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有为
告别旧有的成为包袱和桎梏的拍摄思维、习惯、方式、方法,这源于摄影师对于变化,求新求变的渴望。告别经验,不仅是摄影创作的本义,更应当成为摄影师的影像自觉。然而,告别旧经验是很困难的,像初恋一样难舍难分,要告别旧的摄影经验的依赖,好比从身上拔出钉子。
从宁凯的《百科全书》和木格的《尘》,我们都能感受到摄影师寻找图像叙事的新起点的企图,静下来,慢下来,打量这个世界,就会有新的发现。木格恰恰是借鉴了女儿的视角来看世界,原来视若无睹的事物又焕发初见时的光芒,美丽又残酷。
几个月前,我第一次看到“告别经验”这个主题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率先跳出的一个词就是“废片”—— 那些不经意拍下的照片,被我们称为废片、往回收站一扔的图片,有时往往最动人,若有神助,仿如上帝之眼、天使之眼。这是超越经验的部分,也可以说是错误的经验。但是废片也是对这个世界的记录啊。
本届影展还有两个展览值得一提。一个是《再上圈》,这些毫无视觉训练和摄影经验的村民拍摄的照片为啥会频频有惊喜,莫非摄影师连小孩都不如吗?它给予摄影师的启示意义,就在于要果断地抛弃像摄影背心一样穿在身上的旧经验旧模式,让摄影离心更近一点,离真实的自我更近一点。
另一个就是苏文的《北京银矿》。照片基本都是人物直统统地站在画面中间的摆拍,但是“被拍摄者和摄影师之间的内在默契”,是职业摄影师难以得到的。这些图片是改革开放之后北京居民生活的影像记录——胶片相机被广泛使用到数码相机的到来的20年间,人们丢弃了那些保存和印相相对麻烦的胶片——也是一个城市的集体回忆,更是中国人生活变迁、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写照。准确说,这组照片的真正作者是千万名家庭相机拥有者,苏文只是做了收藏和归类的工作。一个人从来不用按动快门,而靠整理照片,成为艺术家、策展人,成为本届连州摄影年展的最大赢家。我相信这些照片中人大都应该在世,他们如果看到这些被加入印证家庭变迁、国家复兴和时代演进的被自己丢弃的照片时该有多感慨啊!苏文的胜利,它警示每一个人珍视时间和生活记忆,也警示每一个摄影师和艺术家,请厚待你的作品,你有多少珍爱你的作品,往往你的作品就有多少价值。
连州回来有些日子了,耳畔依然回响着那夜激扬雄壮的歌声。那是被激情点燃的夜晚,是充满期待的夜晚。
写完这些,窗外的温州雾霾沉沉。此刻,我有点想念连州,想念朋友们,想念“无关咖啡”了。
栏目编辑|马俊岩 实习生|文炜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