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为《纽约客》8月封面;图2为英国女王访问爱尔兰期间,一个小男孩自拍。摄影|Peter Macdiarmid/Getty Images
文|任悦
早起看到一条新闻,说是王府井发生人质劫持,上万人围观拍照。
“围观拍照”这个词儿,有点儿意思。
检索了一下,我发现自己实在孤陋寡闻,“围观拍照”早已不是一个新词,比如《游客海边制作“裸女”沙雕引群众围观拍照》,《城管扭脱女小贩手臂众多路人围观拍照》,《吸毒女11楼全裸要跳楼数百人围观拍照》。这些赤裸裸地赚眼球的标题,编辑在围观后面一定要加上拍照,也许是强调有图有真相,但也可能就是一种叙事的本能,因为惟其如此,才能把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臂的实况原汁原味地传达。
说实话,“围观拍照”真是一种特别带感的围观行为,因为和纯围观的区别是,看客即可以置身其中,又同时抽身于外。比如:《沈阳现鳄鱼烧烤20元1串众多市民围观拍照》,文章里提到:“据了解,目前已有两位市民购买了鳄鱼肉,大多数市民只是围观拍照。” 比起吃串的两位,大多数市民的选择——围观拍照,是一种健康安全的参与方式。
在手机上卡吱卡吱,可能差点儿意思。单反以及传统的胶片相机,配了马达的,或者连拍起来,恐怕就更像“射击“——拍照的英文就是“shoot”(快照在英文里也是来自打猎用语snapshot)。所以,当上万人在王府井shoot一个凶徒劫持人质,这个场景如果你站远了看,站到天上,或者另外一个星球,肯定会觉得特别荒谬。
这让我想到《纽约客》最近的一个封面。
我最喜欢的是这幅画里每个人的镇定自若,仿佛“围观拍照”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儿。管他什么仙女呢,先拍下来再说。
我曾在Slate上看过一篇文章,刚才翻了翻没有找到,内容大概是说,现在的妈妈们整天忙着给孩子拍照,却反而忽视了孩子们的真正的相处。这就让我想起一个 笑话,说是两个妇女相遇,你家孩子真可爱啊,另一个说,哦不,你看这张照片,更可爱(糟糕,忘记了故事的出处……)。
等我有钱了,就开一个旅行社。参与者将全程禁止拍照,偷偷拍照的就送回家里。我猜想,不能拍照旅行团的参与者结束旅行后,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缺少视觉证据,一切都仅仅在记忆里,所以,这样的一趟旅行就会像一场梦一样。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张照片,原本觉得这和“围观拍照”没有关系,但现在我认为,兴许这种行为也可以叫“围观拍照自拍”:
2014年6月24日,一个北爱尔兰当地的小男孩在女王访问的时候拍摄selfie照片。
BAGNewsnotes的博客作者提醒大家注意画面里男人和女人的不同反应。
这张照片是不是应该标注:危险行为,请勿模仿,小心被shoot了。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