缺水,缺粮”的牌子向路过的车辆求助。此地叫禾林村,距芦山县只有10公里,却隶属天全县。由于不属“重灾区”,这里被遗忘了。房屋倒塌无处安身的村民们无奈只得翻过河,到芦山县的公路上举牌向沿路车辆求助。山区一直在下雨,体感温度只有十度左右。本来,在路边采访完,我应该继续赶路的,但在重新上车后,我一直在反复想,“他们今晚怎么过?他们今晚怎么过?”于是,3个小时后,我又重新搭车返回。到村里实地探访后,我通过同事的帮助联系上此时正在灾区做援助的协作单位银泰百货。对方了解情况后,仅一小时就给了回复。第二天,物资就进村了,1000多人的生活问题得到了缓解。事后,我一直在想,我为何如此着急?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灾民。

  4月24日,从芦山回成都的路上,我看到路边一直有送行的人,举着写满感谢话语的纸牌。队伍中,有一个小男孩,脖子挂着一块纸牌,犹如文革中被批斗游行一般,也在烈日下向路过的车辆喊着“谢谢”。我不知道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看到此场景时的感受。因为,就在我临上车的前一刻,灾民们还在向我诉说,“我们17个终于分到一个帐篷了……”“刚拿到四包方便面,够今天吃了……”“孩子以后的医疗费会不会很多啊?”“这房子外表看着好好的,里面可是有这么大的裂缝啊……”仅仅是帐篷和几包方便面,就让淳朴的他们满足了,还要向前来赈灾的人道感谢,人们是不是应该感到受之有愧啊。回到杭州,我在一位灾区志愿者的微博中看到一句对此场景的评论:“在另一场关于心灵自由、尊严的重建中,你我都是灾民。"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地震 灾民 救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这些作品,很多是在战争环境下,在炮火纷飞、山路崎岖、气候恶劣的条件下拍摄的,这就需要作者有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

会停办,财力不济是最大因素;体会最深的则是——圈内人只关心自己会不会被介绍,对买杂志却不大有兴趣。

《中国好莱坞》深度思考性摄影也许是其探索新闻摄影的一个方向,影像看不出来有多专业,但视角独特,通过平实的画面让人思考。

这是两位老者的最后一次见面,虽然此时两国已交恶有年,双方的军队也都在厉兵秣马,但照片里自然流露的亲切与欣悦,却不能不让人想起那久违的“中苏蜜月”……

它是一个自然状态,像种子撒在地里,自然生长。我爱这片山丘。我可以面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直到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