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维视点】两会风景:你这么敬业,领导知道吗?

2014年03月04日14:06  品图专栏  作者:邓维  

文|邓维

  1991年,北京,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一位驻华女记者尽管身怀六甲,但一直在拥挤的发布会现场站着采访记录。

  记者不是个轻松职业,尤其是在新闻现场,职业精神就是要不顾一切采访到新闻、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新闻。我从1980年从业以来,目睹过许多国内外同行的敬业事例,当时我们都觉得记者就是这样,因为新闻不等人。可不知从何开始,中国记者有了“官衔”,每到一地,地方上陪同的人越来越多,开口闭口必须把记者的职称职务挂上,新闻稿早已准备好,记者署上个名就行了。

  画面上的那位驻华女记者是前南斯拉夫的驻华记者,那几年常常在北京的采访场合见到她,后来不知道是否因为前南斯拉夫解体,反正再没见到她,不过我的这张照片当时使许多中国记者记住了她,对她的敬业印象深刻。

  也有不敬业的,我认识那么一位,全身上下都是名牌衣裙,出发采访时永远不守时,到采访地点后永远不采访,在阴凉地“听汇报”。后来在一个会议上又见到她,煞有介事地做主持,但一开口就露了馅,常识性错误一连串,底下哄堂大笑,她却来了句“我妆画得不好吗?”

  在国外,记者一般是不作为被报道对象上照片的,道理很简单,你的职业是报道别人,如果你自己频频露脸,那是本末倒置,是利用公器干私活,违反职业道德。记者成为被报道对象,要么是殉职了,如战地记者,要么是出事了,如弄假新闻。我们可好,记者下去采访还要特别予以表彰,本来天经地义的事情整得莫名其妙地热闹,唉!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女记者 两会 采访 历史 发布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