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的记忆】旁观电影

2014年11月25日10:55  品图专栏  作者:陈有为  

文|新浪专栏 品图 陈有为

  电影剧照是电影的梗概,故事的索引。每一张剧照像一个开关,打开它是故事的洪流,它一定是出现在故事最核心、最关键的那个环节,转头也许就是滔天巨浪,抑或是动物凶猛,又抑或是温柔蜜罐。电影剧照具有最大的压缩性,“每一幅图片都可以是一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当然也会是留存在电影观众记忆中最顽固的那一个画面。电影剧照的核心要素是场景,虽然难以看出一部电影的完整脉络,但它一定能展现出某个人物的命运或者某个事件的横断面。我们通常是先看到电影剧照,电影的类型、精彩度、情绪和氛围就一目了然了,然后我们才来判断是否要去看这一部电影。

  电影是创造出来的生活,可以是人间生活,也可以是非人间生活,可以是历史,也可以是未来,但一定是要还原一个物质的世界,一种我们可以借由经验感受到的俗世生活。电影可以是假的,但它使用的经验、细节和材料一定要是真的。可以说电影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但它包孕的精神世界,或者心灵世界一定要是真实的。如果说电影是一个梦境,但一定要和梦境一样逼真。剧照师可以像空气一样在电影拍摄的现场无所不在,他可以是全能全知的视角,但一定又是十足的旁观者,他在旁观电影中人的生活,在旁观一部电影的诞生。

  电影剧照师的工作和纪实摄影师的工作有一定的相似性,在逼真性和真实度上,只不过后者是真实的现实行进着的生活,前者是被创造出来的真实的行进着的生活。暂且说它们是真生活,而时下摄影圈流行的一路就是“伪生活”,常识缺失、逻辑断裂,以荒诞、怪异来吸引人眼球的影像。的确有不少的摄影师腻烦了画意摄影,又吃不了纪实摄影的苦,于是打着当代摄影的幌子,干起了导演的活儿,肆意摆弄、恶意拼凑,鼓捣出一堆完全割裂感官和世界、想象和生活之间的逻辑联系的影像。这样的影像自然是具有多样性、陌生化,吸引人的眼球,但殊不知被我们倾倒的垃圾恰恰是最具有多种形态的。

  王品然拍摄电影中的人,也拍摄那些走出电影的人,和那些拍摄电影的人,这里其实有三种的时间在交融,这是很魅惑人的。就像我小时候看社戏,我是那个站在幕布中间、站在时间界线之上的小孩,幕前是官家小姐,幕后是撩起戏服给娃娃喂奶的母亲,还有敲起急促鼓点催促演员上场的人。王品然一定是被电影的此种魔力所折服、吸引才干起剧照师的活儿,这有点像你从喜爱一个小说,到关注一个作家伏案写作的身影、笔尖划过稿子的那种质感,这里面一定有一种难以道明的热爱。一个电影导演因为热爱电影,而在电影中表现拍电影的过程,这就有点像作家在写作中谈论正在进行的写作,他必然会谈到写作的季节、气候,稿纸的湿度,和笔尖划过纸面的滞涩感。彭浩翔至少在《AV》、《买凶拍人》中将拍电影这件事作为电影叙事的主体。我理解彭浩翔对于电影的那份爱。这又有点类似于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做梦,我一定是对于做梦有某种迷恋。

  我想每一个摄影师都有一个拍剧照的梦想,我也是,我希望陌生的王品然有机会带我玩一把。

 

栏目编辑|马俊岩 实习生|杨云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电影 摄影 剧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