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呈像】我采访过的荷赛奖中国得主

2014年02月14日15:57  品图专栏  作者:孔繁利  
常河作品《中国动物园》,2007年获第50届荷赛自然组照二等奖。

文|孔繁利

  浙江杭州《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是我结识的第一位荷赛奖中国得主,2009年他以《西湖一棵树》获得第52届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那年年底,当时还在新闻图片库工作的我恰好开了一档摄影师独家访谈的栏目,又恰是53届荷赛征稿时节,所以他理所当然地成了我的第一位采访对象。

  听了我这个素昧平生的非著名采访者的请求后,他说 “好的,回头我看看能不能回答得了”,采访非常成功,他不吝分享他的摄影心得,“生活中,或一点温馨、或一点幽默、或一点忧伤、或一点思考、或一点情趣……只要有一点,就值得记录”。

  此后就一直保持联络,他会在线给我看他的新作或者分享别人的好作品,就连马克•吕布2010年春在上海美术馆的展览都是他提醒我去看的。

  直到2010年秋天,我到杭州出差,真正与他见面。他的办公室不大,报纸杂志照片,桌子沙发墙上,随处可见。

  再次见面,已是两年后,也是秋天,2012年的第五届杭州市民摄影节上,他是这次摄影节的主策划与总执行,当时,他的十年成一册的摄影集《那么西湖》也正火热签售。

  问他接下来的计划,他说在筹备下一本新书,打算叫《那么想你》,是关于留守儿童题材的。2013年,第56届荷赛奖公布,老傅再次上榜,获得表演肖像类组照三等奖,就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每当我看到诸多报道将这组获奖作品翻译为《非常想念爸爸妈妈》时,我就很着急很想告诉那编辑,其实最贴切的翻译,莫过于《那么想你》,那么文艺又那么贴切。

  我的摄影访谈能一直坚持到现在,他的不断鼓励与认可是重要因素,此份感激绵长超过从上海到杭州的空间距离。只是从没当面跟他说谢谢,今天就写在这里吧。

  见到余海波(2006年以作品《中国大芬油画村》获第49届荷赛艺术与娱乐类组照二等奖),是2010年12月,在温暖如春的深圳,当时他一只眼睛刚做了个小手术,还没拆纱布,头发偏长,让我忍不住将他与加勒比海盗做关联。

  我跟《东方早报》副总编常河(2007年以作品《中国动物园》获第50届荷赛自然组照二等奖)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最早见面还是在2010年。

  当时我负责协调马格南摄影师帕特里克•扎赫曼与《东方早报》摄影团队并肩报道世博的事儿。第一次见面,在扎赫曼来之前,双方协商筹备事宜,他比我想象中年轻,高个儿,话不多。第二次见面,是扎赫曼在东早做讲座时。再见面,已是两年后,他似乎变了发型,留了板寸,比以前更显年轻,想诚心夸他新发型很帅,不过,终究没好意思。

  此后,又大约过了半年,恰巧中国摄影报的编辑朋友丽君委派我去做他的专访,我欣然从命。虽然那段时间他日程很满,但还是答应了我的请求,为我挤出了充裕的时间,还从办公室的书橱里找出了厚厚的两本摄影作品集给我看,有之前获过荷赛的,更有后来新拍的,大多都是组照系列,每组作品背后,都是一大串故事和浓浓的人文情怀,听得十分过瘾。

  我本来准备了十个问题的采访提纲,后来发现远远不够,于是我就想到哪里问到哪里,想到什么问什么,从头到尾,他始终很认真地听,很认真地答,没有丝毫的不耐烦。采访完毕,我回去整理录音,发现我居然问了他四十多个问题。

  2010年以《那一刻》获第53届荷赛奖当代热点组照荣誉奖的区志航,可谓一脱成名,他独创的热点新闻发生地点裸体俯卧撑(又称区式俯卧撑),成为独特的意见观念表达式。

  2011年,他出差到上海,飞回广州前,匆忙见了一面。一见面,我就问他对摄影对行为艺术对社会热点等问题的看法,他回答得认真又深刻。他还透露了一些目前正在拍摄的系列以及计划进行的拍摄项目。

  资深电视人出身的他,还给予我很好的采访指导,“不管你的采访对象名气多大地位多高,你们的交流都是平等的”,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并受益匪浅。

  这次的见面畅谈,让他差点误了飞机,那天,上海下雨,出租车也极难招到,只好乘地铁去机场。他拉着大大的行李箱,在细雨中健步如飞。大约个把小时后,他打来电话,说已经登机了,又详细告诉我乘地铁用了多少分钟,办理登记手续多少分钟,便于我以后乘飞机从容掌控时间。此后网上遇到,偶尔聊几句,更多时候,是默默关注,荷赛过后,他的创作,一如既往。

  方谦华,两度荷赛得主,2008年,用一片“破”树叶摘得荷赛一等奖,2010年,他又用几个“烂”橘子夺得荷赛三等奖。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化腐朽为神奇”。(《中国万州自然保护区内濒临灭绝的植物》获第51届自然类单幅一等奖;《被镉污染的桔子》获得第53届荷赛自然类组照三等奖。)

  这个神通广大的人,很腼腆很谦虚,这让我想到一个词“讷言敏行”。采访他是在2010年荷赛刚揭晓不久,完成采访那天是2010年2月14日,公历情人节,农历大年初一。

  2009年陈庆港以《走出北川》获得第52届荷赛奖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当时我并没有十分在意,2011年被他的《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彻底征服,既而顺藤摸瓜看了他更多摄影和文字作品,发现此人简直是摄影记者调查记者社会学者小说家的合体金刚。

  我曾专门写过一篇《十四家》读后感,但终究没好意思告诉他,班门面前不宜弄斧。有次网上偶遇,就忍不住夸了他几句,他说,再夸就脸红了。虽然未曾谋面,但网上一张他戴着五角星鸭舌帽的照片,形神酷似唱摇滚的崔健。

  作为中国第二位获得荷赛奖的女记者,对于周馨之名,我早已不陌生,但是,与她真正接触,还是2013年8月的事情了,当在电话里听说我要采访她,她几乎脱口而出“我不会说,我只会拍照”。鉴于此,我们的采访最终采用了笔答的形式,经过几次电邮往返,我对她的好感有增无减,确实,相比之下,她的文字驾驭能力可能不及她的影像表达能力出色,但是,情感的真挚没有因此而减损。

  在问及她为何选择做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时,这位社会学女硕士、荷赛女得主这样回答“一方面是我从小喜欢画画,和摄影多少有些相通之处,在摄影入门的时候相对有点优势。另一方面我记忆力很不好,自觉不适合文科;我喜欢操作性的东西,而理工科对我又太过理性,所以我在一个偶然的契机里发现摄影正是我一直想找的平衡点,有感性也有理性,可以做文科化的思考也有理工科的技术性。而社会学的经历,让我不单想从事摄影,更想做一名摄影记者去体会人间百味和寻找事物背后的故事。加之我不善言辞,而照相机恰是一个最佳的工具,成为了我的嘴和笔,替我表达自己。”

  2012年,李杨以《跳楼新娘》获得第55届荷赛突发新闻单幅三等奖。照片记录了一位年轻女孩因感情受挫身穿婚纱欲跳楼轻生,在跳下的一刹那被人抓起的惊险瞬间。

  获奖后采访接踵而至,李扬走到台前,其实她是英语专业毕业,后来却当了摄影记者,对摄影的兴趣,与自幼受影友父亲的熏陶有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小时候羡慕爸爸相机的女孩,现在通过相机成名。

  我跟李杨的认识,也是缘于这张照片,当时我在网上一看到这张照片,就职业本能地马上去找这位摄影师,在朋友的帮助下,很快联系上了。虽然素昧平生,但她还是无比爽快地答应给我提供照片。荷赛获奖后,有次在网上遇到,聊起来,她又回忆起当时我向她约片的情景,“记得第二天我去吉林采访你给我打电话要照片,那天你是第一个给我打电话的呢,然后我同事帮忙传的,哈哈,历历在目啊”。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荷赛 中国摄影师 中国摄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