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之谜】离神更近的地方

2013年11月25日12:26  品图专栏  作者:张海龙  
《藏传佛教》。摄影|杨延康

文|张海龙

  不是真神不显身,只怕你是半心半意的人。

  杨延康历时十年所拍摄作品《藏传佛教》正印证了这句话。在他的镜头里,没有遥不可及的神圣,只有感同身受的生活,却呈现出一种飞扬蹈厉的诗意。他带着一颗朝圣者的灵魂,用身体丈量大地,始终想要见证神迹。然后,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发现,神原来就在众生之中,神原来就在心念之间。

  从2003年开始,杨延康持续行走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迢遥边地,关注向来秘不示人的藏传佛教,关注海拔最高处的艰韧藏人。天地之间,那是一块离神更近的地方,无数人都在用影像去诠释和理解,无数人都在争当风景的“影像搬运工”,可是杨延康又有什么不同?这个久居深圳繁华都市的摄影家,十年来总是向着藏地出发远行,又是什么召唤他不停上路?

  杨延康自己说:“我用磕长头般的信念去忠诚于影像艺术,希望不停留在表面地解读藏地。在变化发展中的当下,用信仰之绳平静地系上一个心结,真正明白摄影的价值和意义。我力求去种一棵大树,结出优秀的影像之果,努力去贴近和感悟这个特殊的民族,用经典的影像去诠释和理解信仰之人,照片中应有人性和关爱,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用影像思想去延续生命,用精神去赢得对生命历程的尊重。”

  与一众拍摄藏地风景的人“游历者”不同,杨延康将自己从“外部观察”变成了“内部体验”——2003年1月,在甘南拉卜愣寺,他皈依了藏传佛教,以此作为这个主题拍摄的起点。在他看来,这是深入了解某种信仰的最好方式。只有当自己也加入信众队列,捧出一颗热诚的心作为献祭,照相机快门才能拥有最合适的触发点,而不只是“隔岸观火”式的零度审美。

  天地之间,草木沙石,鸟兽虫鱼,皆为神迹。眼光取决于站位,站位跟从于心灵。当这样的前定确立,杨延康即开始了自己的影像朝圣之旅,用十年时光成就了眼前这些非凡的影像。他以肉胎凡身作为唯一的行李,却用“观看”为自己生出飞翔的翅膀。说到底,摄影不但是他观察世界的语法,更是他信仰的方式之一。

  藏地天边,神性自然。如《站立山顶的僧人》一幅,那一刹那,杨延康已然归位——镜头化为一叶风马,时间隐秘,漫漶成风中文字,为长风吹袭,被天地诵念。或许,前行路上,他的背影会越来越小,但其领地却越来越广袤,横陈远方。而今世事浇漓,人心流失,他却始终是一个滚烫的名字。

  无他,只因身处“离神更近的地方”。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杨延康 藏传佛教 信仰 藏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