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图纪事】高第街小贩

2013年11月26日10:30  品图专栏  作者:安哥  
1980年广州高第街小贩。摄影|安哥

文|安哥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大批知青和被落实政策的人们回城以后,国营工厂和单位无法全部安排他们就业,作为权益之计,允许他们在自家门前摆摊做小生意。于是,在全国各大城市出现了第一批“个体户”。北京在前门外卖大碗茶的出名了;苏北的傻子瓜子更有名;在广州,高第街的卖服装的小贩成行成市,形成了通向全国的时装集散地。那年头,高第街成为外地人来广州必逛的地方,也是全国的服装“倒爷”进货的地方。

  高第街就在我家的后面,我拍这张照片的时候,那里还只有零星的十数家摊档。卖的都是香港亲友带回来的时装。这位大眼睛姑娘躲在柜台下面警惕地东张西望,她告诉我:她怕被同学或朋友看见。如果见到熟人,她就赶快躲进家里去。那时候,当个体户比起在国营单位的人显得低人一头。可是没过多久,许多个体户成了“万元户”,成了人们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二十年之后的一天,中央电视台的《新中国》摄制组来广州拿着报纸上登的这张照片找到我,拉着我去找这位大眼睛姑娘。我请高第街的工商管理人员帮忙在我当年拍照的大概位置找她。他们找来了三位四十多岁长得挺富态的大姐,都带着金耳坠、金项链、玉手镯,满脸笑容。他们拿着报纸认了半天,谁也认不出来。她们都说:她们当年都是这样,怕见熟人、怕政策变……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广州 改革开放 知青回城 高第街 小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