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维视点】曾国藩湘勇的后代在盐井制盐

2014年08月18日17:07  品图专栏  作者:邓维  
摄影|邓维

文|邓维

  1985年,我曾赴西藏采访拍摄数月,盐井是入藏后到达的第一个乡。行前的案头工作颇细致,我记住了“盐井属芒康县,是‘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海拨3000米左右,紧依澜沧江,两侧都是4000多米的高山。江两岸卤水呈自然泉涌状而出。人们在各泉眼处垒石固水,形成一处井盐,然后背取卤水至江边低平处,同样地围成田,让日光蒸晒,水尽后便是粗盐”。

  文字归文字,到了那里,制盐的艰辛远超出想像,因为绝大部分劳作都是由妇女在沉重、缓慢的节奏中完成的,而这时内地改革开放大潮激越,正处于大变革到来之际。于是,蓝天白云,高原风光等等等等,褪去了诗意,提醒我镜头的视点应当理智,应当求是。

  不错,见证与纪录从来都是见仁见智,但我只求真实,因为真实是新闻和纪实摄影的立足之本。

  有个插曲:我在盐井拍完照片后找地方吃饭,居然找到了一家用汉字写招牌的小小的面馆。老板是位50多岁的男子,不动地方,招呼他妻子去煮面。他会说些汉话,交谈中得知他曾祖父当年是随曾国藩来此靖边的湘勇,此后随世事变迁,就留下娶妻生子一代代过日子。

  我死说活说,他就是不同意我给他拍照片,“愧对祖上噻!”而他的妻子,那位憨厚的藏族妇女一直默默地蹲在一旁,煮那锅因为高原缺氧而不可能完全煮熟的面条……

  离开盐井乡时,夕阳西下,盐田里的妇女还在收盐。我拍下了当天最后一张照片,就是刊登在这里的这幅。说实话,那一刻光影、构图、瞬间什么的我都没在意,脑子里只想着一件事:真实纪录离不开真实体验,但如果面对形形色色的理由、成规和压力时,我能以口对心吗?

  用照片回答吧。

栏目编辑|马俊岩 实习生|王诗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邓维 藏区 制盐 品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