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摄影史】沈葆桢VS徐润芝——一幅肖像引发的争议 

2013年10月08日10:05  品图专栏  作者:曾璜  
摄影|桑德斯摄影|桑德斯

文|曾璜

  这是一张悬挂在福州各大小博物馆和档案馆,被认定为“沈葆桢”的照片。但是,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2008年9月举办的大型展览“198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中,注明该照片为“HU-jun-chin,Tsang-chiang, a Chinese Colonel of Artillery, c. 1870”, 中译为“胡志军(音),曾强,一个中国炮兵管带,约1870”,并指出该影像来自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编号为“P.P.3803.bha”的原版老照片。这引发了文史界的轩然大波,引出了关于这张老照片的笔墨官司。华辰影像的《远东》杂志(FAR EAST Magazine)又表明,该照片1876年发表时,下方有中英文并列的图片说明“徐润之参将”。

  沈葆桢?胡志军?曾强?徐润芝? 照片中的人物究竟何许人也?

  沈葆桢(1820---1879),林则徐女婿,1867年任清船政大臣后,创办学堂,培养精英,建设海军,巩固海防,巡守台湾,驱逐日寇,开发宝岛,为晚清名臣。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介绍,"图片上的人物为沈葆桢是公认的,沈葆桢是文官一品,按照清朝官服制度,官服上的补服前后均绣鹤。"

  但是,保存良好、图像清晰的原版照片表明:照片中官服的补子图案不是一品文官的仙鹤,而与五品官的白鹇最为接近,据此可以判定照片中的人物是五品文官。根据福建省图书馆刘大治研究员有关“沈葆桢生平”的研究,1875-1879年沈葆桢任两江总督兼充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是清朝最高级别的封疆大臣,不可能是照片中身着五品文官服饰的人。

  有没有可能是《远东》杂志或摄影师弄错了?照片的拍摄者是中国摄影史上著名的摄影家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他1862-1887年在上海开设昆泰照相馆。而《远东》杂志刊登这张照片的1876年,沈葆桢正任两江总督,统管上海周边地区,包括江苏、江西等地。如果杂志或摄影师张冠李戴,那可不是一件小事。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马幼垣专门就这个问题考证,并撰文认为《远东》杂志是一份严肃的出版物,对发表中的错误,都会及时给予更正,但马幼垣在《远东》杂志上并没有发现相关的更正内容。

  沈葆桢的六世孙女、台湾大学国际事务处主任沈冬教授在接受《福建日报》社记者的采访时说“从小家里就告诉我这是先祖沈葆桢的照片,台湾所有沈葆桢雕象都是依据这张照片而塑。”这也是福建文史界人士认为该照片为沈葆桢的理由之一。为此,马幼垣教授专门撰写的长文"有关徐润芝 / 沈葆桢肖像真伪辨",对台湾照片的史源、沈葆桢的长相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最终认为该照片中的人物不为“沈葆桢”。

  根据1876年《远东》杂志的史源和掌握的研究结论,目前中国老照片收藏市场上只能将该照片认定为“徐润芝肖像”,而不是福建文史界认为的一品文官沈葆桢!可以预料,有关照片中人物身份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历史中该怎样撰写这张说明?严肃的专家学者,在科研和出版活动中,应该注意影像质量和出处,避免简单的相互翻拍,以讹传讹。(完)

 

栏目编辑|马俊岩

 

   

文章关键词: 沈葆桢 争议 徐润芝 远东杂志 桑德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