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 摄影|李宇宁
文/海杰
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于中国军队的了解一直处于想象之中,由于宣传上的绝对主导,导致军队呈现给我们的视觉形象一直是序列化的:整齐划一、无明显差别、检阅式的队列、严肃紧张的敬礼、铿锵有力的步伐预示的雷厉风行的作风,要么是不苟言笑,笔直站立,对民众宣示威严,要么就是洋溢着灿烂幸福的笑容,围着首长,等待即将到来的握手,要么就是冲在抗洪救灾第一线……长期以来,这种视觉输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渐远距离想象。由于军队纪律中的绝对服从,导致了个体的隐没,始终无法在集体的海洋中浮现,更遑论日常的军营生活场景为我们所真实看见。
经由国家主义所塑造的宏大威严,使得军人形象变得如同神圣不可侵犯的视觉圣物一般,由无数个体铸就的那个隐秘而又无处不在的群体,在大众传播中被放大成为一种象征。
在这个大背景下,来考察李宇宁表现女兵的作品《微光》,无疑是鲜活而充满人性观察的,这种拍摄上的觉醒,在摄影师之前关于男兵的《袍泽》系列作品中已有良好体现,但《微光》更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觉醒的温度。即便将这个作品从这个大背景下抽离,也不妨碍作品散发着的青春气息与内心困顿。这是摄影师李宇宁工作的同时,长期观察拍摄的作品。
如果我们不了解作者的性别,那么我们无从认定他作为这组作品视角的性别合理性,因为这组作品很容易被认为是一个女性摄影师所拍。这同时也是此组作品有趣的地方,一个男性摄影师,能掌控镜头,轻松进入女兵的日常生活环境,并获取她们几乎难以置信的信任度,使得进入镜头的女兵们,很少看见有防范与陌生,李宇宁以如入无人之境的拍摄突破和沟通能力证明了这组作品的深入。
很难定义这组作品的类型,它似乎是给女兵拍摄的日常快照,又有惯常报道摄影的叙事性,在影像本体上并无多少考究之处,但却是深具打动性的影像作品。这也是令我们深思的影像话题,摄影此刻隐藏了它赢得摄影师青睐的本体属性,而迁就于拍摄对象,我们不妨说,此刻,摄影的媒介作用完全显露出来,它承载了这些影像,代替我们和被拍摄体沟通和对话,并获得她们的认可和依赖。
投射到照片上的这些女兵们,情感丰富,心思缜密,时间充裕,活动场景狭小,青春的脸庞洋溢着青涩,常常走神。李宇宁将她们放置在自己温和的镜头中,这组作品显得干净而清新。于是,我们有幸看到了这些我们在官方宣传口径中压根没法看到的镜头:女兵闲着没事玩魔方,或者玩乌龟,或者一起抄写并背诵电话号码,要么就是对着窗户发呆(这样的镜头几乎统领了整部作品)。相比那些步调一致,喊声阵阵的训练和临战状态相比,前面所说的这些镜头显得格格不入,它的出现,有别于对外公开的刚强而秩序化的标准照,因其真实,而部分性地消解了这个特殊机制的既定审美。通过这些影像,李宇宁开始了不经意地思考,关于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价值以及人性的发现与呈现。他甚至身临其境,用影像进行了幻想:在一些空场景中,军被整齐,房间安静,微风穿过斜射的阳光,吹动窗帘,这不经意吹进的微风,轻轻吹拂着,有如新鲜的空气进入肺部,使得呼吸自由、清新而舒畅。对于从事了十几年军队宣传工作的摄影师本人来说,这样的定格未尝不预示着自我的释放。
女兵对于外界来讲,与其说是女性军人,不如说是一种关于权力的性别审美,这种审美常常与前文所说的既定审美进行对接,如若不观看李宇宁的女兵作品,加之各种影视作品和军人宣传素材的耳濡目染,我们还会沉浸在对于女兵不着边际的想象之中。
我相信李宇宁拍摄这些作品的时候,是出于直觉按下快门,是被打动的直觉促使他做出回应,而非有意去构造一种美学的灵动,在这些不经意完成的作品中,进行作品价值的重构和思索。正如其所说的那样:“我将视线直接对准她们,展示她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观察她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严格的纪律和政治环境下,协调自身、性别、政治之间的缠绕和纠结,以探求一个真实的内在。试图发现她们内心世界之中犹如星星在晴空里微弱的光芒!”
从我们的影像阅读经验来看,对于李宇宁本人来说,他的“女兵”系列作品远远不如他在拍摄时与那些女兵所经历的每一刻重要,这些影像仅仅是他们的一个断面和入口,经由这个断面和入口,我们可以有幸窥伺到军营中那些鲜活的个体的处境和心境,在被隔离的环境里,远离熟悉的成长环境,面对统一和很少更新的规训时,她们抑制了自我的个体性,被淹没在单色系的军营中。但是,当她们面对摄影师宽松的镜头时,这些个体性被镜头重视和体恤,并记录下来。
这些被体恤的个体性,在作品中构成了与主旋律视觉形象的对抗体,在由绿色、红色和白色三种简约的颜色构成的极度节制的军营中,女兵的犹豫、困顿、茫然以及对于美的追求,和棱角分明的军被、警示性的政治标语、严苛的军队制度以及军营摆设形成了视觉上的对抗。这种对抗虽然显得隐约,但却使得军队视觉结构开始饱满。
如此尝试虽然可贵,但因为反馈真实,却消解了体制之威,摄影师本人为此付出代价,选择离开他服役了十多年之久的军营,相应的,那些被他拍摄的女兵们,也早已复原,重新回到她们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那些照片也跟随她们,承担着记忆的反刍。
照片不单是记录,同时也是一种排解与安抚,当人们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难以脱身,而困顿于此的时候,照片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对话体,她跟另一个自己为伴,倾诉、玩乐、驱赶寂寞和无聊,并且看到自我青春的有色体。照片替她们找回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绚烂。
这样的举动,也彰显出李宇宁作为一个军队宣传工作者人性的回归,在这组作品的拍摄上,与其说他发现了既定视觉形象的对立面,不如说他丰富了中国军人的视觉形象。他让形而上的“可爱”,回落到具体的形象中来。
摄影师给作品取名《微光》,也是一种期望和憧憬,这微弱的光芒能否照亮军营中那些隐没的个体,而加入到丰富军营日常生活的认可中来,还有待定论。不过,总算透过这微弱的光芒,我们能够进入到那威严而秩序的另一面,视觉触摸到那柔和的部分,当我们再次讨论女兵时,我们不再仅仅讨论她们的飒爽英姿。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