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线】拍摄领导同志需把握的十个“度”

2014年10月17日10:27  品图专栏  作者:第一线  

文|新浪专栏 品图 黄曙林(浙江日报)

  近来,我对给领导同志拍照作了一些总结与思考,撰写了这篇《拍摄领导同志需把握的十个“度”》,就教于各位同行。

  拍摄党和政府举办的重大活动,尤其是领导同志参加的活动,是时政新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与内容。

  从2007年开始,根据省委的要求、浙报集团领导的指派,我承担了省委主要领导日常活动、中央领导同志来浙考察及重要会议的拍摄任务。

  白驹过隙,一晃八年过去。我先后拍摄了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的影像,参与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省党代会、人代会,在杭举行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第二十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及第一、二届世界浙商大会等重要会议的摄影 报道工作,在媒体上刊发新闻图片500多幅。

  八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领导同志最具新闻性而又最佳的形象,通过镜头呈现出来。我觉得需要把握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度”:

  一、检索“百度”。意思是,在拍摄前,要检索以往资料,做好功课,具有前瞻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当接到任务,我会研究活动方案和行程,熟悉掌握每个考察点的背景情况,(如果对考察点比较陌生,不妨可上“百度”查查,对其有个基本情况掌握),预判哪些地方可能首长会与群众有更多互动交流,在头脑中形成拍摄预案,明确重点,拎出亮点,并在拍摄中把握好轻重缓急,做到沉着有数、稳中求好。

  二、站在高度。 拍摄领导同志的照片,不是记流水账,不能停留和满足于有闻必拍层面上,在领会意图、明确主题、把握全局等方面,时政摄影记者比普通摄影记者的悟性要高出一筹,要关注每次报道任务中的新闻点,牢固树立新闻为王的意识。一是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要把握中央及省委当前的工作重点和兴奋点,善于在思考与观察中激发自己的新闻敏感;二是对所拍摄的题材,要弘扬主旋律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三是要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善于在人民群众中提炼主题,领导同志每次下基层工作,都有明确的任务与意图,这就需要我们以最准确的镜头语言和最直观反映手法,抓拍出符合工作任务的出彩瞬间。

  三、瞄准气度。 一般人眼中,领导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应当是一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模样。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心无百姓莫为“官”。当领导同志来到群众中 间时,显得很有亲和力。我们要尽量拍出领导同志平易近人、亲民务实的神韵,既要展现领导同志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又要展现出领导同志气度不凡的形象。

  四、立足深度。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此句古话反映出细节的重要性。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抓住细节,便拥有成功的钥匙。善抓细节,力求生动,是我每次在活动现场聚焦时追求的目标。摄影报道主要是以照片画面来呈现新闻的一种传播形式,以影像说话、以传情见长。拍摄领导同志考察时,同样要时刻关注变化中的细节,以较强的新闻意识拍摄考察的进程。

  一般情况下,走马观花式的考察很难出细节。只有当领导同志来到群众中、与群众交流时,神情才最自然、最生动,也就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还有,互动才能生动,在互动中抓细节、抓情感,也能取得出彩的效果。

  拍摄领导同志的新闻图片成功与否的标志,是是否有足够的新闻信息量,故每一个眼神、表情、手势、动作……无不传递着人物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受众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获知相关信息,从而感知整个时政新闻。

  五、选准角度。 精确定位,锁定拍摄的主要对象,并尽量考虑到陪同人员,必须选准角度,这是检验拍摄者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变能力来自于对人物与事件的观察力,并瞬间将这种观察力转化为拍摄角度。这就要让手中相机随心而动,通过镜头的移动,处理好画面中的主角与配角的关系。领导同志的站位最好是在中间,或在三分之二 的位置上。千万不能将画面中的主角放在边上,即使形象再生动,也是很难通过的。同样在会见、颁奖时,既要突出主要人物,又能考虑到一起颁奖的领导,尽可能 地做到突出与兼顾。

  六、把握适度。 适度拍摄,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当领导人低头念稿、脱眼镜、喝茶、题词不完整、手插在口袋、走下台阶、或仰望及主席台前排人不完整时,不要按快门。而当领 导同志讲话脱稿发挥,讲到兴奋时,可以来个连拍……千万不要在场内转来转去,不停地拍来拍去,这不仅影响领导人讲话的效果和会场秩序,还会引起警卫人员的 不满。

  七、确保精度。 拍摄领导同志作报告的特写画面时,尽可能要取正面或四分之三的脸面,考虑到背景和前景,画面元素要尽可能完整。讲话时,有手势最好,画面就比较生动。要注 意其体形、口形、眼形、手形、脚形的自然、生动。在报告刚开始的前三分钟和快要结束时,领导同志的精神状态往往比较饱满,这是最佳拍摄的时段。

  八、用光色度。领导同志在室内接见贵宾握手时,一般要用闪光灯。但用好闪光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我的经验,用手动档(M档)比较好,光圈一般放在5.6左右,速度控制在1/250秒;感光度(iso)可适当高一点(我喜欢打在2500上);闪光灯格式放在ttlbl上。拍出来的照片光线匀称,人物的脸部饱满,背景明亮。但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尽量别用闪光灯。否则,会影响领导同志的视线和视力。这就需要在室内拍摄时,及时调整好白平衡,尽可能做到光线自然、色彩逼真。可将相机的白平衡调到pre位置,镜头对准白纸按下快门即可。

  九、端正态度。 拍摄领导的照片会有很多限制。在拍摄中央领导同志考察时,警卫级别会很高。摄影记者与警卫人员虽然任务都是为领导服务,但具体来说,还是有很大差别。警卫 人员要保证首长的安全,最好大家都保持远距离,而摄影记者为抓到好画面,却喜欢贴近跟随。这时也要体谅警卫人员的苦衷,尽量配合他们的指挥。

  十、把握尺度。 在拍好、选好照片的同时,还要审好照片,这是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领导同志的考察、调研的照片与日常的新闻照片有所不同。更强调的是要“安全”,有关领导审 照片时,主要看首长的站位与表情,也会顾及到陪同首长的站位与表情。同时,要遵守政治纪律,不能在网上乱发、乱晒,也不要随便送给照片中其他相关人员,以 免造成领导照片的不当外流。

  总之,与拍摄一般新闻照片相比,拍摄领导同志的活动照片,既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又有无处不在的限制,需要摄影记者对各种“度”的把握和拿捏,才能满怀信心地完成任务。

 

栏目编辑|马俊岩 实习生|杨云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领导 摄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他不相信我是喀什人,更不相信我在这里生活了18年。后来还是google告诉我,哪里是喀什老城,哪里是高台民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喀什。

如果摄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一定是从改变人心开始的。因为人性中的丑陋和不美好才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社会弊病的根源。

那些带血的GDP不仅肮脏,如再不制止,还会像毒瘤一样蔓延。

我在新闻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44 年长衡会战时,胡宗煊所在师部奉命增援广西柳州,当时陈喜梅因有了身孕不能继续随军,留在了湘阴。

热文排行