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撑】在北京的一次口述

2016年10月29日12:08  品图专栏  作者: 区志航  

  口述、作品|区志航 采访|赵良美 整理|梁梅

  我前几天去了天安门广场,回来后在朋友圈发了些照片,马上就有朋友问“有没有在天安门广场做俯卧撑?”这是难能可贵的心领神会。这个系列能够被公众如此心领神会,相信在观念摄影乃至当代艺术领域都是十分罕见的,应该算是公众认知度最高的当代艺术系列了吧。我在国外做展览的时候,外国人都觉得,这个系列是为中国政府加分的,他们没想到中国官方这么开放和包容。我享受作品能同时被不同意识形态、从公众到学术的关注与接纳。

  从2010年开始,每年我都会用“俯卧撑”作品给这个国家进行年度盘点,尽可能涵盖当年所有重大的公共事件。当中包括新发生和新发酵的,试图更真实和完整地反映过去一年我所在的国家发生了什么。2015年度盘点我一共用了150个作品,包括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天津港大爆炸等,并梳理出关于公共安全、反腐败、纪念抗战、股灾、雾霾、计划生育、房地产等基本问题。

《那一刻》2015年8月12日晚 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作品1号《那一刻》2015年8月12日晚 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作品1号

  我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俯卧撑”创作,为此,必须对这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很了解。每天醒来会上网,关注新发生了什么?哪些问题过去已经发生过?哪些是旧问题新延伸……这些都必须有判断。表面上看好像只是一个个俯卧撑,其实每一个“俯卧撑”背后都是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社会景观,都是一个节点性重大的历史或公共事件。

  连脱带拍十秒搞定

  “俯卧撑”系列从2007年第一次公开到现在已有9年多,创作的时间更长。其中的《那一刻》系列,从介入1999年赖昌星远华走私案和沈阳的“慕马案”开始,极具新世纪中国社会问题的代表性。

  我从7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摄影,从1988年开始人体摄影创作。当人体摄影可以随心所欲地拍,对我意味着失去了挑战。于是开始寻求超越一一拍自己,通过自己的身体与行为进行表达。至今还在创作的《身体驿站》系列有数千作品,当中包括各种行为状态,但基本上都会有俯卧撑,这是我最熟悉和喜爱的健身运动,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拍出来的作品“裸而不露”,比较适合我多重性格中害羞的一面。

  至于后来从室内走向户外,从隐私走向公共,裸体“俯卧撑”发生了质变。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当中,裸体具有丰富的意涵,我希望在社会矛盾的爆发点不断“俯卧撑”,一如网民评价的“裸求真相”,推动社会的强身健体。而“俯卧撑”的裸而不露,恰恰有助于作品及其诉求的传播。如果肆无忌惮地裸露,“俯卧撑”不可能在社会如此广泛的传播、互动和生效。当代艺术创作其实还应包括做人艺术的把握,尤其在中国。妥协是一种智慧,某种程度的不彻底,往往是为了传播生效得更彻底。

  我不喜欢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希望作品能最大限度地干预社会、融入历史和体现价值。否则,我没有必要冒着如此巨大的风险转型和坚持。我出生在1958年,经历和见证过中国社会的许多改变;我又是媒体人出身,第一时间接触到与社会关系极大的新闻事件;我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加入过国民党并当过兵,“文革”时受过罪……这一切都让我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及需要什么。

  “俯卧撑”最早公开的是与历朝历代发生关系的《景•观》系列,当中包括大量对中国标志性人文景观如长城、故宫、鸟巢的介入。我不认为当代艺术只能关注当下,现实的很多问题与过去有着必然的、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景•观》系列,“掠夺”了人们熟悉、积极而又不失虔诚与力量的俯卧撑为我的艺术符号,并完成了将个人艺术符号裂变为公共艺术符号,成为社会公器的转变。

  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贵州瓮安县出现严重打砸抢烧群发性事件,“做俯卧撑”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将我2007年公开展览过的《景•观》鸟巢进行对接,推动和促成了“俯卧撑”成为影响广泛的社会文化事件,成为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我的艺术方式会与网络流行语有关,太不可思议,我只能相信这也许是冥冥中的事。

  “俯卧撑”体系除了《景•观》系列,还有介入近代史的《近代中国》系列,介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红色中国》系列,以及介入2000年以来节点性重大新闻与公共事件的《那一刻》系列,迄今已有超过800个作品,行程数十万公里,不知道算不算艺术创作最远的长征?

  在庞大的“俯卧撑”作品系列中,我这个在历史现场的身体,绝大多数都是仰着头与重大事件对话并发生关系的,只有在重大灾难现场,才会从开始的情不自禁,到后来自觉地低下头。比如南京大屠杀、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俯卧撑”关注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那一刻》2008年5月12日14:28 汶川大地震 作品1号《那一刻》2008年5月12日14:28 汶川大地震 作品1号

  为了希望尽可能不惊扰人,“俯卧撑”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在早上完成的。为了更顺利地创作,我会很注意不同区域一年四季的特点、日出日落的时间和具体的天气变化。只要可能,会争取在日出之前到达事发地,因此,起床的时间要更早,尤其在夏天,北方四五点就天亮,晚上休息的时间更少。

  我一方面需要用颠覆性的方式创作,同时又不希望骚扰他人,这固然会增加创作的难度。以往或通常的行为艺术,观众会很期待这个行为艺术家有各种表现,而在公众场所,忽然出现一个裸体,会让人很不舒服,造成惊扰,我会尽量避免。当然,创作过程有时还是难免会碰到路人,但因为行为迅速,人们通常来不及反应,更多可能是一种幻觉吧,因为连脱带拍10秒搞定。正因为如此,加上艺术创作的良好意愿和行为动机,法律界人士认为“俯卧撑”不存在违法违规。

  我承认我的艺术需要吸人眼球,否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凭什么关注你,进而关注作品的诉求?在穿衣成为日常的情况下,不穿衣服的那个人肯定是最吸引人的,我一点都不回避希望作品能吸引关注,但目的不是停留在裸体、停留在凑热闹上,而是希望读者看多了以后,慢慢变成一种习惯,认识到作品的诉求,认识到这个符号跟大事有关,渐渐会被裸体唤醒但不再将注意力停留在裸体上。

  在坟地上注视7.23动车事故

  我有一个创作备忘录,记着值得介入的事件和景观,已经介入了的就会删除。就“俯卧撑”而言,绝大多数事件晚一天和晚一年介入是一样的。只要这个事件值得介入,我早晚都会介入。“俯卧撑”作品的创作,其实从对这个事件及其背后问题的关注就已经开始。

  最新一轮创作9月20号从广州出发,日行千里,在10天内先后去了湖南、江西、浙江、上海、江苏、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和北京10个省市,一共做了20多张作品。为了节省时间和经费,我通常会集中一段时间外出进行创作。迄今为止,已经记不清花了多少时间和金钱在“俯卧撑”系列的创作上。

  还没做的那些事件我基本上不会公开,避免可能带来麻烦,包括我的行程。我到了一个地方,通常不会公开说我到了,我离开的时候才会说我去过那个地方。

  也有一些事件是必须抢时间的。例如温州动车事故,我在事发后不到一天就到现场了。事故是晚上8点多钟发生的,11点多网上就有消息说要调大型设备去清场。我就赶紧订了一张第二天一大早去温州的机票,到达现场的时候快中午12点了,挂着的那节车厢已经弄下来了,其他基本没动。

  太难找拍摄地点了,能看到事故现场的地方都有很多人围观,只要有围观,就有民警。而且我也不可能在围观者面前“俯卧撑”。最后找了一个坟地,恰好能拍到现场,但这个作品是唯一一个身体不完整的。因为只要再往前,就掉下去了。

《那一刻》2011年7月23日 温州动车事故《那一刻》2011年7月23日 温州动车事故

  重大公共事件事发地,往往都比较敏感,会有安保等相关工作人员把守,创作不能惊动他们,更不可能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清场,只能小心翼翼和漫长的等待。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加上我是记者出身,天赋和职业习惯让我对现场周边的一切都比较敏感。到了一个现场,基本上对周围的人都会有预判:哪些人可能会干预,尤其是便衣;哪些人即使发现了也问题不大。宁愿保守一些,不会勉强,大不了明天再来。

  创作一个作品其实摁下快门就10秒钟,但为了这10秒,常常需要漫长的等待。迄今为止毕竟创作了超过800个作品,各种能想象和超乎想象的情况都难免遇上。2015年6月,贵州毕节4个留守儿童自杀,我特意选择几个月后的10月17日前往,以为应该不那么敏感,花了一千元的租车费,好不容易在偏远的山区找到事发地,却被当地官方工作人员截访。领头的官员说:“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们不希望再被提起。”并立马打电话给当地公安,把我带到派出所,留下资料,确认删除了作品后才让我离开了,并要求司机把我送离毕节。

  其实,最可怕的还是去乡村创作,因为自然村总有各种裙带关系,尽管有人恨当事人,但你无法知道哪一户是他亲戚。如果把你截住,把你打了甚至打死了,相信是很难追究的。例如对山西临汾曹生村黑砖窑事件的介入。

  艺术不可能瞬间改变社会

  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我觉得艺术发展到今天,除了物理空间的近之外,更应该有一个离事物本质和核心问题的近。重大公共事件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体现,离社会核心问题无疑最近。为什么“俯卧撑”作品出现会引发大家关注和共鸣?除了颠覆性的行为与艺术方式外,更因为所涉及的事件本身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然触动大家的神经。艺术究竟如何与社会发生关系?我选择通过对公共事件、新闻事件和历史景观的介入。

  “俯卧撑”介入的都是非常重大的节点性公共事件,比如孙志刚事件最终导致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唐慧案导致劳教制度的终结。这些重大事件在改变国家的法治法规和大众观念,进而影响并构成社会历史的进程。

《那一刻》2003年3月18日 广州 孙志刚事件《那一刻》2003年3月18日 广州 孙志刚事件

  我不会介入也没有能力介入所有的公共事件,在“俯卧撑”系列中已经介入过类似问题的作品就没必要重复了,除非问题有了新的质的改变和延伸,也许才值得介入。“俯卧撑”对介入事件的选择有一个非常严格的门槛,一定是某类问题的节点性事件。例如拆迁个案数不胜数,我就算用洪荒之力也不可能完全介入,关键是要找代表性的。关于中国的暴力强拆问题,我只介入了拆迁自焚的唐福珍事件,宜黄众亲拆迁自焚事件,盘锦征地枪杀事件、抚州连环爆炸事件、青岛平度纵火致人死亡事件。

  并非某个事件全社会都在关注“俯卧撑”就会介入,像绯闻、娱乐新闻通常不会介入,但不会完全不关心。例如王宝强离婚事件我一直在关注,看该事件有没有可能裂变成值得介入的公共事件。但总的来说,“俯卧撑”不以热不热闹为介入的标准,而是以事件的性质和意味着什么为标准。

  俯卧撑让个人强身健体,我不断在社会矛盾的爆发点做“俯卧撑”就是希望不断推动社会的强身健体。有人说,新闻都报道过,你再做有必要吗?我觉得太有必要了。中国一年发生那么多公共事件,你现在还记得几件?还记得去年或更久以前的吗?真相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很多问题还来不及辨认和消化,更多深层次问题并非得到解决,却常常被掩盖、扭曲和遗忘。艺术是永恒的,没有时效限制。你不愿意去看过时的报纸,但愿意看古埃及、古罗马等很久远的艺术。优秀的艺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彰显出意义和价值。

  因为长年的观察和创作,对社会问题必然有更深刻的认知,有时候也的确会为某些问题明摆着却无力解决而焦虑甚至愤怒。艺术更多是提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艺术不可能瞬间改变什么,她更多的是一种声音,一种态度,一种唤醒,我相信其潜移默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些年来,我一直把艺术作品生成后如何传播、互动、生效进而获得成长,作为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断探索互联网时代当代艺术新的可能,取得有目共睹的效果和影响力。

  我希望通过“俯卧撑”引发和延长公众对历史和新闻事件的关注和反思,让作品既可以在当下生效,又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彰显出可供铭记和思考的意义。

   

文章关键词:俯卧撑区志航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我则老实告诉她,一心只记挂着左胸口袋里的五十张底片,觉得我对不起它们的作者小方。

李媚和于德水坐在老侯的床边,不时低声询问,确认他移交的作品中的一些细节,我站在旁边拍了几张照片,眼泪止不住掉个不停。

照片可以用来发表,照片可以参赛获奖,照片可以带来功利,因为职业摄影人是靠摄影养家糊口的,生存是第一要务。

我们生活的诗意之美,可以到远在天边的地方读取。那里有镜子,能看到想要的自己。

老余戴上墨镜,吞咽了下口水,左右努动腮帮,然后,努力挤出一张左右不对称的笑脸。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