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讲习所】美国表皮和中国心态

2014年02月26日11:30  品图专栏  作者:王昕伟  
摄影|史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

文|王昕伟

  史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的画册《美国表皮》不断的向我们展示自然、朴素、含蓄的生活日常场景,他的作品彩色,以美国“新纪实”的定位出现。虽然中国摄影师抱着马格南的臭脚不放、含着弗兰克的烟嘴不在少数;但80后的摄影师们都开始转向了接受肖尔的影响。行走摄影,关注一切场景,成像似乎一切皆有可能。但我们还没能看到类似肖尔这样影响力的作品出现。仔细研究,从刘铮、张晓、严明、骆丹以来的摄影家们,他们系统性增加现实力量的方式都是从历史、政治着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其中魅力不能否定。农村是历史图景最为丰富的地带,所以,行走乡村是摄影师们出作品的主要诀窍。

  近五年,中国在都市化、消费化、地产化的漩涡中加速旋转,认识到模仿肖尔摄影有奔头的摄影师已经不是少数。但问题是,行走摄影的骨干力量70后摄影师大多在农村度过了愉悦的童年、受过高等教育后才来到了城市,他们对城市缺乏投怀送抱,消费的距离感也存在。而80后的摄影师们缺乏社会认识的贮备,又消化不了系统性纪实创作的技巧,而所谓的身体的情绪摄影狭隘没内涵,他们善于模仿既有的流行摄影家,尤其擅长小切口的概念摄影。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照抄美国已有的纪实摄影模式都这么费劲,但我们也不能自乱阵脚。身穿考究西装的美国当代摄影教父约翰·萨考斯基在二战后美国大国崛起的进程中,推出了快照这种模式,快照这种模式被放大都是美国人宣传出来的,这是美国式的摄影,而这样的美国式摄影也拿得出手,有面子。沃克·伊文思,罗伯特·弗兰克,盖里·维诺格兰德和史蒂芬·肖尔等一批摄影家被挖掘、展览曝光、进入美国当代艺术史、摄影史。这些摄影师基本上都可以用“准确描述美国”来概括,粗暴的说这些大师的选择标准就是:年代越近,影像越不讲究。这体现了一个帝国逐渐的文化自信,骨子里的东西没变,但样式在翻新;快照在自由闲散的现实中不断重复,不断复制,就像安迪·沃霍尔的饼干桶和钞票。我们千万别用经典这个词去形容美国的当代摄影,扒下了美国表皮,我们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

  我们也需要摄影中的中国表皮,中国式的摄影又披着什么样的一张皮?我们不能放弃我们认识中的哲学,这是我们免于快照的一个既有武器。在摄影事业的策略方面,中国不是拒绝快照,而是改造快照,不是回归经典,而是突破经典;以小搏大,借力打力。

  一个中美合资工厂的产品出厂时有些包装盒没有装产品,美方人员要求买一套价格昂贵的紫外线探测仪器,而中方仓库人员买了一个200元的电风扇,把没装产品的包装盒都吹跑了。中国哲学的智慧在此,我们需要的是以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按照既有思维和范式行事。

2014年2月24日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摄影 美国表皮 中国摄影 快照 史蒂芬·肖尔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