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维
这是1993年我在北京故宫东华门筒子河路边拍摄的照片,画面上的理发师可非等闲之辈,他是享誉京城的四联理发馆的老师傅,手艺没得说,退休后在此出摊,两元钱一位。别看是路边理发摊,附近的老住户都知道他,慕名前来者络绎不绝。
我远远地用300mm长头抓拍,因为事先得到提醒,千万别离近了,否则老师傅不高兴,人家以前是四联理发馆的台柱子,如今“撂摊”,老北京人最讲“面儿”,别让老师傅心里别扭。拍完照片后我凑过去搭讪,想跟他聊聊,得知我是记者,他笑笑又摇摇头,一声不吭。
现在摄影大普及,拿照相机拍照的人哪都是,一有风吹草动,大家蜂拥而上,不管三七二十一,甚至用超广角伸到人家鼻子底下拍特写,以为摄影天经地义可以这么干。不是这样,除突发新闻外,其他摄影类别无论是纪实还是艺术创作,近距离拍摄时都要尽可能征得被拍摄者同意,这是最起码的尊重。如果你想不被察觉,离远点抓拍就是了。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起码的尊重,那就只剩下伤害了。批评性报道尤其适宜抓拍,既利于拍到真实的东西,又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缠,当然前提是事实必须准确。
我曾经见过这样的拍摄:一群拿照相机的人未经许可,就自己推门进了农民家的院子,主人出来问是怎么回事,话音未落,这群人见窗内这家人的女儿长得漂亮,便蜂拥进屋,闪光灯一通乱闪,有的人怕别人挡了自己镜头,毫不在意地站在人家的椅子上、炕头上只顾拍照片,姑娘吓得大哭起来,他父亲气得抄起锄头要跟拍照片的玩命!
我拍摄的这位理发师傅虽然没有接受采访,但我离开时他友善地向我挥挥手,说“得空您再来,我给您理个发。”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