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的记忆】废片往往最动人

2013年12月13日17:56  品图专栏  作者:陈有为  

文|陈有为

  告别旧有的成为包袱和桎梏的拍摄思维、习惯、方式、方法,这源于摄影师对于变化,求新求变的渴望。告别经验,不仅是摄影创作的本义,更应当成为摄影师的影像自觉。然而,告别旧经验是很困难的,像初恋一样难舍难分,要告别旧的摄影经验的依赖,好比从身上拔出钉子。

  从宁凯的《百科全书》和木格的《尘》,我们都能感受到摄影师寻找图像叙事的新起点的企图,静下来,慢下来,打量这个世界,就会有新的发现。木格恰恰是借鉴了女儿的视角来看世界,原来视若无睹的事物又焕发初见时的光芒,美丽又残酷。

  几个月前,我第一次看到“告别经验”这个主题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率先跳出的一个词就是“废片”—— 那些不经意拍下的照片,被我们称为废片、往回收站一扔的图片,有时往往最动人,若有神助,仿如上帝之眼、天使之眼。这是超越经验的部分,也可以说是错误的经验。但是废片也是对这个世界的记录啊。

  本届影展还有两个展览值得一提。一个是《再上圈》,这些毫无视觉训练和摄影经验的村民拍摄的照片为啥会频频有惊喜,莫非摄影师连小孩都不如吗?它给予摄影师的启示意义,就在于要果断地抛弃像摄影背心一样穿在身上的旧经验旧模式,让摄影离心更近一点,离真实的自我更近一点。

  另一个就是苏文的《北京银矿》。照片基本都是人物直统统地站在画面中间的摆拍,但是“被拍摄者和摄影师之间的内在默契”,是职业摄影师难以得到的。这些图片是改革开放之后北京居民生活的影像记录——胶片相机被广泛使用到数码相机的到来的20年间,人们丢弃了那些保存和印相相对麻烦的胶片——也是一个城市的集体回忆,更是中国人生活变迁、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写照。准确说,这组照片的真正作者是千万名家庭相机拥有者,苏文只是做了收藏和归类的工作。一个人从来不用按动快门,而靠整理照片,成为艺术家、策展人,成为本届连州摄影年展的最大赢家。我相信这些照片中人大都应该在世,他们如果看到这些被加入印证家庭变迁、国家复兴和时代演进的被自己丢弃的照片时该有多感慨啊!苏文的胜利,它警示每一个人珍视时间和生活记忆,也警示每一个摄影师和艺术家,请厚待你的作品,你有多少珍爱你的作品,往往你的作品就有多少价值。

  连州回来有些日子了,耳畔依然回响着那夜激扬雄壮的歌声。那是被激情点燃的夜晚,是充满期待的夜晚。

  写完这些,窗外的温州雾霾沉沉。此刻,我有点想念连州,想念朋友们,想念“无关咖啡”了。

 

栏目编辑|马俊岩 实习生|文炜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摄影师 影像 陈有为 宁凯 木格 再上圈 苏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