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事】1916年的天安门,赶马走过金水桥

2013年09月18日15:33  品图专栏  作者:萧沉  

 

1916年的天安门金水桥。1916年的天安门金水桥。

文|萧沉

  这是一张天安门前金水桥畔的照片,摄于民国五年(1916年),拍摄者不详,估计是洋人(待考吧)。看此照,拍摄者的位置应在天安门城楼上,约30度角俯瞰。金水桥上有马车,有散漫的游人,桥外路边有等待拉客的黄包车有序排列着,一切显得那么闲逸与松弛,没有严肃紧张的空气。1916年啊,清逊帝溥仪10周岁,还住在这里,而天安门就是他家的大门口。他家大门口真热闹啊,真随便啊,真和谐啊,没有卫戍、警备和治安保卫机构,金水桥上还让走马车。

  早在1912年时,袁世凯的民国政府便有承诺——宣统尊号仍存不废,坐享岁用400万两(改铸新币后为400万元袁大头)的优待,可暂居宫禁,各类执事人员依旧留用。而膳食也依旧丰盛呢,仅以一顿早膳为例,菜谱如下——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肺、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炉肉炖白菜、羊肉片汆小萝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跶丝、炸春卷、黄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丝、五香干、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内……溥仪后来在《我的前半生》里回忆说——“我这一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3960斤肉,388只鸡鸭……饭菜是大量的做而不吃,衣服是大量的做而不穿”……

  天安门这地方,明朝时叫承天门,清顺治年间改称天安门。清吴长元《宸垣识畧》记载说,清代时期天安门的功能是——“凡颁诏,设金凤朵云于天安门上,堞口正中宣诏,官朝服,领耆老咸集,奉礼承诏,朵云由金凤衔下”云云,可知是皇帝诏书告白于天下之所在。诏书宣布完了这里又干什么呢?散伙呗,闲着呗,百姓们可以随便在此遛哒呗,没人轰你走。而1916年的天安门前,则更是块自由地儿了,皇帝都退位了,他家门口也就更没人管了,只在溥仪出门时,临时会有一些侍卫簇拥着开道保护。

  次年(也就是1917年),天安门前、金水桥畔,终于不清净了,先是辫帅张勋拥溥仪复辟帝制,遂引发了骚乱,宫禁遭到围攻。紧接着又是学生们在这里开了游行示威的先河,美国社会学家兼摄影家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917年拍摄的天安门前,便挤满了举着小旗集会游行的学生和市民。此后百年间,天安门见证了无数世事变迁。(完)

 

栏目编辑|马俊岩

 

   

文章关键词: 天安门 金水桥 溥仪 萧沉 历史 往事 北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