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像】香港,一个城市

2013年10月12日10:34  品图专栏  作者:宋晓刚  
摄影|宋晓刚摄影|宋晓刚

文|宋晓刚

  第一次踏上香港土地,还是在1997年的6月初,做为新华社摄影记者前去采访回归,并在香港回归前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生日。近一个月的采访,目睹香港从殖民地重回祖国怀抱,香港人心境复杂。首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在宣誓就职仪式上致辞说:“我们终于站在了先贤梦寐以求的理想高地。”

  再来到香港,已是多年以后,在香港大学攻读硕士。原本计划一年的就读,却转眼间在香港学习、生活、工作超过了八年。 所谓日久生情,自然会对它有许多的眷恋。

  回归前,大陆人在香港被称为“表叔”,大陆人穷,自然被瞧不起。而其实许许多多的香港人,也是从大陆过去的,包括偷渡客。他们的根在大陆,问起你的祖籍,会说:“你乡下在哪里?”;回大陆的故乡,会说:“返(回)乡下”。

  随着改革开放,大陆人富裕了起来。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多年,越来越多大陆学子前往香港就读,毕业后留港工作,加上以优才计划进入香港职场的高尖端大陆人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大陆移民以往在香港生活困顿需要领取综援过日子的总体形象。而自由行的出现,更多的大陆人去香港购物观光。在2003年的香港中环,就悬挂过这样一个横幅:学好普通话,开创新天下。回想起97年去采访香港回归前,一位在香港工作的友人曾告诫我:“去商店买东西,一定要讲英语,要不他们瞧不起你。”而今天,如果你不会普通话,则一定当不了店员。

  香港人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深受东西方两种完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形成他们特殊的品质。香港人守法、守秩序,崇尚人权、自由、民主。香港有繁华的商业,被称为“购物天堂”,铜锣湾、中环、望角,人流昼夜不息。然而,坐巴士不消一小时,便能远离这些喧嚣,让人忘情在碧海蓝天或青山绿水之间。香港人融东西方文化之长,思想活跃,在文化娱乐上创意不断,出版、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对整个亚洲都有影响。香港的美食,相较于高档酒楼的排场,我更钟情于那些市井小食,煲仔饭、云吞面、艇仔粥、各种粉面,即便是深夜饿了,也可以到楼下找到一家小店,而且这家店可能已经经营了几十年,也许室内略显凋敝,但味道始终如一,让我可以揣摩几许香港人心里的那份味道记忆。

  回归十六年,香港人在不懈地努力,想要保持“一国两制”的独立性,持续它在经济商业上的繁华。但全球经济低迷,它又难以独善其身,只能越来越依赖祖国大陆,在坚守与融合之间摇摆。

  对一个外来者,香港是一个让人熟悉却又常感陌生的地方。香港的繁华与落败,香港的生机与萧条,香港的明媚与阴暗,香港的挣扎与无奈,共生共存,混合成今日维多利亚港的风景线。

  香港,一个城市,一个无法忘却的家。

宋

摄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栏目编辑|马俊岩

 

   

文章关键词: 香港 香港回归 购物天堂 铜锣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