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摄影史】曾主宰上海摄影界27年的桑德斯

2013年09月13日16:24  品图专栏  作者:曾璜  
《小食担》,1870年代,私人收藏,华辰影像供稿。

文/曾璜

  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是1862-1887年活跃于上海滩的英国摄影师,他涉猎的内容和题材众多,诸如官员出行、罪犯行刑等时事和风俗都在其拍摄之列。他的作品常在《远东》( Far East)、《伦敦新闻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s)等杂志发表。清末民初西方出版的有关中国的很多图书中,也大量地采用了桑德斯拍摄的照片。

  英国著名的东方摄影史学者泰勒·贝内特在2010年出版的《中国摄影史 ——西方在华摄影家1861-1879》(Terry Bennett,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Western Photographers 1861-1879) 中称其为“主宰了上海摄影界27年的摄影家”,“可能是第一位采用手工上色的摄影家”。

  近年来,流传于中国收藏市场的照片还表明,桑德斯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插图摄影师之一。摄影插图(illustration photography)主要的特征是将概念通过照片视觉地表达出来。作为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摄影报道方式,近年来插图摄影的形态大量地出现于市场化的媒介中。

  从桑德斯留下来的照片来看,早在1870年前后,桑德斯就设计场景,雇用模特,摆布拍摄了一批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照片,如法堂、囚犯、吸食鸦片、小食摊、轿夫、马车等等……

  桑德斯当时拍摄这样照片的目的,是将照片销售给感兴趣的西方媒体和游客。经过长时间和广泛地流传,这些照片在西方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成为清末民初东西方视觉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一批影像,客观上构建起了那个时代西方人对中国的影像记忆,并流传至今。

  我国关于桑德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在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摄影史1840-1937》中仅提及了桑德斯的名字,但缺乏作品介绍。贝内特(Terry Bennett)在新近出版的《中国摄影史:西方在华摄影师,1861-1879》采用了一个章节来介绍桑德斯的生平和摄影活动。

  桑德斯的照片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代表着十九世纪中国摄影的最高水平,是欧美各大博物馆和摄影博物馆的藏品,尤其以手工上色的代表作最为珍贵。比如现身2011年华辰影像的《小吃担与抽烟者》和《法堂》,可以作为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十九世纪10英寸蛋白照片的品相、技术和品质标准。

  在国际摄影收藏市场上,桑德斯的原版老照片是各主要拍卖行的常客。特别在中国摄影收藏市场出现以来的五年间,这些照片一张已经从1000——2000元涨到了10000——20000元左右。

  2011年10月,9张桑德斯1860年代拍摄的北京10英寸蛋白原版照片在纽约“史往”(SWANN)拍卖行拍出了36万多元,平均每张超过了四万元,成为了中国影像收藏市场重要的“指标股"。桑德斯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双重价值。

  此外,桑德斯作为中国早期摄影史中缺失的摄影家,人们能看到的也只是桑德斯在上海拍摄的照片,还有许多可供进一步研究挖掘的领域。比如他曾前往北京,宁波,苏州,福州等地旅行,有关他在华的行程和拍摄内容的研究几近空白。(完)

《上海剃头店》,1870年代,影易时代收藏。《上海剃头店》,1870年代,影易时代收藏。
《上海第六马路》,1870年代,影易时代收藏。《上海第六马路》,1870年代,影易时代收藏。
《演员》,1870年代,影易时代收藏。《演员》,1870年代,影易时代收藏。

栏目编辑|马俊岩

   

文章关键词: 桑德斯 清末中国 公审 上海 老照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