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图】从平遥摄影大展看策展中的跨界、互动与融合

2014年10月23日10:14  品图专栏  作者:周一渤  

文|新浪专栏 品图 周一渤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一直以来执行的是策展人制度,历届的大展也为国内的策展人提供了舞台,为策展人制度及其经验的积累与推广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策展人的策展不仅可以让摄影节得以产生影响,也无形中成了大展中把握水准与质量的一道屏障。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当代性在今年的展览中成为亮点,也是主要的看点。纵观数百个大小展览,具有强烈当代意识的展览有不少,它构成了平遥展览主要部分和成果。

  艺术与人类、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形影不离,亦步亦趋。当代艺术的话语下,世上没有被表现过的主题以及没有被利用过的语言很难找到了,摄影更是在二维世界里精彩纷呈,无一或缺。作为摄影的艺术似乎已经走到了一条死胡同,全民摄影的时代里更是难逃这种宿命。“创新”实际上是我们最后残喘的呼声。于是,数码时代的后期技术与技巧以及作品拍摄后传播中的多元呈现与展示,则就成了我们实现或者最终完成摄影理想的重要延续,进而完成摄影的当代艺术性实验、建构与塑造。

  “摄影展览实际上是策展人与摄影师的合谋(鲍昆语),也实际上是拍摄之后的再创作,从而让媒介与社会、与人类、与生命产生最有效、最有力、最有益的互动与关联。如此,当代艺术也好,当代摄影也罢,无一难逃“跨界”与“联姻”的可能,进而最大化地实现“现实信息”的“通感”效能。摄影作为一种媒介,也似乎在慢慢消隐于某种意识或感知感觉当中,从而被边缘化,或者被转化成了其他的介质工具,携带着现实世界中的庞大信息库,由具象变成了意识,在复杂而又崭新的语境和情境中大放异彩。这或许是摄影“死不了”的最后注脚和出路。

  包括摄影在内的当代艺术在国际视野内呈现着融会贯通与交汇互补的态势。“四月风”网站由吴毅强策展的《中国呼吸》以影像展示外加开放性的互动引起了大家和媒体等多方面的关注与赞赏。我认为,在《中国呼吸》这个展览的策划策展的超强阵容的认真而严谨的付出和努力下,这是实至名归的。实质上,《中国呼吸》无论从展览展示的思路、展板的设计,还是现场空间的调配、互动的形式等,都是精心策划和安排的,对于主题与观念的强化与阐发有着高度的适配度和阐释性。实际上,这也是我在平遥所看到的最好的展览展示之一,它的没有获奖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也是2014平遥摄影大展的一个遗憾和损失。

  “四月风”网站的《中国呼吸》试图通过影像唤起人们环境的高度重视并逐步改善,作为一家民间、独立的摄影网站,能下如此功夫和力气做此展览实在是难能可贵。而最为可贵的是,“四月风”网站对于展览展示的积极探索精神与直面现实的勇气,从而让展览形成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庞大意识空间,人人又都在这个意识空间里,进行着自我认知,体察,思考,直至自省。 

  《中国呼吸》展览通过34个首府城市,46位摄影师,连续40天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空气影像记录,并结合相对应的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预报截图,对全国各地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了最为直观和客观的影像与数据呈现。

  举办方独具匠心地在每块展板下放置了签字笔,让观展者在自己家乡的展板前辗转思索,继而唤起一种情感与心理交织的现场感受,直到最后签名,完成一次次参与性的互动,同时也完成了一次次的当代艺术行为尝试,进一步强化了展览展示效果。在这里,影像只是起到了一种媒介作用,影像自身的传统视觉要求与僵硬的审美情调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影像所形成的信息流以及面对面的现场感受,刺激了观者潜在的情绪,进而激发了所有关注自己家园环境的人最普通情怀,产生互动,直击事件本身,给展览增添了无尽的活力。

  十七世纪的笛卡儿(Descartes)强调由心灵“看”到符号,“再现”不再以视觉为依据,而由感觉来代表,这是艺术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化。“艺术从作为反映现实的镜子”,转而成为反映思维主体内省的人。由此可见,“中国呼吸”无疑是一次国人自我内省的当代行为艺术。这种全新的影像展览展示,让《中国呼吸》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并有着迫切而有的放矢的表达,它的批判性、建设性的主旨介入,具有了强烈的现实人文立场。这种直接、有力而有效的参与性与开放性,也昭示出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时,它还充分体现了策展对于展览展示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劳动,来源于生活,更是来源于大众及其情感,进而,我们可以知道艺术也是民主的,它压根就不是什么资本与权势的奴隶。“艺术成为大众”,他们关心和需要的是如何从这纷杂繁乱的世界中建立起自己的观点。艺术与“大众”相互从对方认识到了自身和地位,进而认识世界,这才是艺术最重要的。这样的艺术在自觉的意识驱使下,对当下社会进行或产生着真实的表达、干预、质疑、或反思。这为当代艺术寻求判断原则,在形式与观念之上,确立具有真实的价值判断的当代艺术诉求标准。《中国呼吸》便是这种实践的一个成果。从《中国呼吸》的参与者上看,展览前期有摄影师、策展人、批评家、网络媒体等,甚至还有公益机构等等,到了后期则完全属于开放性的,人人可以参与,实现自己的表达,一个“和声”,最终整体完成一个声音。

  在目前全民摄影的现状下,摄影师该如何“采风”?策展人又该如何作为?《中国呼吸》的展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也给我们做了一回榜样。在资本与体制挤压下,艺术没必要随声附和,装模做样,它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贡献,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的是践行者而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这也应该是摄影家或者艺术从业者的必要担当与使命。

  同样是关注环境等社会问题的展览,由杜曦云策展的吴迪的《风景》则是2014平遥摄影大展中最具有当代艺术特质的影像展,在这个展览中,艺术家充分运用了媒介的特质和功用,有力地体现了艺术媒介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个展览展示的方式有创新性,照片、视频、行为和装置相结合,体现出“展览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同时,无论是艺术媒介之间的转换与利用、展示主体的开放性与参与性、各种艺术之间的跨界与融合,还是主题意旨的拓展与关联以及影像自身内在的艺术性的发掘与强化等等,都做到了集中、统一、紧密而又富有逻辑性,最后达到了令人毋容置疑的被感染,被吸引,被说服,被激活的目的。

  据策展人杜曦云在前言中介绍,吴迪用一年时间,聚焦了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几个城市,对雾霾的成分、严重程度、形成原因、社会反应及生命健康等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后, 冲破各种无法想象的阻力和不可预见的危险,到最大污染源实地拍摄。展览现场,一幅超大尺寸的作品,呈现出全景式的视野,企业、土地、村庄、城市等等各种意旨符号,夹裹在一起,最大程度呈现出来的细节以及各种复杂而深层的关系,通过视觉传达,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与心理——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吴迪在具体操作方面因地制宜,综合了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团队作业等方法,来完成展览素材。展览展示中,他们利用摄影、录像、行为、装置等方式随机应变,相互呼应,在大量公共媒体的互动中做文章,寻求着各自独立的话语形式以及宏观叙述的逻辑关联,从而引发广泛而丰富的时代背景、文化政治效应以及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在整个平遥摄影节上,像《中国呼吸》、《风景》这样在当代艺术性的展示上具有高水准、成熟度的展览还是不多。这两个展览的策展思路给平遥今后的展览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个案与范例,也为平遥今后的展览结构性调整与趋向起到了启示性的作用。

  十分可惜的是,著名策展人陈小波策展的《花朵•女性的释放》尽管在策展的媒介性上有着一定的艺术展示与建构,但也只是表面的、肤浅的、利用形式做了一次噱头。从内容上看,整个展览的气息被三个体量硕大的裸体女孩油画完全覆盖了,摄影作品被彻底弱化、边缘了,就连展览的各种推介与宣传也都是以三个女孩做标示的,摄影作品根本无一提及和关注。

  难怪一位有作品参展的女摄影师说:“我对自己的作品根本就不满意,所以,参加这个展览,照片怎么处理,也就无所谓了。”可见,无论是摄影作品的遴选,还是展示的设计也都是完全依附于这个展览的形式的,根本没有得到影像应有的重视。所以,这个展览“或温暖、或欢喜、或神秘、或梦幻、或幽怨、或挣扎(陈小波语)”的21位女摄影师的作品,也根本没有形成一个集中、尖锐和创建性的主题意旨,反而给人带来的是“女性” 被反刍之后,在一片粉红色隐喻和暗示下的进一步误解,从而消弱了当代艺术展览的应该有的思想性和爆发力。

  艺术展览当代性的终极价值应该是体现在针对现实话语的先锋性、针对性和批判性上的,而不是仅仅在于形式的摆弄与炫耀。哪怕是一种尝试性的探索行为,也一样不可丢失其应有的思想性的表达,没有了这一灵魂,我们的艺术展览也只能会沦为一种平庸而花哨的架势。

  我对2012年的平遥展览有着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那一年有着欧阳星凯的《人民路》和钟维兴的《失落园》。这两个具有影像、图表、实景以及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的有机结合的当代性很强的展览也是共同获得了当年的大奖,同时这似乎也传达出了当代性在平遥展览的指向性意义和追求。到了2014,这种当代性表达与展示不仅更加丰满而强劲,还赢得了广泛的好评与赞赏。

  如果说,那些有着强烈当代意识的优秀展览属于平遥大展的筋骨与峰顶的话,那么,更多的各式各色的展览便都是血肉与森林,在全民摄影时代的情状下,这两者必是唇齿相依,相互辉映,而缺一不可的。这也是数码时代和大众的需要,更是艺术家与策展人实现当代诉求,展示和滋养当代摄影、当代艺术的舞台与佳壤。 

栏目编辑|马俊岩 实习生|杨云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平遥国际摄影展 摄影 策展 艺术 评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