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逝者摄影术:为了静默的灵魂

2014年06月10日17:52  品图专栏  作者:摄影眼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他们凭吊逝者的方法,而早在 19 世纪的维多利亚时期,则盛行为逝者拍下死后照片的逝者摄影术。在那个贫穷、医学科技发展落后的时代,死亡对家人甚至自己而言往往突如其来,无可避免。这种无处宣泄、对死亡的恐惧和对逝者的思念或许就造就了这种摄影术的流行。

  毕竟已去逝好一段日子,照片主角生硬的动作和表情都带来丝丝诡异之感,令人望而生畏,更不会想到要把相片挂在居室之内欣赏。然而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往往这些照片都是逝者唯一的肖像相,令家人对此珍而重之,亦会为有能力为家人拍照而自豪。

  维多利亚时期的幼儿死亡率极高,所以婴儿和小孩子尤其常见于这些作品之中。而照片拍摄的方法多是把逝者摆放成睡着一般,也会利用外物或绳线固定他们的身体,让他们就像坐在椅子上。随着逝者摄影术的流行,逝者相片的风格也会有不同变化,亦有一种要为逝者注入生气的倾向,例如把逝者眼睛撑起、在眼皮上画上眼睛、甚至有时候逝者的家人也会受邀一同拍摄,用以帮忙撑扶逝者的身驱或想要造成逝者仍然活着,与家人继续好好生活的景象。

  其实早在逝者摄影术发展前,一早已有为逝者留影这个概念。那时人们以绘画的方式为逝者留影,但由于需要很高的价钱,通常也是只有富家子弟能为逝去家人绘画肖像画。

  为逝者留影的概念得以真正流行,则有赖摄影技术的发展。1839年,银版摄影法的出现取代了绘画,让人们可以在一个更快的时间(相比沉长的绘画过程,银版摄影法只需要15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拍摄)以更低的价钱完成逝者的留影。后来干版玻璃摄影法及锡版照相法的出现令逝者摄影术的成本一再下降。然而成本下降,逝者摄影术的收费却反而不断提高,所谓有供必有求,可见逝者摄影术在那时候的确十分流行。

  直到1859年,名片格式肖像 (CDV)引起逝者摄影术的另一种潮流。由于CDV可以一份负片翻印成多份复本,让家人可以把逝者照片翻印并送赠予亲朋好友。其细小的相纸,亦方便把逝者照片收藏在吊饰或怀表之中随身携带。

  20世纪初,Kodak Brownie相机的发明成为相机工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新摄影技术摆脱了过去需要长时间曝光的需要,让拍摄可以简单、快速地完成。基于拍摄的便利,相机和照片亦渐渐变成司空见惯的消费品,同时医学技术的发展亦让死亡率逐渐下降。人们对逝者照片的需要不复当年,逝者摄影术亦自始渐渐息微,遗留到今天的作品,则成为我们眼中这些奇怪、诡异的相片。

栏目编辑|迦沐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逝者摄影术 为了静默的灵魂 死亡肖像 诡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