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辰影像】图像的占领:德占青岛清兵营原版照片

2014年02月17日09:48  品图专栏  作者:华辰影像  
供图|华辰影像

文|曾小凤

  这是一张德军摄影师站在青岛山上俯瞰拍摄的青岛胶州湾全景照,由近及远可见嵩武中营的建筑群、练兵场、总兵衙门、嵩武前营、铁码头等,昔日“百物鳞集,千艘云屯”的海防重镇,此刻成为一片寂静的死城。这张照片没有德国人的“在场”,却是对青岛真正意义上的图像占领。(照片一)

  这组18张德军摄影师1898年初拍摄的德国海军舰队占领青岛驻防兵营的系列原版照片,是青岛被德国海军强占初期的少见历史影像,是德国在此建造俾斯麦军营与开展大规模“殖民景观”的影像前身,从殖民者的视角全面记录了清兵营的形制规模、海防工程、大炮、地势等,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军事、外交史、地方志等方面珍贵的影像实物。同时,从摄影作为图像的角度,通过与历史文献、文学、绘画的互动,它也是分析中国早期摄影史中带有特殊目的的“他者”(外国士兵、商人、传教士、洋人)记录中国本土文化与历史变迁的视觉文本。

  1886年,清政府驻德大使许景澄首次向朝廷建议把青岛胶州湾建设成海军基地。李鸿章介于北洋兵饷“竭蹶”,一度搁置。1891年李鸿章在山东巡抚张曜陪伴下视察胶州湾,胶澳海军设防正式开始。1892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奉命率领四营军队移驻胶州湾,先后修建了青岛天后宫东侧的总兵衙门、青岛前海的铁质栈桥,以及嵩武前营、嵩武中营、广武前营、广武中营等四座清兵营。由此,昔日荒芜的小渔村围绕总兵衙门逐渐形成有村落集市和工商行业的繁荣集镇。正如清末青岛绅董胡存约在《海云堂随记》中所记述的,清兵驻防期间每逢节庆,从天后宫至总兵衙门街“日日人群络绎,杂耍、小场、大书、兆姑、梆柳、秧歌、江湖把式无所不有。”然而,1897年11月德国海军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曹州教案中被杀的“巨野教案”为事由,悄然在青岛登陆、强占险要并威逼驻防兵勇撤退,时“民心惶惶,竟相逃避他处”。青岛就此不战而陷,此组照片就是于1897年底至1898年初拍摄的青岛被德军强占后成为死寂空城的状况。

  书写中国近代史,“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与“救亡图存”的思想激流共同建构出这段历史沉重的肉身。而摄影以他者的观看与预设同步记录下历史的“伤痕”,从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等系列影像,在视觉上呈现与佐证了中国近代历史最艰难的蜕变历程。

  华辰影像2014年春拍系统梳理从甲午海战至抗日战争历史的原版照片组成专题,尤其是将国外回流的由外籍士兵拍摄的私人相册纳入中国学者研究视野和脉络中,在多重视角与观念的互动中观看历史的沉重,将这些被占领的图像服务于构建中的中国影像史。

  1898年底,德军占领青岛不到一年就开始加快步伐拆除清兵营的构筑设施,大规模建造海军兵营、铁路、教会、学校、港口及工业区等,这里变成远东最繁忙的建筑工地,以实现德国在世界范围内建造“模范殖民地”的政治蓝图。与记录德国殖民建设进程的照片不同,这组照片在视觉上满足了德军对青岛本土的占领,被滞留下修筑兵营的码头工人见证与满足了德军炫耀胜利的“在场”,他们被拉入合影完成德军对东方文化的假想与猎奇。这是地理空间与图像空间的双重占领,地理空间随即被“殖民景观”覆盖,而图像占领成为历史“遗迹”。

  参考文献:

  (1)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年

  (2)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 1897-1898》,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年

  (3)高国耀主编《青岛世纪图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

  (4)朱建君著《殖民地经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德占青岛 1897-1914》,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殖民地 德国 海军舰队 青岛 清兵营 俾斯麦军营 殖民景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