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住》影像展部分作品。
文|曾璜
编者按:一个月前,北京、上海、厦门几位艺术家,在福建泉州石狮加曾寨、艺术家蔡小松祖居红砖古厝,发起了一场名为《中国·留住》的展览。此次展览缘起于策展人金娜10月19日发的关于加曾寨祖宅红砖大厝在拆迁进程中,是否能够保存下来的微博,十万转发使这所默默伫立了一甲子的老宅瞬间成为新闻焦点。所有参展艺术家自愿将作品无偿捐赠给老宅,如果老宅留住,将成为老宅的第一批艺术藏品。如果老宅被拆迁,这些作品也同样会化为灰尘。这次展览活动,不是为了对抗。红砖大厝是否保得住,已经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就象曾璜说的:“《中国·留住》展呼唤人类对历史文明的保护,传递艺术与人文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坚持。”目前展览仍在进行中,直到拆迁有一结果。本文为此次展览学术支持曾璜就此次展览写的一篇文章。
这是《中国·留住》展的第一个展览,在福建石狮加曾寨蔡氏红砖老厝举行。闽南红砖老厝是中国申遗的项目,老厝主人蔡小松是著名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他的代表作《中国地图》由八个悬挂着的白色有机玻璃镶嵌的水墨艺术装置组成,曾在西班牙、古巴等多个国家博物馆展出,并为西班牙的博物馆所收藏。《中国地图》的影像与留在老厝中堂里蔡家的祖先牌位,还有建造老厝的蔡家爷爷奶奶的肖像,共同诠释着《中国·留住》展的脉络缘由,还有事件的发生地。
作为延伸,《中国·留住》展还选用了跟随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打入中国的摄影师菲利斯·比托(Felice Beato)拍摄的被毁坏前圆明园的影像。德国摄影家伊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和英国摄影家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都是十九世纪中叶来华的摄影家,他们则留住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帝国主义强权野蛮毁坏中华文明的罪证。而制作于1880年代的意大利庞贝古城的原版蛋白照片,不仅留住天灾毁灭古老文明的记录,更促使人们审视当下发生的人祸正在毁灭着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文化。
1902年,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作为负责青岛德国殖民地建设的官员来华,后得到德国政府和学术机构的支持考察研究中国古建,他于1906-1909年游历了中国12个省,拍下了数千张皇家园林、宗教建筑和民居照片,整理出版了多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并以此在德国的摄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里展出了其最为著名、也最为重要的善本《中国的建筑与景观》(Baukunst und Langschaft in China,1923年),他镜头下的许多古老建筑与景观都消失于战乱和变动之中,而成为了绝唱。
展出的善本《支那建筑》是日本人出版于1928年的有关中国建筑的巨著,该书以700余幅照片从宗教、宫殿、陵墓、楼阁、庭园、民居、店铺、公共建筑、门牌楼阙、桥、坛庙碑碣、石窟城堡等16个方面系统拍摄了中国的古建筑,编著者中的日本建筑史家伊东忠太、关野贞等人,不仅来华实地考察,而且还致力中国古建的保护。
这批出自早期外国来华摄影家的作品,让人们不禁地联想和思考着不同的政府和政治对传统、历史和文化保护的不同态度!
徐勇和王劲松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意识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当代艺术家。徐勇采用纯纪录摄影方法拍摄的“胡同”入选了美国罗森布拉姆编写的《世界摄影史》 (Naomi Rosenblum, 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为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所收藏。王劲松采用并置手法拍摄的“百拆图”也为国内外各大美术馆和文化机构所收藏。黄庆军不仅提供《家当》参展,还在红厝老宅拍摄了《中国·留住》展“家当”的作品。这些早、中和近期的影像艺术品在《中国 留住》展中,打通了传统摄影与当代影像艺术的界限。
在反映和纪录传统的留存与消失中,李杰《传承故宫》中的皇帝宝座、王云武《长城老牛湾》中的北方窑洞和长城、刘大地《远方》中的门槛和民俗,还有芦笛《2010游走》中反映强拆的老房废墟和新建高楼都成像于在国内失传一百多年的铂金印相技术;郭晓丹的《家园》则将通过最为古老的“针孔”成像观看正在经历巨变的福州三坊七巷古建,并输出于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丝绢”上;阮晓榕《逝去的天堂》采用了大画幅相机和时尚的数码仿铂金技术;崔健楠反映福建作为中国戏曲留存大省的《福建地方戏曲》、魏壁的《梦溪》和颜长江的《纸人》则将影像数码地留住在宣纸上,这批作品十分完美地诠释了源自西方的摄影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及古老的技术技法与当下时尚科技的融合。
被誉为“挡在强拆推土机前面的蓝眼中国人”华新民,出生于深居北京胡同的建筑世家,祖父华南圭是近代著名建筑工程师,留法归来后,曾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中国营造学社干事会成员,北平特别市工务局局长,中华工程师学会副会长,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总工程师等要职,父亲华揽洪也留学法国,并在法开设有建筑事务所,后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第二总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和贸易部和水电部建筑设计顾问。他不顾家人的劝说,执意回国为建设新中国成了“右派”。近年来华新民为保护中国传统建筑身体力行,被《中国·留住》展的同行称为“行为艺术家”,但她明确地表明,她的所作所为不是在表演,不是行为艺术,而是发自内心对保护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的行动。
居住于东南一隅福建艺术家的作品则诠释了福建传统建筑的当下命运。阮晓榕《逝去的天堂》展示了“万国建筑博览地”鼓浪屿在政治和意识形态语境下的无奈;崔健楠留存于古老建筑中的福建地方戏曲则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呻吟;郭晓丹的《家园》则展示出福州三坊七巷千年的古老在利益集团的掠夺中的脆弱。
早在八十年代就涉足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陈勇鹏则通过“童年,我的第一堂书法课”的行为艺术,在闽南特有的红砖上书写“心经”,重现“孩童时代少时家贫,纸墨稀罕,父亲便以红砖为纸,清水为墨,在闽南大厝厅堂中,教其学习书法”的情景,表达“水书心经,感念父恩。树高百尺,不忘其本。情景再现,以志纪念”。中国最早的影像行为艺术家肖萱安将其“读报的行为艺术”重现于红厝,并邀请了华新民和当地的村民到现场朗读有关“蔡家红砖古厝”的媒体报道。出生在长江边秭归的颜长江,是率先提出捐赠作品给红砖老厝举办摄影展,他的“纸人”当属中国最早的当代影像艺术作品,而现场的焚烧即是对蔡氏老厝的“祭奠”,也是对沉入江底故乡的“祭奠”。陈勇鹏、肖萱安和颜长江的作品,让《中国·留住》展成为了一个打通行为艺术和静态影像界限范本。
与其他艺术家优美地讲述传统不同,新锐艺术家曾翰作品《超真实的中国》一上网,就被转发数千次,不仅因作品画面的荒谬,还因照片背后超现实的故事。年轻的影像艺术家木格也来自三峡隐没地,他不仅提供了作品,还通过手工书《尘》的众多影像,更完整地寄托了对三峡水下家乡怀念。
本人参展的《苏州园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文化部组织拍摄、提供给100多家中国驻外使领馆展览的作品,它们很好地证明了留住的中国古建不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可以分享给全人类的的精神财富。
同济大学文保专家张松教授和王伟强教授为《中国·留住》展提供的建筑领域的学术支持。对大同、开封、苏州和湖南凤凰的重建都提出有建设性批评的张松教授在《留下一宅,为何这般困难》一文中,评论了“历史城区土地经济效益”的现象,本身就为摄影家的王伟强教授直接点题《乡土建筑的保存与乡土文化的保护》,他们悬挂在主展厅两侧的两片长文,与蔡小松、王劲松的作品,还有老厝的神主牌和修建者的肖像,为《中国·留住》展奠定下厚实的学术和历史支撑。强拆方石狮的地方政府也是《中国·留住》展的参展者,他们的作品是红砖老厝大门外鲜血红的“A402”编号,一个为强拆老房子留住的记号。
所有参与《中国留住》展的艺术家,都无偿地捐赠出艺术品原作,让展品作为象征来承载红厝老宅的艺术品特性,同时也表表示出艺术家对利益集团在当下的社会生态环境,肆无忌惮地掠夺他人财产的反对。展品的命运取决于老宅的命运,它们可以作为石狮老宅私人影像艺术馆的第一批藏品与保存下的红厝永久展出,也可能随着最终的强拆与老宅同玉碎。不过,无论展品的命运如何,《中国·留住》展览终将作为传递艺术与人文在粗暴城市化进程中的坚持,呼唤全社会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复制延伸到国内外的博物馆巡回展览。
与红砖老厝和展示的影像艺术品比较,我的话很多余。谢谢《中国·留住》参展艺术家,以及关注《中国·留住》展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保护的人们。
(2013年圣诞夜于北京新华社主楼)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