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呈像】高考——青春里的一场战斗

2014年06月09日10:19  品图专栏  作者:孔繁利  
摄影|谭曦

文|孔繁利

  有天下午,我去菜场,一位约莫三四十岁的女老板,正跟隔壁小店的人们闲聊,“高考的时候,那些题,我全部都会做,我觉得全都答对了,但是分数一出来,还差好多分”,听者哈哈大笑,她自己也爽朗大笑。当年那么严肃的考试,在这一刻成为轻松的谈资。

  6月5日,高考前夕,华西都市报摄影记者谭曦拍了四川省一所中学的高考壮行仪式,场面蔚为壮观:临时搭建的“得胜门”、轰鸣的“国宾礼炮”、长龙般的车队、激动人心的口号、飞扬的彩旗、浩荡的人群、青春的面孔、关注的目光,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考试——高考,刻画得入木三分。如此声势浩大的场面,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他们不像去考场参加考试,更像奔赴战场参加一场残酷的战斗,也因此,让这一仪式有一种悲壮感。

  几名前来参加壮行仪式的小学妹,在摄影师的镜头前露出调皮可爱的笑脸,她们身着同款粉色T恤,上面是气势威武的老虎头图案,有个女生的T恤衫上还签满了名字。过不了多久,她们也将成为壮行仪式上真正的主角,但为此,她们需要经过无数次挑灯夜战的自习和无数场模拟统考,这个艰苦的练兵期,将成为她们十七八岁青葱岁月里,最深刻的印记。

  记得,当年我的老师们常对大家说,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又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不被挤下独木桥,大家只有努力练功。记得高三那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练成了边走边吃,爬窗进教室,梦里背“马哲”等“武功”。我相信,这些“武功”绝不是什么独门秘籍,而是许多经历高考的人的相同经历。

  尽管现在在北上广一线城市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优势有了更多的选择,创业或者出国留学,等于在高考的独木桥边架起了高架立交桥。但是对于更多数的考生而言,高考三天,是命运之战。尽管十七八岁的年纪,尚不具有成熟的判断力,但是,他们早已深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父辈或祖辈深受白屋出公卿的古典美谈影响,他们的家人及师长相信名校高学历是光明未来的绿色通行证。许多人背负着整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希望,像只翅膀被绑满重物的雏鹰。

  高考,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高考,也不是教育单方面的责任。尽管学历不等于能力的大道理,似乎人人都会说。但到目前为止,学历对于职场人,尤其是初入职场的新鲜人,仍旧是最有力的敲门砖,很多公司或机构的招聘上赫然写着名校毕业的死要求。如果这些得不到改变,就不要批评高考的“荒谬”和参与者的“疯狂”。

  假如我们希望高考将来可以不再如此悲壮,那么,就需要所有方面所有人从现在开始共同努力,学校与家庭要担起素质教育的责任;企业与社会,也要担起支持素质教育的责任。

  看着谭曦拍摄的画面中,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青春面孔,我想,再过十几年,他们一定会对这段时光充满五味杂陈的回忆,对他们而言,这是青春里一场难以回避的战斗,无论成败,无论输赢,都会深刻在记忆里。对他们,我只能说,加油,好运。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高考 青春 战斗 仪式 品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