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线】钱塘江观潮

2014年09月12日10:21  品图专栏  作者:第一线  
摄影|王芯克

文|王芯克

  过了中秋节,钱塘江两岸的人就会惦记起钱江大潮来。两岸有观潮习俗由来已久,尽管潮水经常伤人,但是,每到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到江边看潮,场面远胜西班牙斗牛。

  其实,钱江潮天天有,大小而已。当然,比起农历七月、八月、九月3个月的初三和十八前后,其它时段要小很多。如今,观潮人群已经扩大到了国内外,每到这个季节,去钱塘江边看潮水,已是不少中外游客眼中的旅游“大餐”。

  观潮最危险的地方当属丁字坝处,这一带经常出怪潮和险情。有些观潮者为追求刺激不听劝告“零距离”观潮。在这一带拍摄,自然也很不安全,每次大潮过后,杭州的相机修理店会收到无数台被潮水打湿的相机,有的完全报废无法修理。

  我从1995年开始关注潮水,当时的念头就是想把这个危险的怪潮凝固在胶片上,给观潮者一个警示。初拍潮水不懂“潮路”,结果,被巨浪卷到路边,浑身湿透,一只4000多元的镜头报废。洗了这次“咸水澡”之后我开始下决心追潮,每年这个时候都会骑车到钱塘江边,但后来几年潮水很小。直到2000年9月16日(农历八月十九)我终于拍到潮水袭人的画面。但事与愿违,警示照片刊发后,去的人更多了。

  在我周边,只要拍到过大潮的人,基本上都被潮水袭击过,或机器损毁,或受伤。海宁摄影人顾益兴为了不被潮水冲走,它常常用登山的岩石钉钉在地下的石板上,然后用登山绳索将自己和三脚架捆住。2006年9月24日,在海宁丁桥,被潮水冲倒的十多名游客死死拽住他和三脚架,潮水过后人没事,机器损毁,三脚架断裂。

  杭州摄影师边伟虎,每次拍潮前都会做周密准备,他用专业防水袋罩住相机,外面再用雨披护身。2014年8月13日,大潮到来时,他挺住了第一潮,没能挡住接踵而来的第二潮和第三潮,在倒地的一刹那,仍高举相机。最后,他拍到了潮水袭击骑摩托车的一家三口全过程。

  2002年9月8日,由于受“森拉克”台风影响,大潮的巨浪越过防洪大堤卷入公路,十多辆汽车被掀翻和损坏,30多人受伤,一人死亡,近20台照相机近30余支镜头报废或严重受损。总价值约40余万元。在拍摄这次潮水之前,我先是查看逃跑线路,然后试跑了三遍。最后,在大潮到来之时,我按下16张照片后,用10秒以内的速度跑到离我5米的一根大门柱后面躲过一劫,但相机镜头还是进水了。

  一个题材,关注的人多了,出好片子的概率就少了,拍摄难度就会随之提高。现在,不少摄影人千方百计,甚至冒险,来试图颠覆以往的影像。以前,拍潮大多采用长焦镜远距离拍摄。后来发现,广角靠近拍视觉冲击力大。近距离拍很容易被潮水击中。但不少摄影人还是在努力地进行着他们的探索实践。潮水的习性很难掌控,要想拍得与众不同就可能有风险,拍摄前必须想好退路和后果。

  我拍了19年,经常被潮水袭击。今年8月13日相机被打湿,花了七百多修理费,还好人没事。当然,没有这方面经验的摄影爱好者千万不可冒此风险。

 

栏目编辑|马俊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钱塘江大潮 八月十八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