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呈像】天降大片——罗伯特·肯尼迪遇刺

2013年10月15日11:26  品图专栏  作者:孔繁利  
摄影|Bill Eppridge摄影|Bill Eppridge

文|孔繁利

  2013年10月2日,75岁的摄影师比尔·艾普里吉(Bill Eppridge)病逝。而他用相机所纪录的那些瞬间与故事,却继续留存。

  其中,堪称他首席代表作的,应该数1968年6月5日拍摄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遇刺,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时遇刺身亡。

  时任LIFE杂志摄影师的比尔·艾普里吉(Bill Eppridge)当时正在事发现场。听到枪声以后,从小打猎的他马上判断出“是0.25口径的手枪”。

  但是,当目睹罗伯特·肯尼迪身中三枪倒在地上的情形时,比尔·艾普里吉第一反应还是本能地懵住了。

  比尔·艾普里吉后来在1992年的一次专访中,回忆自己当时在现场的“囧样儿”:

  “我只是看,我一张都没有拍……当这种事情发生时,一切似乎都在慢慢进行,……有人在大叫:‘别杀死他!别杀死他!’我必须立即做出决定去拍那个凶手,还是拍躺在地上的参议员。但我一下子看不到西尔汉(刺客),所以我又转过身来,看到参议员躺在那儿,一个饭店服务员正抱起他来。那儿没有别的人,我拍了第一幅照片,但我忘了对焦。第二幅好一点,那服务员正朝下看着肯尼迪,在一秒钟内,我拍了第三幅,那服务员已抬起头来,眼神紧张不安。就在这一刻,人们都挤过来了,一切混乱极了。人们涌过来,有人弯下身去帮忙,我不停地拍,这些照片成了历史的记录,历史文件。”

  通过摄影师本人的这段回忆,不难看出,在事发第一时间,摄影师是不知所措的,甚至在接下来判断拍摄对象和主体的时候,也是客观条件帮他做的抉择:因为找不到刺客,所以才回转身来拍遇刺倒地的罗伯特 肯尼迪。而第一幅照片还是忘记对焦的。这些细节说明当时在现场,摄影师的第一反应是近乎下意识的。

  再说惨案主角罗伯特·肯尼迪。据比尔·艾普里吉回忆,当天,罗伯特·肯尼迪要离开集会现场时,他的保镖——同样也叫比尔(Bill Barry)的人,试图让他走那边。但是,这位总统候选人却说:“不,比尔,我从这儿走。”然后,与保镖建议的方向背道而行,为接下来的惨剧提供了莫名完备的铺垫。

  也有一种更具体的说法是,当时演讲现场被挤得水泄不通,一位参加当晚集会的人建议总统候选人一行从后面通道出去,虽然保镖、前FBI特工比尔·巴里不同意这个建议,但罗伯特却听从了。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当时在离事发现场最近的地方的摄影师比尔·艾普里吉而言,可谓天上掉下来的时代标志性大片。

  这张照片后来也曾受到摄影伦理方面的拷问,“怎么可以对着一个受伤倒地的人拍摄”,比尔·艾普里吉解释说:“你不仅是一个摄影记者,还是历史学家”。但另一面,谈到肯尼迪遇刺这幅作品,他也表示:“我从来没有把它挂在我的墙上”。

 

栏目编辑|马俊岩

   

文章关键词: 罗伯特·肯尼迪 Bill Eppridge 肯尼迪遇刺 LIFE 生活杂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